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学:心理咨询师能养活自己吗?

心理健康 20 0

  心理导读:做心理咨询能养活自己吗?这个问题时常被提及。在入行之初有人觉得做心理咨询,听人讲话、陪人聊天就可以挣钱,很轻松惬意。但入行后却发现行业艰辛,不知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是足够,也不清楚究竟该如何发展,才能以此为业,养活自己。    ---www.xinlile.com

 



心理学堂:做心理咨询是否能养活自己?

 

  “做心理咨询能养活自己吗?”这个问题时常被提及。在入行之初有人觉得做心理咨询,听人讲话、陪人聊天就可以挣钱,很轻松惬意。但入行后却发现行业艰辛,不知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是足够,也不清楚究竟该如何发展,才能以此为业,养活自己。前阵子,21克咖啡(微信号:coffee_21k)还以此主题举办了一场活动,和大家交流经验。也籍此机会,心灵咖啡网采访了21克咖啡的创办人、心理咨询师乐维杰,以期从他的从业经历看看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又有哪些弯路我们可以避免。

 

  乐维杰,上海首批国家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及心理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从事心理咨询10余年。

 

  经历过的培训项目有: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6年期),接受德方精神分析家的案例督导和精神分析共300小时;心理剧系列督导级培训500 小时(包括经典心理剧、社会剧、螺旋心理剧等,由美国国际哲卡·莫伦诺心理剧研究所、英国心理剧协会 BPA 等认证);以及策略派治疗、主体间学派、艺术治疗、 EMDR 疗法、沙盘疗法等。

 

  心=心灵咖啡网;乐=乐维杰老师

 

  做心理咨询是否能养活自己?

 

  一说到“做心理咨询是否能养活自己”之类的问题,有一部分人想当然地得出结论:问这种问题的人多半是能力不够的人,想,有能力的咨询师怎么可能养不活自己呢?!但在另一部分人看来,这是种“偷懒且不负责任”的说法。那么,乐维杰老师又是怎么的观点呢?

 

  心:关于心理咨询行业,圈里圈外最常听到的声音是说这个行业“叫好不叫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乐:“叫好不叫座”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通俗说就是,很重视你,很需要你,但是给到你的比较少,获得发展的比较小。

 

  事实上,作为心理咨询行业顶层的那部分人,都已经生活的很不错了,如若他们再有抱怨的话,只能说他们的胃口太大了。不过,若放眼整个行业,“叫好”的声音确实比较大,但跟与之相对应的“叫座”还不对等——商业化、行业产值、个人收入……确实还没有跟行业的社会需要对等起来。

 

  心:关于心理咨询行业,虽有“叫好不叫座”之类的说法,但仍然能看到很多人和机构涌入这个行业,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只是为在行业里占个位置,坐等行业发展吗?

 

  乐:中国心理咨询行业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它不是资金主导型的,而是人力主导型的。以人力为主导的心理咨询行业,它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而非心理机构,这样你就会发现,入行的门槛比较低,涌进来的人自然也比较多。

 

  说到是不是“坐等行业发展”,我想,肯定是有人在行业前头做开拓的,也有人在市场还不太明朗的情况下采取“跟”的策略。要知道,创新很容易做,创新也很容易死。这些“跟”的人就属于坐等行业的发展的人,风险比较低。不过我们也不要忽视他们这批人在行业里的聚集对行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无集不成市嘛。

 

  心:一问到“做心理咨询能养活自己吗?”这样的问题,有一部分人想当然地得出结论:问这种问题的人多半是能力不够的人,想,有能力的咨询师怎么可能养不活自己呢!但在另一部分人看来,这是种“偷懒且不负责任”的说法。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乐:我们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你提到的两种观点其实就涉及到“酒香”跟“巷子深”间的关系。说到心理咨询师的能力,很多人把这个能力特指为做心理咨询的能力,觉着能够把心理咨询做好就是有能力的。但问题是,这个行业的特点是门槛低、以个体为主导,那当有太多的个体涌入,你不但要做“酒”、“酒”要香,你还得会“吆喝”,这就碰到市场的问题。这里我就来说一下我对市场的看法——

