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强迫行为是病态吗?

心理健康 29 0

  心理导读:许多强迫行为之所以吸引我们去做,不是因为它们能带来喜悦,而是因为它能平息焦虑。那些焦虑的感觉燃烧、折磨我们,好像血管充满了蒸气、渗入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急需将其释放。    ---www.xinlile.com
 



心理咨询师:强迫行为是病态吗?

 

  即使强迫行为会让脑中分泌让人喜悦的多巴胺,但也仅仅是平息躁动的多巴胺;在许多强迫行为背后,其实是担心、害怕某些可能成真的灾难发生,所以用特定的仪式行为去抵消(undo)那些想法。听起来或许令人匪夷所思,但当你相信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而你也会不顾一切地阻止它发生。

 

  小杰(此名称为代号)小学二年级时父母离婚,他跟着妈妈离开原本的家,后来妈妈再婚,但小杰和继父的关系十分恶劣,因为常会被乱拿自己的东西,连房间抽屉里的小物品都会被乱动,这让他相当没有安全感。

 

  这个情形从他小五持续到高中毕业离开家,整整8年的时间,小杰在房间买了保险箱,能上锁的抽屉都上锁,把荧光笔对准窗户左边的那条白框,木头椅子的四支角柱对齐用铅笔在地上画的几乎隐形的四条线,然后将枕头、棉被、卡比兽大玩偶和书本全都方向一致地摆向正北边。最后,将房门装了两个钢锁,彷佛与门外的人只是邻居,而且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

 

  上大学后,这种不安全感持续困扰他,宿舍里所有东西都要上锁。由于室友间都很陌生,他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东西有没有遗失或被动过。而疑神疑鬼的表现和几次误会吵架后,让整个寝室的关系相当紧张,小杰索性搬到校外居住,每天就能「自在的」把所有物品朝向「对的」方向,并逐项检查有没有被动过的痕迹。

 

  小杰从国中起每天花费在摆放与检查的时间超过五个小时,一直到硕士班毕业那年第一次找我咨询时才提起。也许有人会问,「这14年间,他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吗?」

 

  「一点点。但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不然有人能偷偷进来家里,或趁半夜杀死我怎么办?」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这样的行为却也极度影响生活,且大部分的行为已经超乎「安全检查」的范围,甚至一点关联都没有。

 

  从强迫思考转变为焦虑,再转变为强迫行为

 

  典型的强迫症状会依附在令患者焦虑的事物上,但更严重的情况似乎会有「新旧交替」的现象,也就是产生新的强迫行为取代旧的,而且随着严重程度提升,更会从「普遍强迫行为」演变成(或增加)「专属强迫行为」。像是洗手消除细菌,升级成将用水装满洗手台,双手泡在水中,左手手心摩擦右手手背七下,右手手心摩擦左手手背七下,接着十根手指交叉用力摩擦旋转,最后将手指头用「对的感觉」用力向外弹出,才能把指缝里的细菌清理乾净。

 

  寻找「对的感觉」是最痛苦的时刻,因为没有固定标准,一切只能依照内心释怀程度而定,直到威胁(细菌让人死掉)的感觉消失才能停止。

 

  这很有可能因为,我们无法处理生活中「真实威胁」引发的焦虑害怕,因此脑中创造出一种「虚拟威胁」,并把它重叠,好让我们以为处理了后者,前者也会一并消除,如此一来,前者的焦虑便暂时停止。

 

  但重点是,「虚拟威胁」的焦虑感很难停止。因为「真实威胁」常是过去某些创伤事件(不论是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虽然现在已经消除,却残留在心灵中挥散不去。所以,一部分的你希望停止,一部分却不想。因为一旦停止了,透过强迫行为镇压的「真实威胁」的焦虑感会一并爆裂开来,内心中我们认为这是比虚拟威胁更可怕的,因此才需要由强迫行为当作安全气囊,缓冲迎面而来的撞击。

 

  我有没有强迫症?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常见的情境是:一开始有某种现实问题产生,接着想办法解决,但解决不成或耗尽心神后,开始担心问题演变成生活中的灾难,甚至影响自身或重要他人的生命安全。这个想法在脑海中缠绕不去,像木乃伊般绑住原有的理性,越是思考越是回圈,使得灾难化想法的密度不断提升,最后深沉入潜意识,让你从原先看似「正常」的解决问题行为,发展成「异常」的动作来排除可能发生灾难的想法。

 

