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心理学的灵魂与情结

心理健康 75 0

  心理导读:在这种类精神的原型背景中,一种心怀灵魂重新寻找的方法,要求我们产生一种新的研究神话,一种新的研究途径,一种能够想象研究过程的新的方法,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看待方法学的问题,而且我们要考虑到运用类精神性原型来写下灵魂。    ---www.xinlile.com




心理学堂:心理学的灵魂与情结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第一章的学习。

 

  第一章的名称<soul and the complex of psychology>.心理学的灵魂与情结。

 

  心理学中的“灵魂”是一种诗性。因为诗歌是哲学的母亲,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

 

  那么,诗歌相当于是心理学的祖母,是心理学的灵魂所在。

 

  心理学这么学科,就像一个人,它也有情结,它的“情结”是什么呢?

 

  它的情结就是想成为科学。

 

  第一章的开头作者提出了荣格的一个观点,荣格在<on the nature of psychology>《论精神的本质》这篇文章中讲到,心理学注定要取消自己作为科学的位置,正是因为如此,心理学达到了科学的目标。

 

  这句话很吊诡,很冲突,很矛盾。

 

  接下来作者问:荣格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说,随着心理学的探索呢,必然会达到原型,原型的特质既不是心理也不是生理。

 

  它是接近于物质又接近于心理的一个东西。

 

  那么探索原型最终会让心理学超越自身,并且,也让心理学的语言发生变更。

 

  所以,只要心理学不断地朝着探索原型的路子上走,它就必然会产生这样的一场革命。

 

  接着,作者在22页、23做了阐述。

 

  22页第一段,他谈到对原型的探索已经把心理学拉到了哲学的层面,最终它造成了心理学的溶解和消失。

 

  是心理学回到了它的祖先,哲学这里。

 

  心理学的语言也从科学语言变成了哲学语言,哲学语言变成了诗性语言。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就变成了一种甚至比哲学还要早的一种东西,叫作什么?叫作宗教。

 

  大家如果对诗歌的起源了解的话,就知道,诗歌实际上是和宗教有着紧密联系的,诗歌就是指宗教的语言,因为宗教最终要进行祭祀啊等等,它都会用诗歌的形式来进行工作。

 

  然后作者Romanyshyn又引用了<psychotherapy and a philosophy of life> ,这篇荣格非常著名的文章。

 

  我已经讲过好几次了,听过我讲《荣格十六卷》的应该对这句话很明确——他说,我几乎不能够掩盖这个事实,心理学家真的应该成为哲学家,或者是成为具有哲理思想的医生们。

 

  或者应该这么说,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已经是哲学家或具有哲学思想的医生,而我们工作中所遇到的哲学和在大学中所传递的哲学是有鲜明的不同的。

 

  心理治疗师传递的是人生哲学而不是大学传递的经院哲学。

 

  我们不是去研究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诠释是否可能,质和量的关系,运动和变化,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后现代主体性这些范畴。

 

  那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呢?——什么叫爱,什么叫恨。

 

  一个人该如何成为父亲,如何成为母亲,这些发展心理学的问题是需要通过人生哲学来面对的。

 

  作者在22页的最后一段,又引用了荣格的《答约伯记》来讨论这个问题。

 

  作者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心理学要去探寻灵魂,那么会不会把心理学本身变成宗教呢?

 

  至少,荣格心理学已经有这个倾向了:他引用了Richard Noll的这本书< The Aryan Christ: The secret life of Carl Jung>, 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荣格所提出来的宗教和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是不同的。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荣格创造了一种宗教,但这种宗教应该叫做世俗主义或智慧主义的宗教,它和传统的宗教不太一样。

 

  这里所说的宗教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专门在书中谈到:宗教是说,作为人类,我们有责任意识到,在心灵的神性意像中,我们扮演了一个成分,这是荣格所说的宗教的意思。”Become aware of the part we play in bringing to greater awareness the God-image in the psyche.”

 

  首先一步,我们会意识到、觉察到,我们的心灵中存在神或上帝的意像,然后意识到在这个神的意像中,我们自己扮演了一个成分。

 

  作者在23页中做出一个结论:”perhaps, then, a science of soul would be less about religion and more about the recovery of a religious sensibility in a world that has lost touch with the sacred.”

