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轻易给人贴标签,是你最大的善行

心理健康 14 0

你只看到一个面向,就给对方贴了标签,无疑就失去了看到多面体的机会,也就失去了看到人性的多面体折射出绚丽的彩虹之光的机会。

商品,贴标签是为了明码标价;罐子,贴标签是为了分门别类。


可作为人,不是被贩售的商品,也不是分门别类的罐子,而是活生生有灵有感有情的生物。

所以就像《不要让标签来告诉我们是谁》中这句话所说:

人类不应该像超市的货物一样被贴标签,DNA不能被食药局控管,我们应该要自由,只有在把标签全部撕下来,摒弃掉渺小的生活和想法之后,我们才能够看清楚自己和别人,真正的样子。

  01  

第一次见丹丹的男友杨博士是在一次爬山的时候,他喝完水将水瓶直接扔在了地上。

我看了他几眼,然后走过去对他说:

把瓶子捡起来,我们户外是不能随便扔垃圾的,要记得带下山。

他看了看我们不好意思说:“我看到旁边有垃圾我就直接扔了。”边说着边把垃圾捡起来了。

从这开始我就给他贴上一个标签:“乱扔垃圾不讲究的男博士。”甚至对于他的博学多才都嗤之以鼻。

虽然看到他出了几本书,还作为著名教育机构的老师,但在我心中他仍然有一个固定的标签形象,甚至从乱扔垃圾、不讲究,到变成不可靠之人。

后来我们一起参加了书友会的活动,丹丹男友谈吐不凡,观点深刻独到,我才发现原来杨博士并不是我心中认为的那么不堪。

丹丹给我们分享了杨博士让她不可思议的一面:原来一个看似高冷、稳重的男博士,一个博学多才、受人尊重的辅导老师,会因为工服上掉了两颗扣子变得像小孩子一般生气。

丹丹说:

你一开始给他贴上标签就认为他是这种人,甚至还将这种负面评价泛化到他身上其他方面的特质上,整体上他得到了一个偏低的评价。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评价的晕轮效应,我们很容易以自己固有的知识经验以偏概全,以点概面。

就像网上所说:

每个人都好比一个多面体,如同切割后的钻石,最起码也是块锆石,反正甭管什么石,多面体在阳光下都是会折射发光的。

你只看到一个面向,就给对方贴了标签,无疑就失去了看到多面体的机会,也就失去了看到人性的多面体折射出绚丽的彩虹之光的机会。

不要随意给人贴上标签,喜欢的方面可以得到一个较高的评价,不喜欢的方面一个较低的评价,而无论哪种情况都会让我们识人不清。


  02  

简·埃利奥特,艾奥瓦州的一位小学老师为了向她三年级的学生解释马丁路德金的死。

上课前她制订了一个计划,目标是让她的学生们清楚地了解种族歧视,最后这也是一个经典的“标签实验”。

刚开始,她把学生分为两组:棕眼睛的孩子和蓝眼睛的孩子。

然后她宣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信息:棕眼睛的孩子要比蓝眼睛的孩子优越。

两组人被分开了:

蓝眼睛的孩子被强制坐在教室的后面;棕眼睛的孩子被告知他们更聪明,并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埃利奥特对班级改变的速度之快感到震惊。

“我看着这些孩子变成令人厌恶的、恶毒的、差别待人的三年级学生——这很恐怖。”

她说,友谊似乎马上瓦解了,棕眼睛的孩子辱骂他们以前的蓝眼睛朋友。

有个棕眼睛学生甚至质问埃利奥特是如何成为老师的——既然你的眼睛是蓝色的。

第二天开始上课的时候,埃利奥特走进来,宣布她弄错了。

事实上是棕眼睛的孩子要低等一些。

命运立刻倒过来,蓝眼睛孩子发出欢呼声,在他们身处低等群体的那天,学生们把自己描述成悲伤的、不健康的、愚蠢的和平庸的。

“当我们低落的时候,”一个男孩说,他的声音颤抖着,“就好像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发生在我们身上。”

