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疗师:醉酒能达到催眠效果?

心理健康 23 0

  心理导读:催眠是心理治疗当中一项比较重要的手段,通过催眠可以知晓潜意识的内容,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潜意识才是支配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一说。通过潜意识层面来讨论问题,引导病人。并在意识层面获得一定的认知。就可以改变病人的一些认知偏差。    ---www.xinlile.com

 



催眠治疗师:醉酒能达到催眠的效果?

 

  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就是有关饮酒与催眠之间的关系。

 

  总所周知,酒自古就是男人们交流沟通与灵感的来源,历代文人雅士中很少有不会喝酒的。李白斗酒才会诗百篇,刘邦酒后豪迈高唱《大风歌》并传为千古绝唱,曹操煮酒论英雄,周恩来总理外交风云中离开了“茅台酒”恐怕就少了“中国特色”和周恩来式的个人魅力……看来饮酒的确能激发灵感。

 

  下面我们来谈谈催眠吧,催眠是心理治疗当中一项比较重要的手段,通过催眠可以知晓潜意识的内容,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潜意识才是支配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一说。通过潜意识层面来讨论问题,引导病人。并在意识层面获得一定的认知。就可以改变病人的一些认知偏差。但毕竟催眠不是人人都能被催眠的,而且催眠实施也比较复杂。解除催眠也需要一定的能力。所以还是具有局限性的。

 

  好了,为什么我要谈到喝酒呢,这就要从最近的一部电影《宿醉》说起。这部电影讲到三个伴郎和即将举行婚礼的新郎在拉斯维加斯的单身聚会中大醉一场,结果醒来后,新郎不见了,房间里多了一只老虎和一个婴儿。然后大家由于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事,所以通过现场的一些证据在一步步探查喝醉酒后所做的事情。现在就要讲到我们的正题了,很多人都认为酒后吐真言,很多人喝醉酒后都说“我没醉,我没醉,我最清晰了”并且多数醉酒的人在醒来之后都忘记了最后发生的事情,由此大家肯定会觉得和催眠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处吧。

 

  下面我们就生理学和心理学来看看两者的关系:

 

  首先是催眠,倾向于用大脑生理来解释心理现象的巴甫洛夫学派对催眠现象的机制另有见解。他们认为,催眠是一种大脑皮质部分性抑制状态,更具体地说,催眠师发出的不断加强的暗示在被催眠者的大脑皮质形成了强烈的兴奋中心或者叫作兴奋灶,由于兴奋在大脑皮质某些部位的高度集中,因此会对其周围部分产生强烈的负诱导,并引起周围部分的广泛抑制。在被催眠者的具体表现方面,就是只有和施术者的言语指令有关的部位才能保持清醒,才能按施术者的要求作出反应,而大脑皮质其他部位相对处于无反应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施术者发出的信息是为了医疗目的而精心策划的,这样的信息自然会比平时更易被病人所接受,并遵照执行。歇斯底里性瘫痪患者在催眠状态下接受了医生的指令,说是肢体已受到有效的治疗,已经能动了,于是便遵照执行,瘫痪便消失了。

 

  下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下:

 

  催眠的机制是暗示。西方学术界通常认为,催眠是一种经由诱导而发生的心理分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事人比平时更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心理影响。心理分离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除见于催眠时外,还可见于像歇斯底里或多重人格这样的心因性精神疾患。在分离状态下,整体的和谐的心理活动被分离为不同的意识层次,这样一来,各个心理过程之间就不能像平时那样的互相沟通与互相协调,而是相互离解,相互隔绝,各自为政了。以歇斯底里性耳聋为例,这种患者的整个听觉系统从耳部直到大脑额的都并无任何器质方面的毛病,其所以听不见,是由于听觉信息的接受与分析是在较低的意识层次里进行的,本人觉察不到,“意识”不到;而其他的精神活动;则仍然保持着平时的意识水平。另一方面,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在心理分离状态下,由于有的外界信息的接受与分析是在较低的意识层次进行的,或者换句话说,是在当事人觉察与意识不到的状况下输入的,这些信息就比平时更能发挥影响力,更容易被当事人所接受并遵照执行,这就是催眠治疗的机制所在。就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说催眠就是进入潜意识。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催眠就是通过激发潜意识来突破意识状态。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醉酒:

 

  醉酒,医学上通常称为“酒精中毒”或者“乙醇中毒”,是指由于饮酒所致的精神障碍。可分为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所谓生理性醉酒,是指由于饮酒过量而引起的一种对酒精的中毒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易于激动、注意力涣散、判断力下降等症状。这是因为因为酒精可以抑制人的神经中枢,表现严重的近记忆力障碍、遗忘、错构、虚构及自知力丧失,并常伴有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那么这有没有可能竟然潜意识状态呢?

 

  庄子曾用醉者不为外物所伤的事例,来说明人们一旦知觉模糊,就能更加接近大道。他说:“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逆)物而不b。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达生》)庄子的这番论述,其中很有值得我们珍视的地方。现代心理学表明。人一旦醉酒,便会因情绪过度亢奋而导致意识的昏蒙迷幻,这时潜意识就会迅速淹没理智而使他不再意识到外物正伤害着自己,因此伤害也就可以大大减轻了。庄子所说的“神全”,便是指这种不识不知的潜意识状态。而醉者坠车“虽疾不死”,正说明了这种潜意识活动所起的积极作用。

 

  但在庄子看来,与“酒者以沈湎迷其知”(江y语)相比较,“冥于自然”(成玄英语)而“藏于天”者则更加符合大道“自然无心”(郭象语)的基本精神,因此《庄子》中涉及到这方面的文字就更多了。

 

  现在看来如果喝酒就能达到潜意识状态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心理治疗又可以增加一种新的方法。一种更为普遍更为方便,而且还可以控制程度的方法。当然我现在只是一个猜想。希望能有更详细的统计学数据及其他科学的论证来揭示两者的关系。

 

  最要,不可否认的是,过度饮酒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有严重危害的。引用一句广告词吧“XX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文/光爱哈赫 | 来源/心灵花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