 

  他说,也许作为一种灵魂的科学,心理学更多的不是和宗教有关系,而是要恢复一种宗教性的敏锐或者宗教性的感觉、感知。

 

  为什么要恢复宗教感呢?因为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已经丧失了和神圣性的联系。

 

  作者接着提到,这样一种灵魂的科学或者灵魂心理学,是不是要恢复变成占星术或者炼金术呢?作者认为并不是这样。

 

  占星术和炼金术都是了解世界的方式,它们可能成为灵魂心理学的工具,但它不是灵魂心理学的全部。

 

  然后,他又提到了:神话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在灵魂的心理学中,神话是通往灵魂的一条通路。

 

  接着他说到,灵魂心理学首先要像哲学一样,热爱智慧。

 

  当代的心理学出了一个问题,它不那么热爱智慧,换句话说,当代心理学自我越来越庞大。

 

  灵魂心理学的出现要经历几个步骤:首先,当代心理学的自我必须消失,恢复与古代智慧连接。

 

  最终要消灭一个东西,叫作专门化。

 

  在消灭这种专门化之前要消灭心理学的语言,他说到:the language of psychology as a special and specialist discipline is also an approximation of soul. It, too, is a metaphor that both reveals and conceals soul.

 

  这是什么意思?他说心理学语言非常专业化、专家化。我们要把它当做一种隐喻来对待。

 

  换句话说,现在心理学的语言都很科学。

 

  有些人可能没学过心理学,只接触过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语言还算好,没那么科学。

 

  你要兴趣的话,去看一下《心理学进展》《心理学探新》这样一些心理学杂志,它们的语言非常科学的,和生物学的语言是类似的,很多图、很多数字与表格。

 

  这样的语言,我们要把它当做一种对心灵的比喻而不是心灵本身来对待。

 

  换句话说,这种语言本身也就是诗。

 

  在对心灵的作用上,它与诗歌的地位是一样的。

 

  这种语言既揭露了灵魂,也让灵魂消失。

 

  作者接着说:a proper psychology, then, is a science of soul that knows it cannot name soul with any definitive finality. 恰当的心理学,它应该是一种灵魂的科学。

 

  而要成为灵魂的科学,首先要知道它自己这门学问是无法命名灵魂的,尤其是无法带着任何最终的确定性,确定的终极感。

 

  我使用的语言已经宣告了一个终极真理被发现,比如有心理学家发现说爱情只存在多少多少天,因为,我测了人类的大脑如何如何……,它带着一种终极感来宣布,实际上我们是无法命名灵魂的,就像爱情,我们是无法命名它的,包括我们说的自恋人格障碍或者边缘人格障碍,我们也无法命名,每个人都如此地不同。

 

  就像我们说的《夜莺的歌声》,他们听到它来自永恒的歌声,我们无法用语言重新把这个歌声描述,就是在济慈那天听到的《夜莺的歌声》。

 

  塞尚看到的不断变动的这座山脉,不管你拿多好的笔,哪怕你拿着录像机,你想要传递喜马拉雅山的绿色,你能传递吗?传递不了!因为你看到的绿色和你录像上看到的绿色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就看到,原型这个概念的引入,它是一种超验性的现实,它本身是无法被我们的智力所了解的。

 

  所以,如果我们的心理学要有科学,首先必须承认原型的无限性以及超验性,我们无法命名它也无法来说它,这是不是像禅宗?

