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陈慧琳的恋爱观

心理健康 4 0

  

  心理导读:陈慧琳,就像一道永不出错的数学题,严谨精确,毫无破绽,因此连狗仔们都对她缺乏兴趣。关于她的报道大多简洁而透明,所以她永远没性格、没爆点、没意外,也就谈不上吸引眼球了。似乎在娱乐圈里,这样的正常反而显得很不正常了!    ---www.xinlile.com

  



心理学堂:陈慧琳的恋爱观

 

  你遇见了谁,你就会成为谁!

  

  陈慧琳本不属于娱乐圈,父亲拥有数家珠宝店,她根本无需为生活担忧。和那些背负着家庭债务出道的女星相比,富足的家境让陈慧琳少了“一定要上位”的决心。旧时,她曾在纽约的设计学院念书,有时候她也会想,当年那个扎辫子不施粉黛的俊俏姑娘,如若没有一脚跳进娱乐圈,现在应该是做平面设计呢吧。不过呢,照她自己说的,如若上天给她一个机会再选一次的话,她还是会选择娱乐圈,她解释,这并不是说因为她有多红多紫,而是因着她在这个圈子里“真的做得很开心”。

  

  但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采访过她的记者都表示,陈慧琳真的很“笨”:说她美吧,可拍起平面照来,就有人说她“双眼太过空洞无神”;演技是比较木的,《无间道》中,她哀悼死去的梁朝伟,面孔一皱,眼睛一搭,一管鼻涕流了出来;歌艺也平平,从来开演唱会都是炫目的舞台布置、百变造型更吸引人……可就是这样的木头美人,竟在演艺圈生存下来了,而且生活的很好,她怎能不开心?!

  

  当年有人把陈慧琳引荐给经纪人钟珍时这样讲:“这个女孩子很乖、很纯。如果加入别的公司我担心她会被人欺负。”娱乐圈中虽然尔虞我诈、相互倾轧,但真出个把陈慧琳这样的,倒反把大家的助人为乐之心给激发出来了,让人想要照顾她、呵护她,怎好让单纯的她独自去面对外面的血雨腥风呢?陈慧琳这一路走来,少不了的是贵人相助。

  

  这看似一些偶然、幸运、巧合的事情,实际有其必然,这种必然来自于选择。陈慧琳无法选择自己的原始关系,但从开始有了选择权,她就踏上了超越自我的道路。这个过程也就是选择生命中贵人的过程。想来,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卫星定位系统”,它会指引你遇见应该遇见的人。

  

  女人须比男人能干的多才能成功?!

  

  在演艺圈里,相比于其他女子,男人们未必有优待过她,但也没有给她制造困难,她是幸运的。当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具有与她同样的经历。但无论如何,她个人的经历不能证明对女性而言,时代已经变得更好了。

  

  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就特别同意一个观点,即:女人必须比男人能干得多才能取得成功,无论是从事一种职业,还是献身于政治,都是如此。这也不一定是男人的过错,我想说由于生物学上的原因。事实上,生孩子是女人的事,抚养孩子也是女人的事。当一个女人不仅要生孩子、抚养孩子,还要工作,那就难了。

  

  这一点梅厄夫人也有个人的体会。“当你在外面工作时,你常常要惦记着留在家里的孩子们;而当你在家里时,你又会想起你所负责的工作,这必然增加了你心理上的负担,从而使你心神不定。”那结果会怎怎样呢?正如她说的,“除非你生活中集体农庄里,那里的生活就是根据你既要劳动又要生孩子的两种需要安排的。如果不是生活在农庄里,你就得疲于奔命,把自己劈成两半,忍受苦恼……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反映于家庭的结构。”

  

  特别是当女人的丈夫与她不同,不是一个“社会动物”时,他对于同一个到处活动、不满足于只当一个妻子的妻子生活在一起,会感到不满……随之,冲突必将发生,甚至可能导致家庭的解体,就像梅厄夫人的情况那样。很多女人为了获得成功,都付出了代价。

  

  “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他们,因为不需要。”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越来越多人不掩饰童年的糗事,童年的顽劣和被父母暴打的经历,都成了逗乐大家的段子。尤其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一谈起自己的成功更会谈到儿时的叛逆,其频繁程度一如很多人说起自己的性格就会提到自己是某某星座。

  

  意识中,很多人都把童年的顽劣和日后的成功联系起来。在这种意识的唆使下,很多家长对顽劣的孩子也更加放纵了,而顽劣的孩子呢也以曝童年顽劣事迹的成功人士为榜样,大有不顽劣不成功之势。但这之间有必然联系的么?

  

  陈慧琳从小就很听话。爸爸妈妈说什么,她都是好好,听他们的。若说16岁以前都是父母给她做安排,那此后,接手她父母的便是经纪人钟珍了。曾有记者问陈慧琳有什么信仰,她回答:信钟姐就好。她的信条就是尽量做好眼下的每件事情,至于长远的事情就让钟姐去想,钟姐对她做的种种设计规划和安排,她从没有过疑义。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他们,因为不需要。”

  

  仔细研究下你或许也会发现,成功人士曝童年顽劣的行径看似是从顽劣中汲取成功的养分,其实呢,心里想的只是为着拉大自身的成长跨度,是想让别人知道,他是从多么不堪的一个孩子成长为如今的光鲜。这个跨度越大,当事人也越有成就感,心理越满足。可如若你理解为顽劣的童年是日后成功的必要条件,那完全是误读了。