 

  首先,我们这个市场对心理咨询服务有很大的需要,但这种“需要”被转化成“需求”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大家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不像对饮食的需求,饮食属于基本需求,而心理咨询则属于满足这基本需求之后的上层需求;而且,虽有些心理需求是属于底层且带有刚性,譬如得了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生活,甚至活不下去了想到要自杀,但这些工作往往都是各个精神卫生中心和各大医院精神科在做,因为据新的精神卫生法心理咨询是碰不得这类心理疾病的。所以呢,国内心理咨询行业里,能够让心理咨询师生存的空间其实就在于,一个人吃饱喝足之后的上层需要。

 

  其次,转化的行为不太可见。我们心理咨询师完全不知道身边的人什么时候会对心理咨询有需要,这种情况下你仅仅“吆喝”也不行。这不像你开饭馆,站门口吆喝一声,路过的人肚子饿了可能就会到你的饭馆来;但你满大街看看,到处都是忧伤、悲苦的人,你不太可能站在路中间喊,问谁要心理咨询吧?!

 

  最后,有些人说行业不好,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巷子太深”的问题。虽然现在也有一些能让人“吆喝”的地方,但这些地方都属于新时代的产物,譬如互联网、新媒体,但问题在于,一些能提供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年纪比较长的人,他们对新事物的适应性是不如年轻人的,让平均年龄比较大的这么一群人去适应新时代的产物存在一定的难度。

 

  关于市场的这些问题需要从业者主动地去克服掉。我接触到的很多心理咨询师,做心理服务的能力不错,然后也能积极地去推广自己,他们生活的还是很不错的,养活自己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如果把“吆喝”的能力剔除在外,认为自己不需要“吆喝”的能力,就认为自己的能力充足的话,这倒是很危险的。

 

  心:在这且撇开带着明显个人特质的“能力”因素,心理咨询师若想过上不错的生活,在你看来,还牵涉到了哪些因素呢?

 

  乐:这里至少还牵涉到两个因素:一个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规划。

 

  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多专家在谈经验,对初级咨询师来说,多数专家谈的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然而很多人却把它等同于“职业规划”。貌似这两者是对等的,其实不然。成长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纯粹是个技术问题,你完成你的技术就可以了;而说到职业规划,你就得考虑社会环境和行业发展。记得美国就曾在同一时期,评选十大热门行业和十大冷门行业,而奇怪的是,无论是热门行业里还是冷门行业里都有心理咨询师,为什么呢?分类不同!一个是搞家庭的,正好那几年美国家庭幸福指数很高,婚姻家庭咨询师没什么事儿干,而一个跟职业发展相关的,则居高不下。所以说,这跟社会环境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至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规划”则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所以在这点上,我们要直起腰杆担负起责任,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做咨询师”、“要做什么样的咨询师”……当一个初出茅庐的咨询师开始这样琢磨自己了,我相信接下来的路走起来会轻松很多。

 

  心:说了这么多,你能就“做心理咨询是否能养活自己”这个话题结合你的自身经历和身边的故事谈谈你的看法吗?

 

  乐:我算是比较早的一批心理咨询师了,就我熟悉的圈子来说,部分心理咨询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特长,做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做心理个案的咨询。他们可以去开发心理课程做培训师,或者在媒体上辟一个专栏做专栏作家,此外呢,若有机缘去电视台做心理类的节目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一来,他们的收入会更可观,养活自己更没有问题。

 

  就我个人来讲,如果我能抽一点时间帮助到师弟师妹,我会觉得更开心;另外,我有IT行业的背景,做IT的人总有那么点“标准化复制”的愿望——当看到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希望能够把它传播出去,盼着大家都能享受到这么一个美好的东西。所以我花了更大的精力去推动“内观心理”和“21克咖啡”的发展。

 

  自己要担负起自己成长的责任

 

  有人说,心理咨询行业的最大受益者是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它们一面在画饼,描画心理咨询行业及心理咨询师职业的美好;一面摆摊设点,收取摆渡钱——因为你要想踏入心理咨询行业,你就必须花高昂的费用去他们那接受资格认证培训。想,有人会计较谁是最大的受益方,可能是考虑到自己投入了很多的金钱在自己的职业成长上,但至今仍在忧虑做心理咨询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有些抱怨吧。

 

  心:一边是心理咨询师忧虑着做咨询能否养活自己,一边是来访者在喊着心理咨询的收费太贵了。在你看来,出现了这样一对矛盾的症结究竟在哪儿?

