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及如何解决讨好型人格

心理健康 90 0

  关于讨好型人格,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一点:讨好型人格不断讨好的动力是恐惧。

  因为自身的自卑导致了“被人讨厌”所带来的伤害无限扩大。

  “一旦被讨厌了,一切就完蛋了,世界就毁灭了。”之类的灾难性想法会让他们难以拒绝别人。

  因为“被人讨厌约等于死亡”所以“讨好”便成为了一种本能一般的生存策略。

  对大部分讨好型的人而言,采用谦卑的姿态顺从他人,主要目的是避免被讨厌,就像动物竞争之间露出肚皮以示自己认输和无害一样。

  我们都清楚,在人类的文明社会,被人讨厌并不会死。讨好型人格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但为什么他们仍然会被恐惧支配呢?为什么他们清楚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却仍然总是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地去迎合别人呢?

  因为决定你的选择的,更多源于你的经历,而非经验。

  当一个从小便是生活中的“配角”时,他们便会因为自身的脆弱无力而时时恐惧。

  身为“主角位”的孩子会被一种全能自恋感包围,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全能的主角,世界围绕自己而存在,哭就有人哄,叫就有吃的,尿裤子就有人换……于是他们任性、自我、认为一切都应该以自己为中心。

  与之相对的,处于配角位的孩子,则会整日为自己的生存而发愁,他们会将注意力放在他们需要依赖的人身上,需要察言观色,认为自己随时面对”被遗弃“的风险,所以需要不断讨好他人,让他人满意。

  如果要去争,去打,就又会再次体验到那种“无比可怕”的感受。所以他主动示弱(就像小时候挨打时大声哭出来一样),主动赞扬对手,贬低自己,主动逃避和退出,以避免面临冲突的可能。

  所以这种动物般的”死亡恐惧“便跟随着成长而延续到了成年以及人类社会中。

  所以生活中的讨好看似是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但对讨好型的人而言,实则是联系着生死的大事。因为潜在的恐惧,所以每一次都只能无意识的、下意识的选择讨好,形成一种强迫性重复。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及如何解决讨好型人格  心理 第1张


  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问题,是因为我们长期处于焦虑难过等负面情绪中,逐渐形成一种强迫性驱动力,即是——在面临一些相符合的事情时,就会被强迫性的做出相应的回应或者出现相应的情绪。

  随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行为而进行合理性解释,比如别人要求你,你很为难,但是仍然接受了,为对方完成了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时候你虽然很辛苦,但是你会想:“没关系,与人为善嘛,我帮了别人别人也会帮我……”

  当你向自己解释的时候,你不会意识到解释这个行为是你的经历强迫塞给你的选择,而认为这是你自己主动的选择。甚至以此对自我进行道德美化,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无可救药的老好人。

  因为自卑,因为身为配角,因为无关紧要,所以对他们而言,帮助他人和满足他人的过程中,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被需要“的正向感觉,以至于他们为了这种”奖励“而乐此不疲。

  所以讨好型人格往往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我们可以看出来,大部分讨好型人格,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般,毫无任何个性可言。

  他们作为生活中的配角,总是希望成为一种”附属品“的样子。渴望被喜欢、被认可、被需要。他们无私、自我牺牲、无欲无求……

  但事实上,很残忍的一点是:他们往往越是合理化解释,认为人们都是善良友好,值得信任的,他们就越会容易失望和不断受到伤害。同样的,不加区别的满足他人,也同样让他们缺乏趣味,以至于得不到他人真正的友谊和善意。

  如果说不加区分的讨好是社交层面上的失策,那么以恐惧作为动力的讨好,则更加失去了道德美好的内核。那就像一个统一模样的面具,将所有可能深入的人拒之千里。

  所以,更残忍的一点是,讨好者必须要全面的打破自己的合理化解释,从自己的道德美化中彻底脱离出来。

  不加区分的全面讨好,不仅仅是生存策略上的下策,更是对美德的亵渎。讨好者全无条件的付出可能会剥夺另一方成长的能力,他们会因为恐惧而讨好某个混蛋,在自我怜悯和”被需要“的奖赏游戏中失去尊严。他们的生活完全以别人为导向,根据别人的看法和言论来看待自己,因此变得脆弱且无趣。

