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单身跟基因有关系吗?

心理健康 12 0

  

  心理导读:无论上班族或是大学生,一个人的感情状态本来就不只有受到基因调控,况且大学生也有来自同侪的压力啊!当你身边的好友都在放闪,你不会有找伴的压力吗?又每个人抗压性不同,是否应该先量化压力,再和基因分型结果做比对?    ---www.xinlile.com

  



恋爱心理学:单身跟基因有关系吗?

 

  不晓得各位科青、鲁宅和大大最近有没有看到这个标题耸动的网路报导:「单身天注定?研究人员发现单身基因!」我ell,如果你看完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是否得砍掉重练才能放闪,请先别冲动,我在仔细拜读过报导引用的论文后,想要替它做个现场真相还原,另外也想提出几个疑点与各位一同探讨。科学绝不能被断章取义,若各位想了解这篇论文的真正内容,还请耐着性子挪动你们尊贵的手指,去阅读文末的生物专有名词注解。

  

  OK,这篇论文研究人员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血清素(Serotonin)在脑中的浓度多寡和产生「爱情」的感觉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拿血清素受体(5-HT1A receptor)的基因5-HT1A来研究一下[注一],看「5-HT1A的基因多型性[注二]」和「单身」是否有关;而这里研究的5-HT1A基因多型性有CC基因型、CG基因型和GG基因型三组。

  

  于是研究人员取了579位中国大学生的毛囊细胞做PCR(基因放大技术[注三]),接着将基因分型结果与受测者的感情状态做比对,然后,哎唷喂呀我的妈,50.4%带有CC基因型的受测者是死会的,但带有CG基因型或是GG基因型的受测者只有39.0%是死会的,差了约10个百分点呢!结论是,5-HT1A的基因多型性带有等位基因G[注四]和单身状态有关,而从实验数据来看,若你的5-HT1A是CG基因型或GG基因型,似乎你单身的机率会比较大@_>A

  

  天啊啊啊啊啊(T皿T)原来林北/老娘单身这么久,就是那个什么该死的基因害的!!!!!!!!!!!!难道林北/老娘就注定一辈子孤单寂寞觉得冷了吗!哭天喊地之前先秉持着搞科研小心求证的心态,和我一起秉着教授看学生seminar的精神电爆这篇paper找找这篇论文有哪些可议之处吧!

  

  首先,也是最严重的一点,就是研究人员没有对「单身」下定义。单身是指持续单身多久?单身前交过几个男/女朋友?如果单身的受测者在提供毛囊细胞之前曾有一或两位稳定的长期交往对象,做出的基因分型结果却是CG基因型或GG基因型,论文结论的因果关系还成立吗?如果找孤单终老的人来当样本,实验结果是否会比较有说服力?

  

  再来,研究人员提到,找大学生当受测者,是因为中国父母一般在大学之前的求学阶段管教较严,在这之前学生们能交男女朋友的机率较低,而上大学后发展男女关系应该较不受父母约束,因此投入恋爱与否的决定与行为主要是由受测者本身的基因所掌控,若找比大学生还要年长一些的族群当样本,例如30岁左右的上班族好了,那时就会有赶结婚的压力,因此30岁左右的族群的感情状态无法真实反映基因与单身的关联性。

  

  大家怎么看?我认为,无论上班族或是大学生,一个人的感情状态本来就不只有受到基因调控,况且大学生也有来自同侪的压力啊!当你身边的好友都在放闪,你不会有找伴的压力吗?又每个人抗压性不同,是否应该先量化压力,再和基因分型结果做比对?