 

  接着在26页,作者又讲到了,心理学的语言和无意识的关系,心理学对灵魂有一种情结,在这种灵魂对情结的联系中,心理学的语言变成了一种症状,一种症状性的表达。

 

  这种语言让人回忆起了灵魂的生活,既象是我们揭露了灵魂,也让我们忘记了灵魂并让它消失。

 

  所以我们要知道的是:语言本身是一个问题,因为在意识和无意识的中,它存在着极端的区别。简单地来说,他的意思就是“能指”和“所指”的分裂。

 

  作者在27页指出了,只要我们认同自己是一个精神分析者,不管你是荣格学派还是弗洛伊德学派的人,你必然最终会承认,个体对真理的理解都是片面的,不管这个真理多么伟大,多么有效,比如说引力波。

 

  即便这个真理是一个伟大的真理,你过度地认同这个真理也会变成一种灾难。

 

  然后作者大段大段地反复引用以阐述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好好地看一看,把你们感兴趣的段落找出来,然后我们再慢慢地咀嚼一下。

 

  31页,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荣格和量子物理学的关系。首先谈到了光和波的波粒二象性,甚至有人说,“波粒二象性”的这种提法也是不对的,应该是说,光线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是双重否定,因为光线的本性超越了这两种描述。

 

  作者提到这种“既不、又不”的互补性原则是灵魂心理学,(他反复提到一个术语)叫作隐喻敏感性——metaphoric sensibility,“sensibility”翻译成灵敏性比较好一点,隐喻性灵敏。

 

  隐喻性灵敏是他经常说的一个词,大体是说心理学家要对隐喻非常灵敏。尤其在语言方面,要意识到万事万物,各种语言都是对超越性本体的一种隐喻,包括科学语言也是一样。

 

  好的,和量子物理学波粒二象性类似的,荣格提出了共时性。他接着提出来:实际上共时性是什么意思呢?

 

  共时性是一种非因果,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有意义的连接存在物质与心灵领域之间。

 

  作者引证了很多文献讨论共时性和物理学的关系,在31页的第一段。

 

  共时性的主体是什么呢?为什么会造成共时性?

 

  作者提出,这主要源于原型psychoid archetype. 这在原型前面特别加了一个psychoid,psychoid 是类精神的意思。

 

  他还专门提出了一个比喻(或说假设),正如物理学中量子崩塌、塌陷,(就是类似那个薛定谔的猫。)然后再形成各种各式各样的物质现象。

 

  在心理学中也是原型崩塌,原型崩塌之后形成生理和心理各种现象。

 

  32页他专门举例,谈到癔症是一种共时性现象。随着精神的量子,也就是原型的崩塌,癔症的症状会消失,但是主体会进入一种孤立的状态。

 

  所以,有些时候人需要癔症症状。然后作者谈到了,量子力学对研究者的启示——研究者会影响到研究结果(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这对心理学的启示是:主观性是客观性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所以作者在后面提出来,深层的主观性 deep subjectivity才可以达到诠释学的客观性。

 

  然后作者Romanyshyn 又引用了历史学研究方法,专门谈到了Cohn 这个历史学家在< Psycho-Historical Speculations>里讲到的一些话,其中也讲到了研究者必须了解自己的无意识。

 

  原型不是有互补性,两面性么?在34页中用一段话总结了:complementarity forces us to recognize, 这种互补性,补偿性迫使我们认识到,not the language fails ,but that it succeeds because it fails. 不是语言失败了,而是它成功了,正因为它失败了。很像老子的辩证法,对吧?

 

  language succeeds when it remembers what it loses,语言成功是因为它想起了它所失去的是什么。

 

  it fails when it forgets that is does always lose something.语言失败之处,是因为它忘记了,语言总是会丧失某些东西。

 

  在后面我们会看到,做研究,只要一用语言我们就丧失了,昨天有人提问么:什么叫哀悼?你只要一做研究,就进入了哀悼位,只要你能够意识到不管你用什么研究语言,童话也好诗歌也好,数学也好,神话也好,最终你都无法把握和描述无垠的,永恒变化的心灵世界。

 

  我举个例子,在为这本书备课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的一部分是这样的:我突然进入了一个空间。然后我看到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男人,但是他的面部正在不断变化,一会儿变成一个黑人一会儿变成一个白人。我觉得这个空间蛮神圣的。

 

  然后我想:他大概听不懂中文吧,于是我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啊?他说我叫“Akuwala”,

 

  我说“Akuwala”是什么意思?接着想问他第二个问题,这个时候他突然开始和一个女人跳很神奇的一种舞蹈。有点像密宗的金刚舞的。

 

  我接着问他第二个问题:Akuwala,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到这里来吗?他不回答我。这时候在我对面又出现一个人,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地方是一个很神圣的空间。

 

  我找到分析师讲这个梦,这个不断变化的男人,他是如何变化的,他的身体是如何变化的,我能讲清楚吗?