  所以你必须清楚明确的知道这件事,全无条件的讨好对自己毫无益处,是下策中的下策。但这都不是你的错,不需要因此而陷入全面的自我否认中。

  讨好者总是对他人抱有亏欠之情,认为自己应该遵循公平原则,比如”如果我帮了A,那么我也应该满足B。“但事实上,他们往往忽视了自己,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除了”我“,这是多么可悲啊。

  事实上,我们很多问题都在“强迫性重复+合理化解释”的组合下融入我们生活中,以至于我们甘愿给自己系上锁链。所以讨好者才需要在理性上完全认清自己对讨好行为虚拟的美化。

  拥有伤害他人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你需要这样做。但没有伤害他人的能力,则意味着他可能被每一个人伤害。

  所以,想要改变讨好型人格,只需要做几件事。

  第一件是最简单粗暴,只要你执行就绝对有效的办法。

  对抗性的运动,比如自由搏击,当你穿好护具跟对方走进八角笼,面对像动物生死相搏般的处境时,你会犹豫,会恐惧,会不敢出拳,会收力。但是拳头会一下下打在你的脸上,你会闭眼睛,会想逃跑,但是你的肾上腺素会飙升,你的心脏会狂跳,你会颤抖着出拳反击,由试探直到癫狂。当一个讨好者将拳头狠狠打在另一个人脸上,并且体会过战斗后跟对手和平碰拳的感受后,很多东西都会开始变得不一样。

  你不会死。

  你不会轻易的被讨厌。

  每个人的安全区远比你想象的大。

  ……

  这些直观的感受会像暴露疗法一样简单粗暴的改变你。

  当然,除了直接的搏击以外,拳击、柔道、击剑等等也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越直接的效果越好。

  第二件是恢复对自己的知觉。

  讨好者往往在观察他人的过程中屏蔽自己,以至于失去了对世界和自我的知觉。所以自我讨好的重点是将注意力移回自己身上。

  甚至可以与他人进行全面的物理隔离,比如对我而言:”因为太过孤僻,所以无从当配角。“

  就像失去过味觉的人重新开始品尝食物,理解酸甜苦辣一样。

  他们需要从基础的身体感受开始,搭配一定的冥想训练效果更佳。

  从我感受到饿了我要吃东西,我感受到困了要睡觉。到,我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在这个电影中,我出现的情绪是什么、喜欢什么风格的衣服、爱听什么类型的音乐……他们需要细心全面的了解自己,就像去了解一个非常喜欢的异性那样。

  讨好者往往对自己过于苛刻,而认为自己的喜好和条件都是”麻烦“,所以为了不给人添麻烦,才逐渐屏蔽了自己,直到麻木,失去知觉。

  但请你记住,什么都说”随便“的人真的很无趣欸。

  人们固然讨厌麻烦的人,但人们更会忽视无趣之人。

  人要从变得麻烦开始变得”丰富“,从喜恶到思想,再到拥有成为主角的勇气。

  你要在吃到喜欢吃的东西时好好品尝,要在做喜欢做的事情时咧嘴大笑,在触动内心时放肆流泪……

  要知道,正是因为我们大费周章,所以我们才能欢乐如斯。

  第三则是对安全感的营造。

  人类在人际关系中造成的损伤往往容易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即是糟糕的体验导致了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再次导致了现实的不幸,这种不幸又加深了对于错误认知的深信不疑。

  理论上来说,无论是讨好型人格还是自卑等问题,只要有一个老师带着来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讲解中就能逐渐得到改变。

  所谓安全感的营造,即是用一种新的经历和感受覆盖那些旧的经验感受,在从这个过程中扭转旧的思维方式。我们过去总会对”关系“乃至于”爱“产生一种虚幻的误解。认为一个缺爱的人想要改变,就要得到一个神仙般的人的百分之百的,无条件的爱。这样才能弥补内心的缺口,恢复自信来。

  但事实上,真正的安全感首先要抛弃的就是对于美好的爱的虚幻想象。而是从自我、生活、人际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训练,获得更多维度的掌控感。

  所谓安全感,正是像堆积木一样一层层的叠加上去。一个人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观,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好友和亲密关系,有自己同好的群体和社会支持……这些东西就像堡垒一样让他们变得坚不可摧,让他们即使遭受挫折也不会失去安全感,比虚幻缥缈的从天而降的完美的爱靠谱得多。

  所以作为讨好者,即使没有得到帮助,也可以选择成为自己的老师,不断学习和成长。体会将”打乱的人生逐渐理顺“的乐趣。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改变不是百分之百的。

  加以区分的讨好即是人们心中美好的私爱。


标签: 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