  

  第三,研究人员强调他们除了替受测者做基因分型外,还用统计方法排除基因以外的干扰因素后,再将受测者感情状态和基因分型做比对,而最后实验数据显示,不论是否有排除干扰因素,单身都和基因型有关。那基因以外的干扰因素有哪些?研究人员在补充资料中详细列出受试者的社经地位指数(包括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平均每月开销额度)、外表吸引力指数(身高及BMI)、宗教信仰(分成佛教、伊斯兰教等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忧郁程度,总共6项的量化基准与数据给大家参考。

  

  嗯…我只能说,这里的实验方法争议空间很大,光是外表就很见仁见智了,跟身高比起来,许多人都觉得长相更重要吧?又以我自己身边的例子来看,在乎宗教信仰,甚至是有信仰的朋友都相当稀少,因此若拿宗教信仰当指标套到我周遭的朋友身上,出来的数据可能不是很具代表性,不如用性取向来衡量XD当然明眼人马上就可以看穿选这几个指标无疑是因为它们非常容易量化,总之针对这一段能提出的疑点族繁不及备载,大家可以多思考多讨论。

  

  最后,我想抒发一下自己对科学新闻,以及科学新闻读者的小小见解。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不断地被各式各样的新资讯轰炸,但除了努力吸收新知外,身为读者的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去质疑眼前的文字,因为撰文者可能理解错误,记者可能用字遣词错误,甚至身为资料源头的实验过程也可能充斥着各种错误。例如这篇报导内文「研究团队提取600名学生的头发样本,经检测分析出一种定名为5-HTA1的基因」这句话的语法(先不提各大网路新闻标题连基因名称都错打成5-HTA1,正确名称应该是5-HT1A的事实),很容易让人误解5-HT1A是一个新发现的「单身基因」,但其实5-HT1A以及它表现的5-HT1A receptor早就不是新玩意了,5-HT1A receptor还是临床上许多抗忧郁剂的重要受体。我想强调的是,多多散布科学新闻本身立意十分良好,但请切勿扭曲论文原意,5-HT1A并非什么「单身基因」,它是表现5-HT1A receptor的基因,只是这个基因的「其中一种多型性」「可能?maybe?或许」和单身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性,并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或是推翻这个论点。

  

  除了科学传播者不该断章取义、众取宠之外,科学新闻的读者也不应只是被动地接收讯息,既然大家都是科学爱好者,读者就有义务回馈新闻内容,因为科学的本质正是「质疑」。学者们发表研究的目的是要激起学界更多的讨论,透过质疑与讨论才能促使学者去做更深入的实验,而惟有历经反覆的检讨和数据的累积,理论的基础才能日渐实,先端科学才能稳稳地踏出下一步,人类才能享有今日丰硕的科技成果。

  

  话说回来,单身跟基因到底有没有关系?我觉得,既然基因早已是天注定,想终结单身不如从实务面着手(拓展交友圈等等),会比穷担心无法改变的基因来得实际许多喔^_^

  

  注:

  

  受体为细胞膜上接收传导物质的蛋白质。血清素有多种受体,这边讨论的受体是5-HT1A。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血清素只是个引子,本篇论文的主角是「血清素受体5-HT1A的基因5-HT1A」才对喔。我不是很清楚网路报导内文「携带G型基因的大学生脑中血清素浓度较低」这句话究竟出自何处,但论文里完全没提到大学生脑中的血清素浓度,甚至科学家目前都还没找到测量人类脑中血清素浓度的方法喔@_>A

  

  多型性是指不同个体带有的基因略有变异,而5-HT1A多型性不只一种,本篇论文所探讨的5-HT1A多型性是「点突变Rs6295」,有CC、CG、GG三种基因的组合,其中C跟G是硷基代号,也就是构成DNA密码的ATCG其中两位成员呀还记得高中生物吧,报导里却直接用C型基因跟G型基因来称呼它们,我只能说实在是,嗯,太简化了吧~”~

  

  PCR全名为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连锁反应,是一种DNA放大技术,这里的放大不是放大镜的那种放大,而是「数量的放大」,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聚合酶来大量复制生产DNA片段的技术。

  

  等位基因另称「对偶基因」,是成对染色体上位置相对的基因,可以决定遗传特性。

  

  参考资料:

  

  The association bet我een romantic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5-HT1A gene in young adults [Scientific Reports]

  

  (文/(w) | 来源/泛科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