当情况反过来的时候,学生们感觉自己很开心,很健康,也很聪明,他们学习上的表现也改变了。

有一项阅读练习,是要学生们尽可能快地读完一叠卡片。

第一天,当蓝眼睛孩子处于低等群体的时候,他们用了5.5分钟。

第二天,当他们处于优秀群体的时候,则只用了2.5分钟。

这项实验对学生的生活也有持续性的影响。10年和20年后的研究显示,埃利奥特的学生比没有做这个练习的同辈要产生更少的歧视行为。

也就是说他们更少的给别人贴上标签来判断别人是属于什么类型。

这叫“贴标签效应”或“暗示效应。”

“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王尔德说过:“一旦被贴上标签,你就很难逃脱。”

当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其实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

就像一位00后网友所说: “请不要给我们贴标签,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


  03  

人们常常会依据自己的第一印象给遇见的人和事贴上标签,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所贴的标签来下定义,做出判断。

标签这种东西,一旦被打在身上,便很难消除外界对自身的看法。

它代表着你就是这样的人,对那些没有真实接触过的人而言,标签成了别人了解自己的一个途径。

最怕别人在没有真实接触过就以标签去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或者品质德行的一个标杆。

知乎上有个问题:嫁给离过婚的男人好不好?

结果是清一色的劝题主要慎重选择,因为离异男有各种问题需要你小心注意。

“俗话说老婆还是原配的好,离异的男人还是喜欢前妻的。”

“离过婚的男人非常现实,他不可能那么爱你。”

甚至还说:“对于嫁离异男的女生不是缺心眼就是脑子被驴踢了。”

不管自己认不认识这个离异男,离异男这个标签一旦被贴上,就代表这个男人不是一个好男人,不再有他本身的独特的个性,而是一个离异男标签所有的属性。

其实好友欣的结婚对象也是一个离异男,亲朋好友也是发来离异男的各种问题以此劝诫。

但是她说:“真实的情况他们真正的接触过多少离异男,他们有没有真正的了解离异男的情况?”

都没有,他们只是听说,或者根据离异男的标签来下定义做判断。

而这个男人是和我在交往,我是最了解他情况的人,也知道他与我是不是合适,我和他一起会不会幸福,所以我更会遵从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是相信一些所谓的标签。

叔本华曾说过:

人们通常关注的是世俗常规给予一个人的角色和位置。所以一个人就像商品一样地被贴上标签并受到商品式的对待。至于这个人的自身是什么,根据其个人素质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只是随意地、并且只是意外地提及。

所以,不要根据别人贴的所谓的标签,去做自己的判断与决定,也不要随意就对别人扣帽子,下定义。


  04  

看到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

一头狮子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多了一个写着“驴子”的标签。

狮子十分恼火,想尽办法把这个标签弄下来,但却没有成功。

更让它恼火的是,每当它走在路上,其他动物都会指着它尾巴上的标签,小声地议论道:“那是驴子,不是狮子。”

一开始,狮子并不认为自己是驴子,因为它比其他狮子健壮,是一头彪悍的雄狮,与其他动物相比,自己的体型更庞大。

可是,说它是驴子的声音多了,它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

一天,狮子气急败坏地质问另一头狮子:“难道你也认为我是驴子吗?”

这头狮子说:“驴子先生,你虽然长得像我,可你和我不是同类,你的尾巴上明白地写着‘驴子’啊!”

渐渐的,狮子接受了自己是一头驴子。

而这与人无异。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何炅说过:

现在的我们,似乎一下子都爱贴标签了。给人分类,给物分类,给己分类。却渐渐遗忘了我们原本的鲜活,层次和复杂。

有句话应该记住:不管你被贴上什么标签,只有你才能定义自己。

就好比这段话:

我单身,但我不是剩女;

我是处女座,我爱秩序,但不是强迫症患者;

我是山东人,但我没那么豪爽,也不吃大葱蘸酱;

女神、女汉子、女神经、女屌丝也好,御姐、吃货、路痴也罢。

这些标签都不能代替我,也不能定义我,他们都不是我真实的模样。

只有我自己才能代表我。

所以,撕下别人给你贴上的标签,也撕下自己给自己写上的标签,摆脱标签的束缚,做回真实的自己。

作者简介:冷月,富书签约作者,心理咨询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