 

  乐:这个困局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之间仍是双盲选择。这个时候,对于来访者来说,比较聪明的做法是“认庙(心理机构)不要认和尚(心理咨询师)”。“庙”其实就起到了过滤、监督的作用,因为这个“庙”不但把有需求的人介绍给“和尚”、把合适的“和尚”推荐给有需求的人,同时也在监管着“和尚”。

 

  其次,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还不够成熟。在我们内观心理就听到心理咨询师讲过,说有个别来访者试图记录下心理咨询师的联系方式,好另约地点私下做咨询,觉着这样或许能降低点费用。有些咨询师遇到这种情况可能经不住诱惑,但问题是,这样的咨询一开始就带着偷偷摸摸的性质,本来十次八次就能结束的咨询,可能被拉长到二十次。想,这样一来,来访者省到了吗?!

 

  再次,心理咨询的作用被很多人低估。很可能一个人做一个长程的咨询要花费掉一两万,他觉着有些亏了;但他若为散散心去旅游一趟花掉一两万,他并不觉得这个钱白花,为什么呢?因为旅游他买的是机票,住的是高级宾馆,吃的也跟平时不一样,所以他觉得他的生活是好的。但心理咨询是对面这个人在跟他说话,很多东西自己不确定,甚至有时说着说着他心里还会挺难受的。这里要弄清楚的是,心理咨询不只是带给人快乐而是带给人成长,成长意味着需要把旧有的模式改换成新的模式,这个过程中你可能是犹豫的,还伴有负面情绪,而这种帮助可不是一趟旅行能够衡量的。

 

  最后,心理咨询服务的供应者以个人为主,对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监管也不成熟,所以,整体成本确实偏高的。但我相信,随着行业的发展,成本会越来越低的,它会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得起的一项服务。

 

  心:有人曾在文章里写,心理咨询行业的最大受益者是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它们一面在画饼,描画心理咨询行业及心理咨询师职业的美好;一面摆摊设点,收取摆渡钱——因为你要想踏入心理咨询行业,你就必须花高昂的费用去他们那接受资格认证培训。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乐:说到这个行业的最大受益者,这关键看你怎么定义这个“益”,如果单单定义为金钱的话,那我们认为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确实是比较显眼地赚到钱。但在我看来,我觉得更大的受益方是我们国家。想,如若不是有上面说的那么一群人受了金钱的驱动,拼命来告诉大家有一个行业叫心理咨询行业,有一个职业叫心理咨询师……推动人们去了解有这么一个新生事物,中国的心理健康事业定然要远远落后于现在。

 

  当然了,有人会计较谁是最大的受益方,可能是考虑到自己投入了很多的金钱在自己的职业成长上,但至今仍在忧虑做心理咨询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有些抱怨。就此我有几点要说明——

 

  1. 心理咨询师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担负起自己对自己的责任。社会不欠你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个人心性的磨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咨询师要和人性打交道,会和人性中很痛苦的一些元素有很亲密的接触,你若没有一个磨练的过程,你是达不到理想状态的。

 

  关于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外面有很多培训的项目,贵吗?当然很贵。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你不知道怎么选。所以我说,你若能担负起对自己的责任,至于遇到不知道怎么选的问题,你可以找21克咖啡。我做21克咖啡正是为了切合这个时弊。

 

  2. 你可以花比较小的代价,在21克咖啡里做出合适的选择。虽然有一些机构零零散散地在做类似的事情,但多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卖瓜,自卖自夸。对于像21克咖啡这样的平台型机构,大家都可以来,两个咨询师之间都不见得你看我顺眼、我看你顺眼,但大家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现,看看谁的一技之长更受到认可。在这样的过程中,对于讲的人来说,他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来;对于听的人来说,通过学习不同的老师,在自己的心里培养一个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的感觉。所以说,你不必一开始就想着花几千上万的钱去上课,你得先把自己搞定,问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什么适合自己,待这样一种最基本的鉴赏有了,你才好去学别的东西。