 

  讲不清楚的。第一,他变化太快了;第二,我的记忆也不那么明确;我只能用大致的语言来描述。我也无法描述梦中的这些空间,各种感觉,比如颤抖的感觉,神圣的感觉,这无法描述。

 

  然后作者谈到了:” in the next section, we will see that the archetype as a psychoid realm is, for Jung, a non-psychic reality. 这句话非常重要的。

 

  在下部分我们会看到,原型对于荣格来说,它是一种类精神的领域,是 non-psychic reality,它不是精神性现实,而只是类精神现实。那它是什么呢?

 

  原型在心理学的位置,相当于量子在物理学的位置。In this respect, the psychoid archetype is psychology’s quantum revolution.

 

  所以,荣格就相当于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地位,因为他掀起了一场革命。这当然是荣格派这么记叙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荣格对科学心理学是一次恐怖袭击,相当于本拉登,基地分子。他袭击了心理学的基础——科学。

 

  所以他这里专门提出来了,原型崩塌形成了本能或者意象。接着讲他谈到了一点,就是主体和研究课题(也就是无意识)存在永恒的绑定关系。

 

  换句话说,我们的主体在心理学中,实验者和实验现象,永远是相互作用的。

 

  科学心理学实际是一个梦。

 

  科学心理学不是老是说,我们实验者要尽少地干预实验的对象,那是不可能的。

 

  只要你一观察,必然影响到你的实验对象。

 

  然后,作者比较了好多的原型和物理学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引用到的一个观点,就是说,原型是一种组织原则。

 

  37页开头,他说,archetype a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that affect conscious life and as such he is saying that this archetypal principle is present or functions as an observing subject. 它是一种组织原则,它的功能也像一个可以观察的主体一样所素有。这个观点很类似于主体间性。

 

  老谈灵魂,作者就提出了,灵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38页第二段,给出了灵魂的定义。In this psychoid realm, psyche and nature are not two but one, an unus mundus that in this book I am calling Soul. 灵魂是什么?灵魂是在原型所制造的类精神世界中,精神和自然合二为一的东西。

 

  他接着补了一句The psychoid archetype is the anima mundi, the soul of the world. 类精神原型是anima mundi;它的意思就是世界的灵魂。

 

  然后他特别强调了黑暗面,他说the soul of the world, then, is the light of nature, 世界的灵魂是自然之光,是黑暗之光,是黑暗物质中的启明星,luminosity.

 

  正是在这点上,荣格转向了炼金术,作者提到了一本书,叫作’The Black Sun: The alchemy and Art of Darkness.’ 我们现在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荣格心理学,但是作者提出来,荣格心理学本身是暗黑系的。

 

  写到这里(39页),作者突然文体一转,来了一个Interlude—The Unconscious of Nature : A reverie of return.

 

  “Interlude”是什么意思? 叫作中场休息,是一个戏剧中的用词。

 

  然后,The Unconscious of Nature : A reverie of return. 自然的无意识,回归的遐思,或者翻译回归的恍惚。听起来像哲学论文,实际上他是加入了一篇哲思游记。

 

  他写了一篇游记,从39页一直到41页,非常类似荣格传记,荣格不也常会写他的旅游经历吗?在这里看到蛮有意思的。

 

  哲思游记讲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前面第一章也有这个,你们看英文版的人看到这点没有?作者专门谈到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另外写了一本集子,他命名为“黑暗之书”,是一本文学集类的东西。我估计他这文章是从那边来的。

 

  这是非常重要一点,也是文体上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能老是一味地科研体写下去。

 

  这样自己写得很累,你必然受伤,出现各种症状。读者看着也很累,读者也必然受伤。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无法通篇阅读给大家听了,你们只能自己阅读了。

 

  中场休息之后,作者又回到了他原来的主题上,仍然是在不断地论证:语言的问题。

 

