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人格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心理健康 16 0

  心理导读: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尽管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上已取得一些进步,找到有效改变的方法。但对人格障碍的处理很大程度仍然是根据人格障碍者的不同特点,帮助其寻求减少冲突的生活道路。    ---www.xinlile.com

 



心理咨询师:人格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边缘型人格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

 

  当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感到他人的关心时,他们表现得犹如孤独的弃儿,为抑郁、物质滥用、饮食障碍和过去遭受的虐待寻求帮助。但当他们害怕失去别人的关心时,其心境会发生戏剧性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与此同时还伴有对世界、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看法的彻底转变——从黑到白,从恨到爱。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冷热无常,一会儿对人好,好得难舍难分;一会儿又不好,可以大吵大闹,而且吵过之后并不当作一回事。常人的情感很难适应这种跳跃式的行为变化。他们具有操纵别人的欲望,试图唤起保护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抚爱,但患者病情的反复、虚构的不满,常使保护人对其沮丧失望。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都有童年被虐待的经历,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常处于一种慢性持久的空虚感和厌倦感中,当他们感觉被抛弃时,常用的应对机制是分裂,显露,疑病与投射。

 

  患者对他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当其需求得到满足时,便把对方当成照顾者或朋友,很快要求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但当其依赖无法满足时,则贬低、攻击或挖苦对方。经常在极端亲密和极端对立之间快速变化,控制情绪和耐挫能力非常差,经常出现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情感爆发时可出现暴力攻击、自伤、自杀行为。

 

  童年缺乏关爱形成边缘性人格障碍,而由此发展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导致难以获得他人的关爱,造成恶性循环。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非常害怕孤独,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并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如自杀、自残自伤等来阻止被抛弃。

 

  他们尽管有着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以及因为恐惧而对他人忽冷忽热,但是实际上内心需要时刻有人陪伴获得感情的慰藉,缓解心理的空虚。患者以一种疯狂努力的方式去避免真正的或是想象出来的被抛弃的可能性。你做的事情要很详细的讲给她听,不然她会幻想出来,她没有参与这件事情,就会产生被遗弃感。

 

  当他们恋爱时,会以某些手段操控对方,像是抱怨身体不适、表现出虚弱或无助、自虐、自杀等,意在引起对方注意并获得照顾。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往往没有预见可能要发生的事情,冲动行为过后又感到非常后悔。

 

  二、反社会人格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患者在初识时,往往予人聪明、人缘佳的印象,但实际上他们会残酷无情的利用他们身边的人,以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的社会化不足,因此缺乏对人、社会、团体的认同与忠诚。他们无法接受或了解道德的价值,严重的缺乏良心谴责,所以不会因不道德行为而焦虑或有罪恶感。他们甚至会轻视那些被他们利用的人,而且受到被利用过的人指责时,不会感到内疚和不安,更会愤怒、反驳及责骂他们。

 

  他们很少为未来长期的利益考量,所以倾向于在短时间内寻求立即的满足,他们也较为难忍受例行性或过于复杂性的事物。而有需要时,可以暂时跟随社会一套行事。并且他们对自己的冲动行为并无法给出充分合理的解释。比方说,在完全没有必要撒谎的情况下或者撒谎并无法给他们带来任何利益的时候,又或者即使谎话很容易被揭穿的时候,他们还是会选择撒谎。

 

  对于此病的成因学者仍无定论,有人认为他们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难以学得制约反应,也有人认为他们只是善于逃避心中不舒服的感受而已。另一种看法是,他们可能是在生长过程中,遇到某些原因导致他们对社会失去信任,进而影响到思想上的异常。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缺乏道德观念,缺乏罪恶感,情感不成熟,强烈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此类人格障碍患者无视他人的权利和情感,为了攫取物质或满足私欲而利用别人。

 