 

  3. 短期培训课程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小。一年当中参加过多的培训课程,那就是太把自己成长的责任交给课程里的大师了——你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推给他们,然后没成长起来,责任不在他们。咨询师的学习应该是个渐进式的,平时你就应该读书,平时你就要做咨询技巧的演练,平时你就要做个案的观摩、模拟、实践……而不只是在几天课程的集训中去学习,这种集训只能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中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肯定不会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心:有学者曾指出,作为公民,每一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就是说,无论甲作为小贩被城管打,还是乙家的孩子在学校被性侵,抑或丙家被强拆而露宿街头,这些都并不仅仅是个体的遭遇,他们不过是以偶然的方式,体现了大家的普遍命运罢了。这种说法若套进心理咨询行业是否依然成立——作为心理咨询师,体制内、体制外的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差不多的?

 

  乐:有一些心理咨询师是从体制里跳出来的,他们多半是受到了体制的约束。因为在体制内,他必须完成方格子里的任务——如果他是老师他就必须完成每一个学期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如果他是医生他就必须完成临床工作中的诸多任务——这些工作虽然也蛮重要,但他们有些创造性的心得没有地方去体现,而体制外的心理咨询、心理培训等能给他们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所以他们选择跳过体制来实现。

 

  相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讲,很多体制外的人渴望能进入体制内,因为体制外的资源很多都是随机的,为了发展争取机会是很辛苦的,所以他们非常羡慕体制内有一个基本稳定的环境。

 

  也就是说,体制内的人有向往体制外的,而体制外的人也有拼命想往体制内跑,所以这些人在发展中都有一些焦虑。焦虑在于,大家都觉得自己所在行业前途很好,听起来、看起来都很红火,反观自身却并不是那么美好。从这一点来看,大家的命运还真的都是差不多的。

 

  心:你看到的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你对这样的发展状况满意吗?

 

  乐:就我个人看来,以心理咨询行业的需求特性,如果期待市场规模一年翻一番那是不可能的。在这,我建议那些嫌行业发展太慢的人可以自己花钱去做几次心理咨询促进下行业的发展(笑)。

 

  至于是不是我们心理咨询师的个人问题(常常听人说,学心理咨询的,大多数都是心理有问题)导致了行业发展缓慢,那我只能说,这是两件事情。心理咨询师是那些勇于承认自己有问题的人,行业发展慢可能是勇士和聪明的人还不够多。

 

  心:有了解到,你是“内观心理机构”和“21克咖啡”的创始人。想问的是,你希望这两个机构在心理行业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乐:心理机构根据它的划分,可以分垂直型和平台型。内观心理主要是向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心理服务,属于垂直型的心理机构。21克咖啡则试图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从业者有机会去了解、学习和分享心理咨询中的智慧。

 

  21克咖啡主要对接的是初级和中级咨询师,关于咨询技术、从业经验和行业讯息,在初级和中级之间做一个对接的加速。通过这个平台,他们能以一个比较小的代价——来喝一杯咖啡、参加一场活动——接触到某一个老师。在这里,投入的时间不用太多,投入的费用不必太高,但从中却可以给自己的事业找到一个大致的方向。

 

  采访后记:

 

  采访中有说到行业发展的趋势,乐老师对行业的发展还是非常乐观的,只是乐老师也提到:“现在种树的这批人未必是将来摘果子的那批人,这个树苗种下去,树一定是能够长成的,至于摘果子的时候你还在不在那就不知道了。”对此说,乐老师的解释是:“这个行业的参与者的成分比原来更为丰富——以前是投人力,现在投资金的进来了;以前投人力的多半是半道出家,现在科班出身的也来了;不但本土科班出身的来了,很多海外留学的也来了……。”想来也是,随着参与者成分的多样化,很多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在从业中的弊端会逐渐显现出来,想,这也正是这批从业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吧。

 

  (文/Wayne | 来源/心灵咖啡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