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孤寂的背后是什么?

心理健康 22 0

  心理导读:她如期去见自己的咨询师,与他探讨这些晚上的感受。她面部平静,语气与用词却十分沉重。她说,我有过这么多的动心,但有时似乎都是不太能分辨。好像那些匆匆过客,并没有在我内心留下位置。但那个时候就是感觉喜欢对方,想与对方在一起。结果很快就因为各方面不合适而分开。    ---www.xinlile.com

 



心理咨询师:孤寂的背后是什么?

 

  1

 

  一缕缕烟从她口中弥漫出来,飘散在空中不断盘旋着。现在是凌晨两点半,毫无疑虑,她又失眠了。

 

  一个人生活在热闹都市,却很少走入人群中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繁华。在工作之余,她更想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听着古典交响乐,在台灯下发呆。

 

  很多时候,她挺想找一个人聊一聊,但总是无法开口。嘴巴像被封了一样,十分沉重,内心却风起云涌。她无法表达,无法索取,像一个还没开始说话的婴儿。通常这个时候,都会想起童年时总陪伴在身旁的姐姐。她们即使不说话,却感觉十分安心与温暖。

 

  长大后,人变得孤独。不是因为没有人,而是因为没有能够做到“陪伴”的人。她要的那种陪伴,就是即使不说话,对方也能知道她此刻的内心感受。好像这样就能避免很多尴尬——即使我开口了,你也不知道我要什么。

 

  的确,这是婴儿般的要求。

 

  2

 

  登录所有能够跟外界取得联系的软件,浏览着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她似乎感觉太冷——每个人都沉溺和徘徊在自己的世界中,重复着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情。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方式去面对世界的孤寂。就如同她自己一样,用安静来面对时间,与一分一秒相互对峙。

 

  摇动杯中的葡萄酒,它们更像粘稠的泪滴,在杯壁上流连忘返。不知觉她陷入深度的空虚感。那种感觉就像坠入无尽深渊,没有人呼应,没有人理睬。即使她死去,也不会有人知晓。她的两只手臂紧紧地抱着自己,不知道此刻有多么需要一个人从背后抱住她,告诉她“我在这儿”。

 

  抹去脸上的泪痕,她讨厌自己软弱,讨厌自己哭泣。可是她能做些什么? 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灯光下出现自己颓废的影子。她变得越发焦虑、急躁,没有来由。

 

  3

 

  周四下午,她如期去见自己的咨询师,与他探讨这些晚上的感受。她面部平静,语气与用词却十分沉重。她说,我有过这么多的动心,但有时似乎都是不太能分辨。好像那些匆匆过客,并没有在我内心留下位置。但那个时候就是感觉喜欢对方,想与对方在一起。结果很快就因为各方面不合适而分开。她说:“也许我不太清楚,到底是需要爱,还是需要人陪。”

 

  是的,这个词,“需要人陪”。很多时候,她只是希望有人注视着她。如果被陌生人深情地一瞥,她立刻会“爱”上他。这也太草率了。

 

  再沉默。她闭上眼去感受需要陪伴的感觉。咨询师在静静地等待。眼球转一转,脑海中呈现一个画面:一个白色的摇篮里,小婴儿穿着好看的衣服,手脚还在乱摆,看着天花板上挂着的铃铛,觉得孤独。妈妈没有在旁边,她哭闹敲打都没有用。很快,她不哭了。她似乎绝望,便沉静了。在湿热的摇篮里,感受着被丢弃至深渊的感觉。一直坠、一直坠。

 

  她睁开眼,眼里已浸满泪水。虽然不知这个意象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但它的确触动到了她的内心。她无言看着咨询师,仿佛明白了什么。

 

  “她说她找不到能爱的人,所以宁愿居无定所地过一生。从这个安静的镇,到下一个热闹的城,来去自由从来不等红绿灯。酒吧里头喧哗的音乐声,让她暂时忘了女人的身份。放肆摇动着灵魂,贴着每个耳朵问,到底哪里才有够好的男人。没有爱情发生,她只好趁着酒意释放青春。刻意凝视每个眼神,却只看见自己也不够诚恳。推开关了的门,在风中晾干脸上的泪痕。然后在早春陌生的街头狂奔,直到这世界忘了她这个人”

 

  用林忆莲的这首《失踪》来形容这类女人最合适不过了。乍一听上去,大部分人感觉这个“她”不是一个“好女人”。理由有几点:她从不稳定地在一个身上停靠;她直言不讳,一点没有女人的矜持;她表里不一,前边还那么强势霸道,后边就在街上流泪。 嗯!总结起来她这个人——有 故 事!

 

  这类女人为何有故事?她经历过怎样的心理感受?正是因为和大部分女人不同,她们看起来更孤傲、更如谜一般。

 

  她来做咨询的原因是,没办法有稳定的长期的恋爱关系。这让她很痛苦。用她的话来说,她通常会把另一半搞得很疯、很受伤,然后自己潇洒的离开。当对方已经走出被甩的阴影有了新的生活,她仍是没有走出。

 

  这很奇怪。她明明感觉伤痛,为什么还要主动切断这段关系?我试图用连续的几篇文章,来对这类情况的问题做一个总结。

 

  4

 

  她被身边朋友说为耐不住寂寞的人。因为更换男友的次数多、频率快,被戏称为“滥情”,她呵呵一笑,内心的感受只能和咨询师讲,她知道在咨询中无所谓世俗眼光,而是注重个体的感受。

 

  上段感情三个半月,在一次糟糕的二人旅行后情侣关系戛然而止。“也许我故意设置一场旅行。我知道他不肯放我一个人去,而两个相处没有很久的人一起旅行,必定发生很多磕绊。我想提前验证一下这段感情的质量,免得拖时间浪费情绪。”她讲述起来时神情自然,完全不是大多数女孩子失恋后的反应。

 

  接着,她描述了最近遇到的新的令她动心的人。男士比她大13岁,一身才气,性格温和却也不失硬朗。曾有家庭后来离婚,一个人忙工作,经常一脸疲惫。这个细节被她捕捉到。在没有和对方深入接触之前,仿佛就已经迷恋上了他。

 

  又开始了一场权利的战争——试着靠近他,她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不外露。博弈捭阖之中,令男人也迷恋上她。这样一来,她稳坐泰山,享受着自恋被满足的快感。可是,感情真的是一场权利的战争吗?

 

  上次咨询中谈到无尽的寂寞感,呈现的画面仿佛让她理解了这种感受是有现实成因的。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婴儿从出生到六个月称为与母亲的共生期。而这种“存在感”便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即,婴儿发出信号,妈妈马上有回应。笑脸、呼唤、肢体抚触、拥抱……有了这些关照,婴儿产生了存在感。“世界不是黑洞,而是我和妈妈”。

 

  当她夜里一个人呆着的时候,身心俱疲。这个时候多么希望身边有人能够陪伴。这个陪伴的需要,即是找到“母亲在,我就在”的存在感。如果外界没有回应,“我”就不存在。“我”不存在,“我”就死亡。所以,她要么“饥不择食”地找个人就拉来依靠,要么不与别人产生链接,而还是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选择自伤、自虐、自慰…自己与自己(“虚拟客体”)的融合,达到一瞬间的存在的高峰体验,就立刻平静了。

 

  所以她说,她似乎分不太清,到底是需要人陪、还是真的爱。当她生存的本能占了上风,已经不顾什么适不适合了。所以,大多数变成了她的过客。而内心的空洞,永远没有被填补上。

 

  未完待续,请见下期。“刚开始的爱情,为什么总是美丽。”

 

  (文/安之(半截匙)| 来源/心理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