  OCD患者容易被外在事件引发内在纠结的情绪与想法,而自我又难以梳理这样的状态,或是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梳理(也就是所谓有没有病识感)。而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当内在被引发的情绪越强烈,心灵悄悄促成外在对应的行为就越激烈。这里的问题在于──内外在接错了线,或强度不一致,使得行为超乎想像。

 

  过往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精神疾病,大都看你是否符合诊断手册中N项准则,一旦符合,你就有某项精神疾病。但其实一个人的心理难以用全有全无定律就能够说明的。

 

  雪伦.贝格利就将OCD从类别(症状有或无)转换为向度(症状程度低到高)的视角。这是更为友善地看待心灵结构的一种方式。当我们用光谱般的视角观察他人,我们会发现,平常想令人翻白眼、莫名其妙,愤怒沮丧等等的行为,好像也有一些些可以理解。因为有太多的症状,都是内在心灵试图回应外在现实的一种方式,才慢慢扭曲了人格与外显表现。

 

  同时,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某种精神疾病或人格特质并非只被某个基因所决定,而是一群基因。这也是将「精神疾病」视为光谱上连续的、可移动的点,而非一翻两瞪眼。但这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有精神疾病,相反的,这表明了人类的情绪、思想与行为都是普遍的现象,了解到程度的高低,能增加我们的同理心,让其他人的身心状况变得可理解,或至少可谅解。

 

  那所谓的「精神病」是什么?它的确存在,但它的存在是因着不同时代、文化与权力,在光谱上划下的那道切截点所致。这也导致了「某个时代疯子特别多」、「争辩哀悼几个礼拜算忧郁」、「每个小孩都有过动症」的现象。如同他写道:「有些情况下它是疾患,为其所困者确实需要诊断与协助;但更多的强迫行为,是在表达心理需求,就和人类的本性一样正常──希望一切平安、受掌控,希望与人联系与变得重要。如果这些都算精神病,那我们不就全都疯了?」

 

  「每天都有无数的行为,在疾病与健康之间游走,却没有跨越那条界线。」

 

  举滑手机这件事情来说,即使知道有很多事情要做、想戒掉FB、不想再看其他人的Instagram发了什么限时动态,但你仍然会隐隐约约的害怕,天晓得是否会因为没看到某个朋友的重大消息,或者某位明星的八卦,明天和朋友闲聊时会不会跟不上话题,慢慢的他们就不想理你了?如果又正好是身处娱乐圈或行销人士,不懂最新的梗在说什么,会不会马上就要丢饭碗了?

 

  小小的强迫行为能让我们平息焦虑、更能自律、尽责。但也要注意,这里说的强迫行为指的是光谱上较为前段的地方,也就是偏向完美主义、较为谨慎、遵守规则等等,这与强迫性人格障碍症(Obsessive–compulsivepersonalitydisorder,OCPD)较为相似。事实上OCD与OCPD重叠之处很多,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为一种长久养成的性格,且大多行为较具「正当性」。

 

  举例来说,若OCD患者认为踩在磁砖裂缝上会导致房子崩塌,因此需要再踩旁边没有裂缝的磁砖七下,以消除灾难发生。OCPD患者则较可能认为,房子不能出现一丝裂缝,否则地震时裂缝一路绷开,就会使房子崩塌,因此经常请人修补。但老实说,后者为「魔法型思考」还是「正当型思考」很难界定,它似乎夸张了些,但也有它的道理。能确定的是,两种类型的患者皆是出自于焦虑,且在行为过后获得释放感。至于一种是否会变成另一种、两者是否容易共病等问题似乎难有定论,有时在同一个人身上,也没有那么清楚的界线。但不论这些名词与内涵如何更改,重要的是,我们透过回顾心理学文献与案例,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更有觉察。

 

  强迫行为可说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藉以回避与抚慰焦虑的心。透过探索强迫思想与行为底下的焦虑为何,以及造成生活中哪些影响,提升「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想?」的反思时,更有机会看见自我矛盾或解除危机的想法,进而从漆黑的轮回中解脱。毕竟,当今越来越多「真实威胁」产生,社会变化急速剧烈、亲密关系疏离扭曲、金钱劳力相互掠夺、媒体漫天渲染、恐怖主义盛行等等。太多事件逼迫我们的情绪就范,我们开始想像许多「虚拟威胁」,也因此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虚拟空间」,好从手足无措的现实中不断逃脱。

 

  但你需要知道的是,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前行,可以起身抵抗,可以有所不同,并有机会驱离强迫行为。它也将成为你生命中相当重要的「选择」及「转折」,你的意愿,决定灵魂能否探寻真正欲求的方向。

 

  (作者:庄博安 | 来源:心灵花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