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困扰及恰当处理方式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48

  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困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口年龄发展趋向2个特点: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老龄人口的增多。人进老年以后,各器官生理功能衰退速度大大增快,身体的老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

  1. 健康的困扰。

  天津市南开区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患病率为100%,所患疾病前三位依次是:骨关节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完全健康者为0。同时患多种疾病者不在少数。另一种表现是由于害怕死亡的心理,而出现的稍有不适就“疑神疑鬼”,认为患了不治之症,到处求治,增加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2.经济的困扰。

  老人退休后收入减少,或经济来源无保证,或依靠子女赡养。经济会产生心理压力,易出现郁闷情绪、自卑心理。与人相处比较小心,甚至不愿与人多交往,常常封闭自己。

  3.依存的困扰。

  老年人其实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家庭的关怀和照顾,希望有孝顺的子女、和睦温馨的环境,得到晚辈的尊敬照顾和帮助,也需要社会的关心,邻里、社区的互助、互爱。但社会的现实尚难如人意,如子女就业的压力,自己小家庭的负担,各有各的困难,对老人的照顾与老人的需求差距较大。

  4. 家庭主宰心理的困扰。

  很多老人常常仍愿以一家之主自居,对家庭事务,子女的生活、工作,第三代的抚养教育都发表意见,提出主张,但由于年老脱离社会时间长,看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常不被子女认同。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支配权均受到挑战,为此而苦恼和郁闷。

  5. 精神生活缺乏的困扰。

  老年人常感觉生活寂寞、单调、无聊,孤独和失落总是困扰着他们。电脑不敢碰,手机不敢用,自动取款机不敢操作,短信看不懂,电子支付不会,等等,这些都是很多老人面临的尴尬局面。

  6. 感情的困扰。

  丧偶、独居、空巢、孤寡老人常由于缺少亲人关爱,性格内向,缺乏或不愿与人交流,内心感到寂寞无助,易消极、悲观、孤独惆怅,这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使衰老加快,可引发多种老年病。老年人情感、婚恋的困扰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当然如果老人对此心理准备不足、对问题的处理不妥也会造成情感困扰。

  二、恰当的应对方

  1、对老年人应及时的进行身体的检查。

  如发现疾病或者迹象,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的检查和治疗,不要讳疾忌医。躯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础,而精神健康又促进躯体健康,两者不可分割。因此,要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保健水平,积极防治老年性疾病,重视老年人疾病的康复,更要重视对于健康科普知识的提供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为老年人提供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

  人到老年其生活范围相对缩小,要提供一定的休闲活动空间,减少老年人在生活中的无聊感,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生活环境。人到老年,需要一个朝夕相处相互关心和互相爱护的伴侣,这是老年人的生活支柱。同时也要帮助老年人管理好、使用要自己的钱财,减少或者避免被人煽动、蛊惑的机会,避免经济损失及不必要的麻烦。子女们要尽量为老人提供这样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中抑郁症的发生率在10%~23%之间,情绪稳定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不稳定的情绪、消极的心理和较少的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因此,要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帮助老年人培养各种兴趣爱好,诸如养化种草、写诗作画、参加老年人文娱团体、游览名胜古迹等,让他们从消闲中消除孤独,从兴趣爱好中陶冶情操。

  4、确立正确的“生死观”。

  当老年人逐渐衰老,对死亡的恐惧感则会越来越强,但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人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但是,由于个人的人生观、自身素质的不同,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受到心理自身素质的制约。因此,老年人在认识上应正确地对待死亡,勇敢地平静地接受死神的挑战。只有在心理上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感,才能在晚年真正的幸福愉快。

  5、人生态度——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主要是指心平气和地应付出现的各种困境,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自寻烦恼.具体地讲,知足常乐就是要求老年人能宽容、体谅,能自我安慰、自我调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不要有过高的奢望和要求;也不要过分自责、自卑。知足常乐能使老年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因事情不顺利而可能引起的种种烦恼。

  老年期是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站,其心理活动有着一定特点和规律。认识和把握认知、情绪上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老年人主动地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也有助于老年工作者有地放矢地开展老年工作,使老年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标签: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