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背景下,我们还能怎样爱自己

心理健康 51 0

  “爱自己”——人人都识得讲,但具体怎么做?

  去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在果壳分享了如何“具体地爱自己”。

  今年,我们面对的环境好像更复杂了一些。有人被空间困住,有人被经济困住,有人调侃“活着就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谈论“如何爱自己”,是否是一种奢侈?

  果壳再次邀请了陈祉妍教授,来聊聊疫情之下我们还能怎样“爱自己”。

  今年疫情开始,我们的工作生活多少有了一些变化。比如,一些大规模调查也会受到一点间接的影响,有些合作单位(特别是学校)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会中断合作调查。比如最近,北京疫情开始后,学生也不能再进入研究所了。

  好在大部分会议是可以转到线上开的,包括学生答辩现在也都是清一色的线上,但是感受肯定有所不同,就像网络心理咨询和面对面的咨询也会有一点差异。

  疫情开始两年多来,基本上所有咨询师都接受了“线上咨询”形式。原来有一些咨询师很不接受,或者“就算接受,也一定要先跟新的来访者见过一段时间的面”,比如见过最少两次或四次,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之后再转为线上。

  给自己多一点“留白”

  线上和线下很不同。

  比方说,在线开会时,大家好像直奔目的,寒暄的部分会少很多;学生线下答辩时,可能会提前准备一些小水果之类,老师们也会提前一点到,到了之后大家会先闲聊一下,总体上氛围更放松。在线下,人和人在一起带来的放松和相互支持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有句话说,功夫在诗外。水果、寒暄、闲聊……这些可能不是必要的,但这些“非必要”其实又非常重要。

  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包括人际交往,包括学习和科研的思路,有时候“直奔目标、围绕一个目标打转”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我觉得“留白”特别重要。有些时候,一个人看起来“不是在做很有目的”的事情,比方说在发呆,但“发呆”其实是一种创造力的源泉,有时候,你放下手机发会儿呆,突然就有一个好想法冒出来了。

  其实,也不仅仅是因为疫情带来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很多“非必要”原本就被压缩了。

  比如手机和它里面的丰富世界,对我们的“留白”也是一种很大的侵占。在现代,特别是疫情之下,手机和网络当然是非常好的工具,也给我们很多支撑,但很多时候,如果一直沉浸在其中,无论是新闻视频还是游戏,就会把心灵占得特别满,人就缺少一些时间去发呆。

  “留白”是我借用了传统文化里的说法,类似精神分析中的“白日梦”,放任大脑无意识地去运转。

  人的心灵分意识和无意识层面。我们所谓的一些重要的事情,大多是意识层面在努力,但其实,无意识的部分更大,就像冰山,落在水面上的可能只是百分之一,还有更多在水面之下。

  在水面之下,我们的无意识有很多聪明的运作,组织我们收到的信息,协调内心的欲望,做判断,当我们留白时,一些无意识就更能浮现出来,给人带来启发,甚至治疗。

  在当下,“爱自己”不是奢侈,而是必要的

  我最近也经常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些朋友转发的消息。印象里,有个人在上海,有天是出去看病还是其他原因,反正就是“获准出门”,然后看到到处很空旷,拍了张照片,表达了一下“感觉不错”,然后就被骂得很厉害。

  这个消息让我觉得,在这种时候,人真的会有一些真实的感受浮现出来——而“感受”是没有对错的。如果走在宁静的大街上,你可能感觉不错,可能突然悲从中来,都可以,并不是说“悲从中来、大哭一场”就比“感觉不错”要高尚。

  爱自己,本身就包括对感受本身的尊重。这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我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或者努努力能做到,那自然是很好的,而且,“能对别人有帮助”也是对自己的更高的心理需求的支持。

  还有一部分,属于“做了没有意义”,比如说,自己茶饭不思、没有心情再去学习工作了,觉得“这个世界不该如此”,这其实对自己和身处其中的人都没有帮助。

  当然,每个人都不是孤岛,我们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此刻有一部分人在困苦中,我们看到新闻,很难不去关注,但如果你发现这些消息对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有了很大影响,最好是放下手机,也减少去聊这些。

  或者,可能你自己就待在家里不能出门,但其实,你做的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哪怕你在居家办公的时候,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和家人吵架,不对孩子发火,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都是有意义的。


标签: 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