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外面真的只有自己吗?

心理健康 22 0

  心理导读:用世俗的成功,金钱的多少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发育成长是否良好的唯一维度,实在是对人性光辉、人格复杂程度、世界无常性的极大贬低。以此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灵性,开悟了、成长了,整合了,简直是对这些美好词汇的侮辱。    ---www.xinlile.com

 



心理学堂:外面真的只有自己吗?

 

  最近鸡汤界、灵性修行界、心理学界流行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与之相似的还有“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些话有其好的一面,大概意思是:从人际投射、归因的角度,劝慰人遇事不要一味“怨天尤人”地指责外界和他人,而是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积极面对人生,督促自我不断地成长。本是好的,可被一些“大师”忽悠加持后,使之绝对化,无条件化,什么现象都用这句话来解释。这种对“投射”和ABC认知疗法概念的滥用,不仅不能达到原先的目的,反可能对人造成更多的伤害。这样似是而非的话语目前大行其道,在心理学界,修行界流毒甚深?造成以下一些伤害和不良后果:

 

  一、更加自恋:将一些成功的外在因素归结为内在因素

 

  人人都会自恋,所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成功归结为运气和外在因素,而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身内在因素,比如努力、聪明、有天赋等。反之,倾向于将他人的不成功归结为他的内在因素,如他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而将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为外在因素:我昨天没睡好,所以今天发挥失常了。最新最流行的内向归因,听上去“Bigger” 更高的一些词是:你人格成长的好,有灵性,有悟性,开悟了,成长了,等等。在一些“金钱、财富”课上,这种论调大行其道:你穷,是个穷人,因为你“人格没成长好”,富人是因为“你若盛开”,所以财富、名誉、权力、地位、美女等“清风自来”了。如此推论,那么:生在富贵人家的富二代生下来就是人格好的;中了五百万的,人格一夜之间就好了;贪官们也可以安心睡觉了,因为他人格比较好;邓小平几上几下,看来是在人格完善和不完善之间来回折腾;弗洛伊德一生穷苦,颠沛流离,因为没钱,婚期拖了四年,因为被纳粹迫害,逃亡英国,最后客死他乡,大概也是人格发育成长不太好的。这和一些看脸脑残粉的认知:“他帅,就不可能是坏人,也不可能做坏事”,大概处于同一个认知水平。当然,再说严重点,这种论调离种族歧视和各种歧视也不远了。

 

  用世俗的成功,金钱的多少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发育成长是否良好的唯一维度,实在是对人性光辉、人格复杂程度、世界无常性的极大贬低。以此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灵性,开悟了、成长了,整合了,简直是对这些美好词汇的侮辱。这也是对那些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的先贤们的侮辱!(佛陀、老子、耶稣、特蕾莎修女,以及无数你想得到的一辈子困苦的伟大先贤们)说得轻点,这种思维犯了由结果反推原因,马后炮,事后牵强附会地找理由的毛病,往严重了说,给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打上一层“灵性、成长、修通”的金粉而已。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了自恋,不是什么高Bigger的事。

 

  二、放弃对现实困难的挑战与面对

 

  这是一体的两面,因而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非常隐晦的“自恋”,它是掩饰自卑的极好的安全港,是用以逃避不可改变的外在所带来的痛苦的极好理由,且显得“Bigger”高。

 

  我不好,不是因为我不是富二代,生在农村,天赋不如他人,或者其他什么无法改变的客观原因,而是因为我内在没整合好,没成长好,如果我成长好了,修通了,我一定可以成功的。能这样想,本来大抵是没什么问题的,可问题出在,在如何让自己成长,整合的道路上,他只盲目投入到灵修、冥想、打坐、参禅之类的活动中乐此不疲,而对学习一门知识、技能、迎难而上的面对和解决实际困难兴趣缺缺。修了一辈子,除了交了不菲的课程费用,肥了那些“大师”,啥也没得到。

 

  可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一些所谓的“灵性”课程执迷不悔呢?因为如果一些外在的我无法改变的原因,造成我真的这辈子在相同努力的情况下,真的就不太可能成功的话,我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此时,逃入所谓的“你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一类的虚幻安慰中,就好像可以找到一个可控的东西一样,人生也因此多少有了一点希望。在放弃了外在因素的改变可能和自身努力拼搏的主观能动性之后,“向内求”变成最后的自尊保留地与希望所在,因而,为之奉献所有,包括金钱、时间、身体、尊严、自由都在所不惜。有时想想,一些课程的效果和性质,和邪教没什么区别。

 

  套用用一句话网上的段子来警醒这些人吧:以您的努力程度之低,都还没到要拼内在人格的时候呢!

