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嚼舌根背后的心理分析

心理健康 30 0

  心理导读:来自乔治亚大学的新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常用关系攻击行为——恶毒的谣言,社会排斥以及社交拒绝——来伤害或是控制他人,揭穿了“坏女孩”的神话。    ---www.xinlile.com

 



心理咨询师:嚼舌根背后的心理分析

 

  一、男孩儿比女孩儿更会嚼舌根?
 

    来自乔治亚大学的新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常用关系攻击行为——恶毒的谣言,社会排斥以及社交拒绝——来伤害或是控制他人,揭穿了“坏女孩”的神话。
 

  这一纵向研究发表于美国心理学杂志《攻击性行为》的网络版,它追踪了一群从初中到高中的学生发现,在每一个年级,男孩都比女孩更常用关系攻击行为。

 

  由乔治亚大学教授Pamela Orpinas领导的一支团队分析了收集于620名学生的数据,这些学生是从乔治亚东北部的六个学区中随意选出的。从读六年级到读十二年级,这些参与的学生完成了一年一度的调查,这就可以让乔治亚研究者们在关系攻击行为及受害行为上以明显的轨迹来识别并给他们分组。

 

  “总的来说,我们发现关系攻击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行为。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学生,百分之九十六,在这七年的学习过程中,对他人传递过谣言或是做出过厌恶的评价。”Orpinas这样说道,他是公卫学院的一名健康促进行为教授。

 

  还发现受害经历也是非常普遍的。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说他们曾至少经历过一次关系攻击行为的伤害。

 

  分析发现学生遵循三种做坏事的发展轨迹以及三种相似的受害轨迹——低,中,高,然后下滑(也就是说,在初中是非常高的,在高中开始下滑)。在检查这些轨迹在性别上如何不同时,这些数据显示出了一些未曾料到的结果。显著地,更多的男孩进入了两种较高的关系攻击行为轨迹,而更多的女孩进入了两种受害行为较高的轨迹。

 

  “我们有针对阻止女孩好斗的书,网站,以及会议,还有许多关于女孩为什么有关系攻击行为的定性研究,”Orpinas说道。“但是说来也奇怪,我们对男孩为什么会有关系攻击行为却没有足够的研究,因为人们将其假设成了女孩的行为。”

 

  Orpinas解释道,关于关系受害行为的研究在科学文献里是一片未知的领域。要弄清楚为什么女孩比男孩更可能成为关系攻击行为的目标或是更可能被一些专家和研究人员视为富有侵略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尽管该项研究可能会提倡对“坏男孩”及他们为何会做出此种行为进行更多的学术研究,Orpinas说到,研究结果最终会着重于一种需求,即在项目中公平地囊括男孩和女孩,以减少关系攻击行为为目标。

 

  “最后,我想我们需要讨论一下我们如何才能聚焦于增加孩子间的正向互动而非负向互动,”她说到,“因为学生所钦佩的孩子常常是对他人来说既有趣又有积极作用的。”

 

  该研究由乔治亚大学健康促进行为系的博士生Caroline McNicholas和来自东南路易斯安那大学的人体运动学和健康研究助理教授Lusine Nahapetyan共同完成。

 

  二、乱嚼舌根的意图是什么?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闲话,这一现象古今中外都不能避免。大多街谈巷议往往无伤大雅,而且还能使本不相识的人很快熟络起来,使已经熟络的人变得更为亲密。由于交流了私房话,共享了对某人某事的看法,每个人都感到被他人接纳,增强了安全与归属之感。北京人把这称为“唠闲嗑儿”,让人觉得跟闲来无事“嗑瓜子儿”一般简单又令人快乐。

 

  然而,有一种闲话却似瓜子中的“臭子儿”,不小心吃到一粒,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十足败坏了兴致。这类闲话往往以贬低或中伤他人为目的,专门揭他人之短,传他人之私,更有甚者从中添油加醋、颠倒黑白、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久而久之,人们不由得对其退避三舍,敬而远之,还常背地里为其送上“长舌妇”或“大嘴巴”之雅号。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嚼舌根儿是一种固着于口欲期的攻击性行为。换句话说,嚼舌者是以口舌为武器,满足自己的攻击性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嚼舌与用言语羞辱、谩骂他人的心理基础是类似的,只是前者常常有意无意地为其行为披上冠冕堂皇的外衣:比如,办公室里的长舌妇常常会以“给你提个醒儿”为名,告诉你某某曾说过你的坏话,某某心术不正要多加提防;再比如,被网友戏称为“娱乐圈纪委书记”的“宋大嘴”,专喜爆料明星的隐私和丑闻,称是为了“肃清娱乐圈”。然而,大多数人都能觉察到这些“好意”背后隐藏着的个人动机。事实上,由于乱嚼舌根者带有明显的口欲期人格特征,其性格中“超我”(或称“良心”)的部分都不够完整,他们很难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不能对受伤害者产生同情,却往往以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为乐。

 

  因为嚼舌者从心底里对任何人都不友好,所以很难有朋友。但他们却总不乏听众。嚼舌之徒之所以会有市场,是因为攻击性愿望是人性的一部分,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个人心底,只不过普通人的人格中还包含着社会化与良心的成分,不允许其直接做出过分伤人的行为。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最喜欢读那些关于比自己强大或地位更高的人物遭遇的倒霉故事。这可能也是捕风捉影的花边新闻总在报端长盛不衰的原因。

 

  然而,“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对于工作生活中常来嚼舌根的“朋友”,听者虽然一时一听为快,久而久之却可能深受其害。人们很容易将说者和听者归为一类,敬而远之;要么,你不定哪天也会发现,这位“朋友”正在与别人咀嚼着你的糗事。

 

  (文/University of Georgia | 译/yinelaine)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