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人的生命权固然不可剥夺,那么建立在生命权基础之上的人的尊严就可以被凌辱?个人合法的私有财产就可以被没收?个人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就可以被剥夺?一个人的行为什么时候具备正当性,即维护自己的生命、尊严和自由时。生命与尊严、自由、正义是相互支撑且互为逻辑前提的。 ---www.xinlile.com
心理咨询师:校园血案引发的思考
按照“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算新闻”的中国式逻辑,校长强奸幼女不算新闻,幼女强奸校长才算新闻,同样,老师打骂学生以致学生人格障碍不算新闻,老师没收学生手机以致弑师才算新闻,为什么?因为“天地君亲师”嘛,中国的老师似乎永远正确、永远高大、永远光明,像我们的伟大革命导师毛某某。如此光辉形象,怎可被亵渎、被糟践、被抹杀!?文革中,首先被红卫兵大整特整的那部分人是谁?革命小将们的愤恨是谁造成的?仅是毛一个人的忽悠?我不信!历史,是每个人的媾和。如果一切历史均是当代史的话,那么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现在重现当年的社会历史情景,中国的中小学生,是否依旧会把他们的老师揪出来游街批斗?我想必然会,为什么,每一个经历过中国中小学的人都心知肚明。所以,在反思文革的时候,彼时各层人群的言语行为都值得深究。
学生刺杀老师以致死亡,学生作为独立行为主体的人当负法律责任,但这里的关键不是学生或老师的身份(这是个人主体的第二性),这里的关键是作为一个独立行为的人(这是个人主体的第一性),是这个“人”而不是“身份”犯罪之后应当受到法律制裁!而且,这件事背后隐藏的问题犹如“一个人的自杀是自杀还是他杀”的归因悖论一样,让浸润在传统文化的中国人非常容易只停留在身份的层面而不明悲剧诞生的起源在哪里。学校的惨案,一句话:不符人类天性,不擅人际沟通,不懂教育规律。其实,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大部分中国传统家庭与学校中,基本上没有一个把人当人看的环境与氛围,即没有人的主体概念——我只是我,我要为我自己负责,仅有身份概念——父母子女、老师学生、长官下属——现在又多了一个,客户与卖家。
这里一个最简明的逻辑是:人首先是主体性的人,其次才是身份性的人,即,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父母子女;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老师学生;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长官下属;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客户卖家;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男人女人。这个逻辑程序其实要彰显的是一个价值概念,也是人的一个天性——尊严。这意味着,我首先要承认自己是“人”,同时也要承认别人是“人”,其次才能把我与他人都看做“人”来行事。人的主体性应该是而且必须是第一位,不能被身份性的第二位替代或僭越。不然,就会出现各种矛盾、冲突、纠纷、甚至悲剧。当然,中国长期以来,基本上只强调伦理而不强调道理,在家里“我是你爸爸!你就得听我的!”,在学校“我是你老师!你就得听我的!”,在部门“我是你上级!你就得听我的!”等强势话语,其实使用的是同一个文化逻辑。
如果我们用倒推法去还原这个案件的话,会发现一个惊天的大秘密!
A学生刺杀老师,why?
B缘于老师没收学生手机,why?
C缘于学生上课玩手机,why?
D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why?
E老师讲课乏味,考试制度死板,why?
F与考试无关的一切都不许看,包括课外书,why?
G教育部控制下的一年只有一次的各省录取分数线不平等的高考,why?
H中国旧有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双轨制
好,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从B作为A的诱因,关键在于老师是“没收”了学生的手机,而非“暂时保管”,假若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把学生手机关机放到讲桌上,下课后再还给学生,那么也不会出现刺杀的问题。我想这位老师在人类天性、人际沟通、教育规律三方面都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人类的天性是什么?尊严、自由、正义,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学生的手机没收,这位学生心理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老师的“仁”没了;任何学生都有资格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讯息自由,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工具,老师没收之后,无异于违背邓公的“面向现代化”;最后一个关键:手机算不算个人合法的私有财产?如果是,那么,老师有什么正当权力去没收学生合法的私有财产?
人的生命权固然不可剥夺,那么建立在生命权基础之上的人的尊严就可以被凌辱?个人合法的私有财产就可以被没收?个人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就可以被剥夺?一个人的行为什么时候具备正当性,即维护自己的生命、尊严和自由时。生命与尊严、自由、正义是相互支撑且互为逻辑前提的。这样一个逻辑,同样建立在人的主体性为第一位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用身份性的第二位概念凌驾于第一位之上。许多家长也是不负责任的糊涂虫,中国式家长经常对孩子说:在学校好好听老师的话(要像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一样),那么,老师也好校长也罢让学生脱裤子,是很很符合逻辑的事了。那么,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什么?尊重、平等、宽容。教育应该贯穿的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民主精神,而教育规律就是符合天性的循序渐进、启蒙开化、促进关系的和谐和睦、友爱互助。
如何思维,如何学习,如何生存,基本上都根源于如何与人建立关系,如何与人交往,因为,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还是很有道理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人只看到“社会关系”这种世俗的现实层面,而没看到背后形而上的价值层面。有人说,学生就该好好学习,此话不假,关键是这里的“学习”指的是什么?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抑或“学习手段”?需要提醒的是,你如果不能在自己之外寻找你自己的话,那么,你也不能脱离这个信息互联网时代而活。年轻人为什么喜欢聊星座,主要是因为各个星座的分析给了青年人对一个未知“自我”的自信与确证,即“我是我,我是这样的”,而这种自信的鼓励,原本应该是教师与父母的职责。在中国,你必须有一对强大的肺,才能呼吸;你必须有一个强大的胃,才能饮食;你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心,才能生存。
(文/小飞侠 来源/豆瓣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