 

  三、增加自卑与奴性

 

  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话,真的被绝对化的印入一个人的脑中、心中,让他将人生遇到的所有不顺、不幸,都归因为“我不好”的话,这个人的自卑与奴性几乎是必然发展出来的结果了。

 

  有人倾向于一定要给自己的苦难遭遇寻找到什么意义,热衷于非要给被强迫、偶然地遭遇或是无意义的吃苦找个什么答案。比如:上帝让我这样,是为了考验我。现在换成为:让我的人生这样的不顺利,是为了提醒我,我还没有成长好,提醒我,不要外求,要内求。因为人不能承受这样一个事实:这苦难真的就没有什么意义,纯粹是瞎折腾,没事找事,白吃苦,或者这事纯粹就是你不走运。以下这些事情,我不知道用“因为你不好,所以你才遇到”这样的理论能否解释?

 

  出生在欧洲美国的人大概比出生在拉美地区的人大概一辈子生活幸福的几率要高,能否认为美国人的人格发育比拉美人都要好;出生在西藏的孩子们是否这辈子也比不上出生在北京上海的小朋友们更有灵性;如何解释“好人不长命,祸害活万年”这句话;遇到日本军国主义刽子手,你可以说是因为你不好,你没有修通成长好,所以才有这样惨绝人寰悲惨事情落到你和你的民族头上?被他们杀害时,你只默想“外面没有别人”可以避免吗?事后,你只想“外面没有别人”,可以抚平心灵的悲伤与愤怒吗?那些不承认自己战争罪行的人,恐怕巴不得你这样想呢。这句话的逻辑矛盾之处在于,一方面要求你隐忍,自己向内求,一方面,给他的恶行横行无忌找了个多么“美丽的外衣”:不是我不好,是你没成长好,是你不好。这是强盗逻辑!这样的逻辑,只能培养出奴性。做恶的人,为了避免面对自己内心的良心谴责,只能反向形成,反骂他人:你没成长好!奴隶主们无疑也是很喜欢这样的感性逻辑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他们拼命给你洗脑,让你从吃苦里找出意义来,并为之欢欣鼓舞,感恩不已,这样你就不会反抗这强迫,只会觉得都是我不好,并为奴隶主一时开心的施舍而感激与敬仰万分:看,他是一个修得多么好的一个人啊!

 

  在原生家庭中,如此的情形也不在少数,我国因传统文化原因情况尤甚。常见的一套说辞是:“无不是的父母,如果有错,一定是你们孩子的错!”不幸的是,这样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似乎特别能接受“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样的逻辑,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自虐,一种面对不合格的父母与不幸命运的无奈认同和自我麻痹。

 

  四、失去发现客观原因的兴趣,从而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

 

  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话,只对一种情形有意义:就是这个不顺利,不如意,不幸是你的人格没成长好造成的。

 

  绝对化,将所有的困难不幸都归结于自身,忽视了外在因素,只纠缠和强调内因,有时会让我们失去真正解决问题的可能。如果困难真的是外因造成的,只观内因,“只向内求”的偏执态度,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你更加痛苦:看来我怎么修也是修不通的,我这辈子没有幸福的可能了。举个例子:你睡在床上,觉得背部硌得难受,其实更有可能的是床单上多了一颗白天不小心丢上去的围棋子,可你偏要拼命地想:是我不好,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自己!

 

  说到底,“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样的话语,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来自于认知的ABC疗法,让你可以换一种角度看待事情,不要一味强调客观原因和怨天尤人。从这个角度上,我们说,你的情绪、不愉快,不幸福感都是自找的。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这样说是没错的。可是将之无条件化,绝对化,就成问题了。毕竟,你若盛开了,来的有可能是清风,也有可能是狂蜂浪蝶。这便是这个世界的偶然与无常,你如何能保证来的只有清风?

 

  ABC的理论,也是一种防御,别忘了任何防御的工具,只有一个目的:让我们更开心、舒服,趋利避害。如果一种防御的思想观点,让你更痛苦,更麻痹,也不能更有效地解决实际痛苦,我们还是早点放弃吧。ABC疗法、有关人际“投射”的解释,其根本目的,是让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从而解除心灵的沉重枷锁,鼓起勇气,擦亮眼睛,更轻松地前行,更好地探索与应对复杂的现实世界,争取自身的福祉,而非让我们陷入逃避、自恋、自卑、自虐等等不良防御的巢窠和泥淖。

 

  (文/朱小刚 | 来源/新浪博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