  特征行为是以冲动和不负责任的方式,有时是敌意和严重暴力显露内心冲突。他们对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常不能预计自己的反社会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丝毫没有不道德或罪恶感。许多人很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或归咎于他人。在其人际交往中信口雌黄。惩罚既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也不能改善其判断力和预见力,而只会使他们对世界更冷酷。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常伴有酒中毒,药瘾,背信,淫乱,工作失败,频繁迁徙和牢狱生活。在西方,反社会性人格以男性较为多见,而边缘性人格多见于女性;这两类人格障碍有很多共同之处。在这两类人格障碍患者的家族中,亲戚多有反社会性人格,物质滥用,婚姻破裂和虐待儿童的发生率很高。患者的父母常关系不和,患者在性格形成期有严重情感剥夺的经历。

 

  他们看来幽默、乐观、讨人喜欢,容易解除别人的武装。他们似乎对别人的需要和弱点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也擅长辩解与说服别人。虽然他们容易得到他人的友谊,但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与不负责任,让他们难以维持一个真正且良好的关系。他们欠缺同情心、感激和悔意。他们也是不忠实和不负责的伴侣。他们对于重要事件缺乏一定的情感反应。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有较多重叠,他们均具有情感肤浅、情绪不稳定、高度利己主义等特点。违法观念较差,行为受原始欲望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甚少感到羞惭,并且情感是歪曲的。反社会人格障碍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父母的拒绝型养育方式、父亲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

 

  这类人在幼年往往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被开除、漫游、反复饮酒、性放荡、说谎、破坏公务、偷窃、违纪、对抗长者、攻击人等表现。成长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与人格格不入;他们与家庭、朋友、配偶(女伴)不能保持长久、亲密而忠实的关系,两性关系混乱,经常更换婚姻关系,对子女不闻不问。

 

  反社会人格的特点

 

  1. 相貌智力均在中等以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常使人产生好感。

 

  2. 不带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思维并不紊乱,也没有幻觉与妄想现象。

 

  3. 不带有焦虑症与情感障碍的症状,情绪既少焦虑,也少激动。

 

  4. 对人对事既无责任心,亦无义务感;因此,在言行上无法取信于人。

 

  5. 缺乏坦诚气概,予人以虚伪印象。

 

  6. 知过而不思悔改,且无羞耻之心。

 

  7. 所表现之侵犯别人的行为,事先并无明确动机或计划,多系起于隐蔽性的冲动。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在儿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碍,屡教屡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七无"特征:

 

  ①无社会责任感;

 

  ②无道德观念;

 

  ③无恐惧心理;

 

  ④无罪恶感;

 

  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

 

  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

 

  ⑦无悔改之心。

 

  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睦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起重要作用。

 

  患者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对人冷酷无情,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他们为了自己私欲,有的营私舞弊、贪污诈骗,有的杀人放火、拐卖儿童,有的卖淫嫖娼、走私贩毒,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危害。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冷漠无情、无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冲动和缺乏罪责感。冷漠无情的表现是为人自私自利,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从不关心他人,常常对他人甚至亲友采取令人痛苦的残酷行动。但表面可能具有一定的魅力,例如具有一定的能力或特长,因而往往也能与他人维持一种肤浅的、短暂的友谊关系,但时间一长必然与人分道扬镳,也不能维持长久的夫妻关系。

 

  患者的冲动行为往往凭心血来潮,想干什么便干什么,事前并没有周密的考虑或计划打算,例如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屡次无故更换工作岗位、动辄斗殴或谩骂等。事后毫不后悔,没有内疚感和自责感,令人不可理喻。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诊断要点为:

 

  一是行为违背社会常情,与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相悖,且习以为常。

 

  二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头脑中只有自己而无视他人,从不关心他人痛痒。

 

  三是明显缺乏自控能力,行为常常失控,故冲动任性、难以与人保持深刻的人际关系,虽然明知行为错误,也不感到内疚和不能吸取教训。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项:

 

  (1)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2)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3)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4)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赡养子女或父母;

 

  (5)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6)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7)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8)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9)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2、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3项:

 

  (1)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2)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3)习惯性吸烟,喝酒;

 

  (4)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5)反复偷窃;

