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行为疗法的发展历程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48 0

  心理导读:行为疗法是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遵循科学的前提下,根据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强化学说等原理,采用程序化的操作程序,帮助求助者消除不良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其理论基础主要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和斯金纳等人的操作条件反射强化学说、班都拉的模仿学习理论。    ---www.xinlile.com

 

 

  行为疗法又称为“行为矫正疗法”或“行为治疗”,是通过学习和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继精神分析之后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代表人物有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美国的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英国的艾森克;南非的沃尔普和拉扎洛斯以及美国的班都拉和贝克等人。

 

  行为疗法是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遵循科学的前提下,根据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强化学说等原理,采用程序化的操作程序,帮助求助者消除不良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其理论基础主要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和斯金纳等人的操作条件反射强化学说、班都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行为疗法的理论认为,求助者的各种症状都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而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设计某些特殊情境和专门程序,使求助者逐步消除非适应性或不良的行为,并经过新的学习训练形成适宜的行为反应(钱铭怡,2002)。可见,它把着眼点放在当前可观察的非适应性行为上,相信只要“行为”改变,所谓“态度”及“情感”也就会相应改变,不关心求助者的“潜意识”或“内在精神的症结”,也不管问题症状的变化状况和因果关系。相对而言,它更关心的是所设立的特定干预目标。

 

  行为疗法最初是华生等人通过实验使儿童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对特定动物的恐惧,继而又帮助其对动物恐惧脱敏发展起来的。后来沃尔普在实验后联想到人类的一些神经症症状,如对某些具体事物、情境的恐惧症,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予以消除。于是将条件反射的方法与杰克布逊倡导的逐步肌肉放松技术相结合,创建了第一个系统的行为治疗模式,称为交互抑制的系统脱敏法。

 

  随着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应用在咨询与治疗中,斯金纳曾把它应用于个体治疗和集体治疗。

 

  由实验室中发现的学习原则发展而来的行为治疗技术,在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与心理治疗》(1950) -书以及邬尔曼和克雷斯纳的《行为矫正中的一个案例》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总结。前者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转换成行为主义的术语,并为行为主义者进入心理治疗领域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把以前只在精神病院中实施,并且只有几个行为主义者了解的各种行为技术带人了心理学领域。而且邬尔曼和克雷斯纳在他们的序言中明确指出了与医学和疾病模型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模型。

 

  纯粹的行为技术在登上心理治疗的舞台时曾希望能包治百病,但是,仅仅采用经典条件反射或操作条件反射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而且,即使是沃尔普的系统脱敏程序也不是纯粹的行为技术,它也要求求助者通过思维过程去认识引起焦虑的刺激。因此,作为中介变量的认知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部分认知技术开始被逐渐引入到行为治疗当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埃利斯、拉扎洛斯、贝克以及梅肯鲍姆等理论家吸收了行为技术以及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成分,提出了认知行为治疗程序。到了80年代,它的适用范围已大大拓宽,甚至超过了行为治疗和合理情绪疗法本身。

 

  认知行为疗法是根据认知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助者不良的思维或信念和行为,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矫正非适应性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治疗思想的融合,其着眼点主要放在求助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是希望通过改变求助者对自己、他人或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困扰的心理问题。其中求助者希望发生改变的意愿、练习和达到的目标,是干预或治疗成败的关键。

 

  (文/佚名 | 来源/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