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症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问题,但是很多人会反复咨询感染科医生,不肯面对自己其实是心理问题的现实,即使有人在感染科医生劝说下去看心理医生,还是会问心理医生两个终极问题:1.我的行为到底能不能感染艾滋病?2.我现在到底能不能排除艾滋病了?把这两个明显是感染科的问题抛给心理医生,自然很难得到自己信服的答案。而回到感染科医生这里后,却又说,虽然你说我不会感染艾滋病,你说排除了,但是我就是不放心,怕万一,而这个怕万一,却又是心理问题,就这样来回走错了庙门,肯定拜不到真菩萨,解决不了自己问题。
从感染科医生看那两个问题,关于行为本身,除了无保护性接触和伤口、黏膜接触感染者血液、体液,其他行为肯定是不需要担心艾滋病的,例如接吻、共用餐具、马桶、浴缸等,全世界都没有这样感染的确切的案例。而边缘行为例如戴套的性接触,无套的经口交等行为,也是很难感染的,尽管偶尔个案报道,但是其概率远远低于交通意外、自然灾害等概率,担心小概率事件,其实就是心理问题。
即使行为不能放心,还可以通过检测来排除,12周艾滋病抗体检测阴性就可以彻底排除,这是国际上通用的排除方法,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六周做一次就可以排除了,只有确诊感染者的性伴侣,才有必要检测12周,这也是为了保险起见,这是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这个12周已经是很保守的观点了,教科书早就改成了6周。艾滋病抗体检测是很成熟的检验,准确率非常高。
医生也都是比较小心谨慎的,如果感染科医生说你肯定排除了,其实完全没必要纠结了,既然医生敢于给出结论,一定是深思熟虑,该考虑的问题都考虑到了。
如果都想通了,但是还是放不下,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个体检计划,比如每三个月检测一次艾滋病,然后半年一次,然后一年一次,经济负担不会太重,在两次检测之间,就努力工作学习,不再去想,毕竟你自己想什么都不能改变结果,不如活在当下。如果命运安排你患某种疾病或者遭遇某种磨难,不是你担心害怕就能逃避的,不如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每个人,不虚度每一天。
标签: 艾滋病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