 

  (6)经常逃学;

 

  (7)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

 

  (8)过早发生性活动;

 

  (9)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10)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11)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

 

  (12)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另一检测:15岁开始,对他人权益侵犯及不尊重的广泛模式,下列至少三项符合:

 

  1.无法遵从社会规范,经常游走于法律边缘。

 

  2.经常说谎、欺骗。

 

  3.个性冲动,无法做长远的规划。

 

  4.情绪不稳,有攻击性,不时与人斗殴。

 

  5.不在意自己及他人安危,像超速驾车。

 

  6.在工作上不敬业且不负责任,像乱开空头支票。

 

  7.缺乏道德、良知、冷漠无情,即使目睹他人受害亦无动于衷。

 

  十八岁才可确立此诊断,以免跟少年反抗期混淆。

 

  三、精神病态人格(Psychopathy personality disorder)

 

  百度百科词条将此类人格与反社会人格混淆。实际上精神病态和反社会人格在行为上相似,但两者并不是同义词,被关押的罪犯中,诊断为反社会人格者的比例约为诊断为精神病态者的两到三倍。多数在海尔氏精神病态量表(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简写为PCL-R)得高分的亦通过反社会人格的诊断标准,而许多反社会人格的诊断标准的在PCL-R上并未得高分。也就是说,精神病态者通常反社会,而反社会人格未必变态。

 

  精神病态多见于男性、城市居民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较低的阶层。父母一方或双方早亡,续娶、再嫁、分居、离婚或被遗弃等;父母多为酒精中毒、药物依赖、罪犯或赌徒等,这给孩子的身心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家庭、学校以及其他环境(街道、邻居、工作场所)不合理的教养和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

 

  精神变态者Psychopath是指,没有正常人类情感的有暴力倾向的性格障碍者。虽然行为和正常人一样,但是经常能发现出他们行为模式的矛盾,异于常人越犯暴力事件越能沉着冷静。不太能够区别笑容和哭脸的照片,不太会区别残酷和暴力的词和带有情绪的词。psychopath一生中很有可能是出色的辩论家,而且描述事物时的手动作非常丰富,对于残酷性的免疫力非常强。

 

  调节人类活动的前头叶有异常的精神病患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身上有抑制攻击性的血清素成分,所以他们的犯罪行为未必是主动性的。没有人性,不知道什么是痛苦。对牺牲者,他们没有任何感情,没有任何同情和爱等。他们杀人没有理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侵害正常人,他们的犯罪行为中有很多是带着自己是神的看法进行的。至少总人口中的1%以正常人的装扮藏在我们正常人的周围。根据研究结果,北美约有300万左右。人们有时会与普通精神病人混淆,但他们在正常人周围是一个危险的潜伏者。重新犯罪率80%,无法治愈。越是试图去治疗,重新犯罪率就越高。只教竞争、胜者为王的社会,只有胜者才被追捧的社会Psychopath是必然的产物。不管是先天性有缺陷的生命体,还是现代文明中诞生的杀人魔,为了欲望他们经常寻觅猎物。

 

  四、攻击型人格障碍(Attack type personality disorder)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在行为和情绪上有明显冲动性的人格障碍,患者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也叫做冲动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

 

  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上述表现是主动攻击型的表现。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这类人外表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破坏或阻扰。他们的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牢骚满腹,但心里又很依赖权威。

 

  主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与前面提到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相类似,但又有区别。一般说来,主动攻击型人格呈现较为持久的攻击言行,缺乏自控能力,以对他人攻击冲动为主要表现;反社会型人格主要表现对他人和社会的反抗言行,具有屡教难改,明知故犯,常以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结局告终,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简言之,主动攻击型人格的行为以自控能力低下为特点,而反社会型人格则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特征。

 

  上述几种是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看过之后大家应该是有了一定的了解的认识,生活中可以及时发现身边人的不对劲,帮助他们及时纠正自己的人格障碍。

 

  (文/沐沐 | 来源/心灵花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