今天,你被“内卷”了吗?

心理健康 37 0

  暑假快要结束了,无意间听到了一位家长的抱怨和焦虑。

  “又要开学了,孩子把宝贵的时间给荒废了。其实,完全可以复习上学期的内容,预习下学期的内容,也可以去参加一些特长班,可他什么也没做。你不学习,其他人都在拼命的学习!这样很危险......”

  听到这些话语后,脑海里冒出一个词:“内卷”。

  “内卷”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内卷”是近年来网上诞生的一个新词,这个词不仅成为网络流行语,甚至还收到很多语言学者的认可。“内卷”也叫过密化,最初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其后是格尔茨通过对爪哇岛的农业经济的总结里面提出来。但我们现在谈论的内卷,是“白热化的竞争”,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

  大的方面来看,从未出生那一刻的胎教到出生后的早教;从幼儿园开始的择校一路“卷”到大学的名号、绩点,更别说进入职场后的“996”“007”,甚至连情感交友都可以直白地内卷。

  从小的方面来看,办公大楼上行电梯总是满员,准备上楼的不得不先跟着电梯下到负一层,再上十层;电影院的观众席上,大家都在安静地看电影。忽然第一排的人先站起来看了,被他挡住的第二排不得不站起来看,之后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也陆续站起来了;在防疫站打疫苗,开始来的人很少也很有序,后来人多了,一个人插队引发了很多人插队,秩序变得混乱了,防疫站不得不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安排工作人员来维持秩序。

  以上都是“内卷”现象。夹在其中的我们会产生很混乱的感觉,一方面痛恨“内卷”,一方面又不得不成为“内卷”的一份子,产生强大的焦虑感。

  “内卷”背后是什么?

  令人痛苦的“内卷”似乎让人防不胜防,这背后到底潜藏了什么秘密?

  1.一体化竞争。人类学家项飙说:“我们今天讲的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不分化,大家认准一个目标为同一个唯一的目标活着。”否则的话,如果你在职场不高兴,你去干点别的,开个面馆不行吗? 在其他国家可能可以,但我们不可以,如果去开面馆,即使面馆大受欢迎,大家的潜意识还是会认为“你怎么混成这副惨样?”

  综合起来就是,我们要在统一的思想框架内,统一的资源标准内,争夺一份属于自己的资源,大家不用想别的,就为了这么一点资源忙碌着。

  2.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内卷现象说的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前面聊的那位家长压力很大,就是来自于群体比较的压力。我们这一代人似乎一直有一个或几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父母”在“激励”我们!

  当我们生活的环境处于这样的一种循环,这样的一种状态当中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心里觉得如果我做的比别人少,会不会让领导不满意?如果我比别人提前下班,会不会让领导觉得我工作不用心?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我们不免都会被内卷,感觉工作不断的重复,然后会自我懈怠,没有长进也没有发展。将来好像也没有任何的变化,不需要做任何的准备,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

  3.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底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成功标准,出人头地”似乎已成为我们每个人默认的一致概念,即使我们不想上班,我们仍然希望自己或后代“有车有房年薪百万。”这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我们的价值观被社会主流裹挟,似乎我们不去争取这些,就会让父母担心,让朋友笑话,让后代受苦,自己也没有面子。集体潜意识成为隐形的道德压力,让我们不敢退出。

  这就是“集体潜意识的支配与个体自我感受之间的割裂感。”

  结语

  当每个人看清楚内卷的实质时,都是绝望的,它让人成功却不能成长,更何况身处其中是极其消耗精神和体力的。因此,我们的感受又是身心痛苦。

  聊到这里,突然想起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之所以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由此,是否可以做一个推理:在社会大系统里,我们也许没有办法避免被“内卷”,我们可以做的,也许就是知道自己被“内卷”了,这可能是避免被“内卷”的最好方式。


标签: 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