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不应令你痛苦,而应推动自我改变与成长

心理健康 56 0

  神经症的症状变化多端,千奇百怪——有的病友担心失眠状况,有的病友恐惧社交,有的病友对无意义问题穷思竭虑,有的病友忧虑自身的健康......但这些表面上看似大相径庭的症状,实则都包含着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对「焦虑」本身的焦虑,对“恐惧”本身的恐惧。

  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恐惧、焦虑无意识的抗拒、排斥。即我们在意识层面,认为自己是在穷思竭虑,回避危险或者做出强迫行为,事实上都是因为潜意识中趋乐避苦的本性——由于无法容忍负面情绪而在想方设法将其铲除。举个简单的例子,因为在单位与同事发生了矛盾而感到愤懑难耐,回到家中,同事令人生厌的形象与话语还总是萦绕在脑海中,迫使我们无法克制地去反刍、深究,试图在思维中为这件事情做出诠释,或者探寻出一个解决方案。

  表面上看,我们是在针对这个人际关系矛盾做出处理,实质上,我们只是在排斥自己的愤怒情绪,试图寻找一个途径将其宣泄走。换句话说,意识层面所有的思维与行为,其实都是由无意识层面的情感运行规律——贪求正面的感受、厌恶负面的感受——所支配的。

  第二个层面是针对焦虑情绪有意识的厌恶、反感,即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恐惧焦虑的,就是恐惧焦虑情绪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所诱发的叠加情绪,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次级焦虑、恐惧”。心脏怦怦直跳,内心焦灼不安,手脚麻木,皮肤发烫……很显然,任何体会过焦虑、抑郁情绪发作的病友,都会对那种无助、绝望的感受深恶痛绝。此时,原本所焦虑的事物,显得没有那么迫在眉睫了。但对于情绪本身的有意识抗拒,在原始的不适上,叠加了一层又一层新的焦虑与恐慌,让痛苦不断累积。这个“焦虑→排斥→更焦虑→更排斥......”的恶性循环,也就是惊恐发作的原理。

  对负面情绪的抗拒与排斥,是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本能之中的。我们固然不可能逼迫自己坦然悦纳焦虑情绪,因为人类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但是至少可以用“中道”的态度去对待它,即克制、降低自己的排斥的冲动。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增进对负面情绪的认识,理解它们存在的价值、意义与所蕴含的深层次心理诉求,进而驾驭负面情绪,将其从“阻力”转换为“动力”,服务于自我的改变。公众提供抗疫网络心理援助,积极通过自己的方式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签: 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