  

  把一个成年人的行为归因于童年时代是有危险的

  

  把一个成年人的行为归因于他童年时代的一件事甚至一系列事件,下这样的断语是有危险的,甚至是鲁莽的。人类行为的调色板上不光是黑白两色,它还存有更多的灰色区域,我们需要明白这一点。

  

  好莱坞最富传奇色彩的影星马龙·白兰度就曾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童年的经历。多年来他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带有异国风情的、皮肤黝黑的女人,年纪渐长之后,他开始感到纳闷:“我是不是总想找一个女人取代我童年时代的家庭教师厄米的位置呢?因为厄米的皮肤是柔软、黝黑的。”自他7岁起,厄米的形象就时时在他的脑海里萦绕。失去她之后,他就用自己余生的大部分时光追寻她的影子。

  

  成年以后,他拒绝或者难以信任女人。除了母亲的抛弃,他对女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他看来,与厄米的离去给他造成的伤害有颇多关系。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归因理论: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体验过爱、温暖和深情,他就不懂得怎样付出爱、温暖和深情;如果一个人得到了爱,又被偷走了,如果他认为自己遭到遗弃或者被亲人抛弃,他就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有了这样的归因,他在生活中总同时与几个女人周旋,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所以,好像杂耍员表演节目,同时在空中旋转六七个盘子那样,他总是同时保持几段罗曼史,这样,即使一两个女人离开了,还有四五个女人陪在身边。

  

  事实上,没有人能精确地知道诱发自己行为的心理动机,也不了解,至少现在还不十分了解人脑的运作机理,它是如此地复杂,一如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在文章中写的:“你”,你的喜怒哀乐,你的思想抱负,你对自我身份自由意愿的意识,实际上是大量的神经细胞及其相关的分子群的运动。

  

  用十六年时间,来谈一场恋爱!

  

  曾经的大杀四方,如今的相夫教子,没有隐退的意思却早就无心恋战,也许在风风光光、功成名就之后才突然明白原来想要的不过就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生活。算不上是大彻大悟,但俨然已经找到了更适合的生活状态,也正是如此,所以陈慧琳近几年在娱乐圈的发展才会显得如此漫不经心。回想这几年陈慧琳到底做了什么?想来,最能让人记忆的无非就是大婚以及很勤快地生育了。

  

  陈慧琳的婚姻观一直很重的,她不乱谈恋爱,总是将家庭挂嘴边。她永远记得小学五、六年级时,有一次遇上台风,父亲刚好外出公干,家里只剩下妈妈和姊弟几个,完全不知该怎么办。妈妈带着年幼的他们躲到私家车里,结果强风险些把车也吹翻了……这事让陈慧琳觉着一个没男人照顾的家,有时真会不方便。

  

  陈慧琳入行不久,和男友拍拖照曝光,她就大方承认了恋情。二人感情一路平顺,或因聚少离多,在拍拖七年后,男友提出了分手。甚少谈及感情事的陈慧琳,在镁光灯下哭成了泪人。

  

  这么多年来,身边也有很多人重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却无从帮起。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着挽回的可能性,我也在想挽回是否真的可能,还是只是苟延残喘的开端。或许你会问,都分开了,要怎么爱?或许你会说,就算我想爱,对方也不愿意再重来。也或许你跟我身边许多身经百战的朋友一样,早就看透“暂时分开”只是借口,“已经不爱”才是真正的理由。

  

  但不可否认的,分手后复合的也大有人在,陈慧琳不正是如此么。问题是,要怎么知道,对方是否还值得挽回?或者,两人是否还有机会?正所谓人生没有心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顶多是解决不了而已。

  

  分手后,重新开始的可能性有多大

  

  早期一些研究发现,40%人的现任情人,也是前任情人。用白话的方式说,就是他们曾经分手又复合过。近期的一些研究则发现,复合率更高达60%~75%。你或许会纳闷:“真的有这么高吗?”的确,这些曾经经历过“复合式恋爱”的人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修成正果,在几经波折之后仍然有一半的人会走向永远的分手。

  

  不过,比起分手的机率,更让人感到好奇的是:如果这个人曾经让你那么委屈那么痛苦,如果你已经无法忍受继续和她相处,究竟是什么,让你们又决定要再试试看?又是什么,让原先已经死心的他,又重燃对你的希望?一般来说,有五大因素主导你们是否还有机会复合:挥之不去的感情、觉得关系改善了、不清楚分手的理由不确定彼此的关系、没有新对象、复合的要求究竟是谁提的。

  

  我们很容易就相信,尽管爱里面历经风风雨雨,还是有屹立不摇的地方。可是大家都知道每件事情都有它的代价,风华绝代的杀手是这样,无间道的韩琛是这样,异性纯友谊是这样,远距离恋爱是这样,而复合式恋爱更是这样。

  

  有人发现复合之后对方并没有改变,虽然一开始还狂献殷勤,数日后却又故态复萌。那个懒散的木头并没有变成敏捷的香菇,脑袋里装的浆糊也依然保持着同样的浓度。所以,虽然每一次的分开,都必然会对彼此的关系造成影响与改变,这些改变却不是每次都顺着我们的想象,更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就算好不容易调整好彼此的步伐,说服自己给彼此多一点机会,续航力还是有待时间的鉴核与磨练。

  

  (文/佚名  来源:心灵咖啡网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