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道德沦丧与人格标签化

心理健康 34 0

  

  心理导读:爱因斯坦也给出了一个终极的解释,从宏观的角度和时间的眼光来看,人类基因中贪婪自私的特性决定了人类最终必将走向灭亡。今天的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愈演愈烈的自然事件似乎已经在敲警钟了;另一方面,在社会人文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的民主和自由似乎也并没有减少这个世界的流血和牺牲。     ---www.xinlile.com

  



心理学堂:道德沦丧与人格标签化

 

  关于道德到底是不是在沦丧,这个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从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开始说“人心不古”,“艺术已死”,就连这两天被捧得天花乱坠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所要表达的意思几乎也是“欧洲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欧洲了”这种悲观的调调。人类似乎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在道德这条羊肠小道上走着下坡路——不过令人好奇的是,眼看生活越来越好了,这下坡路到底走到哪里去了?

  

  爱因斯坦也给出了一个终极的解释,从宏观的角度和时间的眼光来看,人类基因中贪婪自私的特性决定了人类最终必将走向灭亡。今天的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愈演愈烈的自然事件似乎已经在敲警钟了;另一方面,在社会人文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的民主和自由似乎也并没有减少这个世界的流血和牺牲。相反,举个例子:德国这个民主过头的国家就是因为广大老百姓掌握了话语权,在几乎90%的人并不懂什么是核能的情况下仅靠一些偏激的宣传材料就投票否决了核电上马的决定。于是全民继续用火电,并且为此承担着一年比一年高的电费。

  

  也许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道德沦丧,其实就是宏观上的平均值越来越接近大多数人的平均值而已。这不仅仅是在社会、地球这么大的范畴上;小到一个公司、一个团队,其实也是很明显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有时候一个人做的决定比一群人一起做的决定要明智得多。比如说苹果的乔布斯,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他没有坚持自己意见的态度,苹果就不会成为这么有个性的公司。

  

  有句话说得好:“邪恶,只存在于观察者的眼中”。其实这句话的“邪恶”两个字换成任何词都可以,比如美丽、比如善良、比如犯罪、比如道德沦丧。

  

  是的,道德沦丧,其实也只是存在于观察者的眼中。

  

  德国作曲家Stockhausen的作品开创了1950年开始的序列作曲法的现代音乐先河。他的作品一改人类上千年的作曲法,用新的思想武装乐谱,用古典的乐器演奏出现代的思想,听起来很玄,但是实际上是没人听得懂。因为人从小听传统音乐,习惯了传统音乐那些关于音程关系、和声学、旋律走向的模式等等固有观念(stereotype)的熏陶,所以面对新音乐来说完全听不懂。以往我们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现代音乐却让人找到了听不懂外语的感觉。Arthur C. Clarke的《Childhood's End》中就描写了外星人造访地球、被邀请听了一场音乐会的故事。他们坐在地球人中间,十分礼貌、安静地听完了整场音乐会,却根本不知所云,完全不理解为什么地球人要干这种和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没有一毛钱关系的怪事。从外星人的角度看问题总是很方便的,它让我们可以跳出来看看自己:新的东西听不懂是很正常的事,而不是应该让你随便就说出“这是垃圾”这种道德审判的话的理由。

  

  可惜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懂得自由民主,越来越掌握和珍惜自己的话语权。所以每天“你有病啊”,“你这个东西做得太差了”等等这种根本不懂欣赏别人表达的道德审判就横行于耳边。道德审判的工具被庸人掌握,能不得出道德沦丧的结论么?

  

  还有一件。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道德审判,所以我们喜欢给人贴标签。贴标签是一种归类的行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固有印象“stereotype”来观察别人。这种行为本身反映的是思维的惰性——这种思维的惰性被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是心智成熟的表现。

  

  在Stuart Brown的《Play: How it shapes the Brain》中谈到这么一件事:一个小女孩,Gillian Lynne, 在小学里总是被老师叫家长,说这小丫头总是没法集中注意力,静静坐一分钟都不行。妈妈带她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后对妈妈说,您这孩子没病,她只是个舞蹈家而已!然后这妈妈就真的送Gillian去舞蹈学校了。在舞蹈学校Gillian欣喜地发现了很多和她一样不乱动就没法思考的小伙伴,如鱼得水!后来Gillian进入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再后来她成立了自己的舞蹈经纪公司,再后来她被Andrew Lloyd Webber的公司发现,成为了《Cats》和《Phantom of the Opera》等音乐剧的舞美设计,事业越来越大呀。

  

  她要感谢妈妈,也要感谢当年那个医生。但她更要感谢的是当她小的时候,也就是1930年代的英国,还没人听说过“小儿多动症”这个词。如果说她生在当今,也许医生就给她简单地贴个“多动症”的标签,开一堆药回去吃,定期观察,然后在管教和挫折中度过痛苦的小学和中学,然后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快餐店的服务员。

  

  喜欢贴标签的行为不仅仅发生在我们的嘴边,更发生在制度上、教育上。人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越来越需要标签;标签一多了,把人进行归类处理就方便多了。于是这个过程也抹杀了很多人的创造性,让他们与自己原本应该走的人生轨迹擦肩而过。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结果:艺术家虽然很多,但是真正的艺术却越来越少。于是得出人心不古、艺术不再的嗟叹;殊不知这种堕落本身就是这种嗟叹造成的结果。

  

  (文/萌吴  来源/十五言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