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佛教与现代心理学

心理健康 4 0

  

  心理导读:复旦大学心理研究所参与到前阵子在奉化举办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弥勒文化的研讨工作之中,很多人不理解的是,好好的科学心理学怎么就和宗教联系起来了呢?所以他们会疑惑,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佛教文化这二者之间在做捆绑式的推广么?    ---www.xinlile.com

  



心理咨询师:佛教与现代心理学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所参与到前阵子在奉化举办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弥勒文化的研讨工作之中。很多人不理解的是,好好的科学心理学怎么就和宗教联系起来了呢?所以他们会疑惑,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佛教文化这二者之间在做捆绑式的推广么?为一探究竟,心灵咖啡网走进了复旦大学心理研究所夏天老师的办公室。

  

  对于疑问,夏天解释说,如今政府已看到心理学在民众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现实国情却是人们对心理学的接受还不如佛教来得容易。所以呢,正如复旦心理系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讲的,复旦大学心理研究所参与到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弥勒文化的研讨工作中不光是研讨心理学与弥勒文化,更是寻找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

  

  在很多方面,佛教与科学精神具有一致性

  

  “佛教讲的是如何辨别善知识,如何依止上师,闻思修的内在关系,正念的训练,止观,回向等等,并特别强调了出离心。”夏天说,这些都跟人的心理是有关的,“佛教其实并不推崇科学的敌人——迷信,相反,佛教是推崇理性、反对迷信、注重因果的,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并一向支持科学技术发展。”夏天的说法得到宗教学专家的印证。有专家指出,历史上佛教从来没有反对过科学,不仅如此,历代僧人中有不少本身就是著名科学家或技术人才,如唐代的天文学家僧一行,与他人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黄道游仪,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论述颇多,但专门涉及佛教的甚少,采访中夏天还是跟我们分享了两处:一处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谈到的:“辩证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这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具有辩证思维;另一处是马克思在致信恩格斯时提到:“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发胖了,而且有点‘难看’,我和他在一起单独喝了两次酒,对我来说真是一大乐事。他赠送给我两卷他所著的《佛陀》── 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是马克思对于一部佛学专著的关切和评定。

  

  此外,夏天指出,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河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佛教文化更是包蕴其中。“这种文化对于心理学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肥沃的养料。这也是各大高校的教育者、研究者需要带给大众的东西,能够让心理学运用到实践中,让更多的人看到、理解,并可以帮助人心灵的成长。”夏天说,这正是复旦心理研究所现在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佛教是怎样影响着现代心理学的?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学术史上首位重视人类潜意识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发现,媲美牛顿与哥白尼在科学上的成就。其实早他一千多年的东方佛教徒已造出《八识规矩颂》,以第八阿赖耶识为名,对潜意识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继续阐扬潜意识理论,他吸收东方佛教思想,进一步将人的精神领域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就像一座记忆仓库储存着个人被压抑的心理情结,集体无意识则储藏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潜在原始意象,荣格的这些理论与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十分相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他引用佛教“正受”、“开悟”的概念诠释自我实现者的境界,认为自我实现的境界是一种生命体验,令人心醉神迷,几乎达到超越时空、相对忘我的地步。马斯洛经常用佛教的“涅”境界来描述这种生命体验。另一位人本心理学家弗洛姆对佛教禅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精深的研究,他极力推崇佛教“慈悲为怀”、“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的宗教情怀,他认为勇于为他人牺牲奉献的生命理念有助于医治西方社会的病态。

  

  晚近由人本心理学派分化出来的“超越自我心理学”,融和佛教教义与西方心理学,扩大传统心理学的范围,被誉为“充满现代智慧气息的心理学派”。超越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弗兰克,十分重视生命意义与死亡归处的探索,他认为人类可以透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展现生命的意义。又进一步提到人类在面临痛苦或死亡时,若能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外在环境,将会体验到生活更深刻的意义,活出毅力与尊严来,弗兰克因此创立“意义治疗法”。意义治疗法可以说是从佛教“万法唯心”的教义引伸发展出来的。

  

  佛教一向重视日常生活的体验与实践,特别是如何超越生死的问题。当前超越自我心理学派的学者已经开始重视生死智慧与现代人心理解脱的关系,想来,未来必定也走向融汇西方精神治疗与东方佛教解脱的趋势。

  

  佛教心理学或许才是最完整的心理健康学

  

  人们如今正生活在社会经济成长迅速、科技文明发达,而精神食粮却相对的匮乏的时代,当身心受到外在环境的压力,或挫折伤害,无法调适克服时,心理则易生病,产生苦闷、燥郁情绪。 佛教心理学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昭示生命的意义价值,引导众生认识心中的秘密,抛弃内心的贪、_、痴,防范心理疾病的产生,帮助人类建立健全的身心,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

  

  写到这,这让我想起采访中,夏天分享的一段经历:“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就有发现很多同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心生忧郁情绪。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父母是不会像现在的父母这样给孩子那么多的关注的。当时,我有接触到一本叫《佛心慧语》的书,而我自己也正是看到了这本书,理清了很多无法释怀的关系。”

  

  有人就说了,“二十世纪五○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思潮,广泛吸取东方文化智慧,并多方展现佛教的思想特色,足见佛教心理学是最究竟、最完整的心理健康学。”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夸大其词,只愿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佛教心理学更能因应时代的需求,为现代人类解决更多心理的问题,造福社会。

  

  写在后面:

  

  科学与宗教的哲学冷战,有可能和解么?在《灵性复兴》一书中,肯恩·威尔伯以简洁明快的文风,直探科学与宗教之嫌隙,发掘其中攸关人类命运之“哲学冷战”所带来的冲击。我不知道这个冲击还要持续多久,但我知道,若继续视双方势不两立,势必造成人的严重扭曲。毕竟在现代世界中,科学虽然提供了发现真相的方法,宗教却依然是创造意义的无上力量。

  

  (采访|悠然莫言 来源|心灵咖啡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