  他提到一点,如果某个心理学的语言太过确认,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说这个语言丧失了灵魂或者是否认了灵魂。

 

  为什么呢?因为灵魂的无限性。

 

  你怎么能确认地指出来什么是“是”什么是“不是”呢?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就像禅宗,总是用否定的语言来描述。

 

  在最后45页这个 closing time里再次提出了,我来念一下(这段写的实在是优美)。

 

  Specifical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psychoid archetype, an approach to re-search that would keep soul in mind requires a new myth of research, a new approach to research, a new way of imag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a fresh look at the question of method, and a considerat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sychoid archetype for writing down the soul in writing up one’s research.

 

  在这种类精神的原型背景中,一种心怀灵魂重新寻找的方法,要求我们产生一种新的研究神话,一种新的研究途径,一种能够想象研究过程的新的方法,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看待方法学的问题,而且我们要考虑到运用类精神性原型来写下灵魂。

 

  所以,要求大家不要写逐字稿,不要把我的话写下来,也有这个意义在里面。

 

  你在写逐字稿的时候,你有一个神话,就是李老师的话传递了原作。

 

  那么我们再回到那个绿色的比喻,比如说,原作是一座山的话,我现在说的这些话,实际是对原作的一个隐喻,是在比喻。

 

  我是无法确切地向你传递出原作的感受和品位的。

 

  准确地来说,原作有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品位和感受呢?其实也是没有的。

 

  如果大家了解一些文学理论就知道,文学界有一种说法:作品一旦写出,作品就不再属于作家本人了,因为作品将不断地被读者们的心灵所改造。

 

  比如说《红楼梦》,有的人把它看成侦破小说,“红楼梦索隐派”,不断地用福尔摩斯式的眼光去看待《红楼梦》。

 

  有的人把它看做爱情小说。

 

  有的人把它看做佛教小说、悟道小说。

 

  最后,在Afterword 里面,他再一次提到:荣格心理学宣告了,随着原型的引入,宣告了心理学的终结。

 

  它是心理学的一场量子力学革命。

 

  所以,荣格研究好多和心理学无关的东西,比如说UFO的研究,这和心理学有啥关系?

 

  的确关系不大,但是它和荣格关系蛮大,因为荣格几次梦到UFO。我们会说这是荣格个人的东西。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荣格个人的东西是在和原型接触后,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统计过,荣格大概有47本书,出版了二三十本左右。在之前,如果我们只看《荣格文集二十卷》,那会看到荣格的语言总体上来说是科学的。

 

  只有当我们看到了他的传记之后,荣格这个人的图像才对我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我们才知道,他有另外一面。

 

  我们知道他的感情,他的故事,他的梦境,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另外一个例子:欧文亚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不是那么高,但在临床界的地位却蛮高。

 

  他不是那么科学,但他是那么地受欢迎,就是因为他写的东西是带着他的心,他的灵魂的。

 

  还有一个人叫弗兰克尔,他在心理学界早就过时了(意义疗法的发明者),但是他写的《寻求意义的现代人》迄今为止仍然是亚马逊心理学最畅销的书。因为他写了他自己的生活。

 

  对于我们诸位,入群的大部分人都是临床工作者,你们也将随着工作到一定程度,一般来说,工作到十年大概一万小时以上,你都会开始做督导、研究这样的工作。

 

  这时候能够理解到你所秉持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以我对大家的了解来说,我们这个群里的人,要做一个科学的纯粹范式是不太可能的,最有可能的是做一个single-case research,单一案例研究,这是有可能的。个案研究中,带着心、带着身体的研究,尤其是你的主观性、深层主体性能够加入到这种研究过程,比如说写个诗啊写个小说啊。

 

  比如我们群里面的吕律,写了很多很小的不错的治疗故事。大家可以看看他写的故事,蛮有意思。

 

  今天就到这里为止,接下来就是第二章,《俄尔普斯的故事》,它专门讲到用心带灵魂的研究,它是有个神话原型的,就是俄尔普斯的故事。今天讲座就到此为止。

 

  PS. 本文根据李孟潮老师的微课内容由姜秋琴整理,来源为心理学空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