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来了,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旅行清单。可实际上,有一类人虽然内心渴望旅行,却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这一类人,不敢去人多的地方,不敢见陌生人,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的注视,害怕与人交谈。有人注视会让他们精神紧张,有人主动与其交流会让他们面红耳赤。
尤其在面对陌生异性时,往往会有更强烈的焦虑感。
即便是熟人,也会想着要躲开,要躲开!
什么当众说话、当众吃饭,甚至当众行走都会让他们心率加快,手足无措。
于是他们只想把自己孤立起来,躲在家里,刷着手机看着别人去旅行。
这一类人的症状被称为“社交恐惧症”。
微博上引起网友热议的“社恐等级表”
社交恐惧症又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
常发病于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男女几率均等。
发病原因常被认为与三种因素有关:生物-心理-社会。即,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图片来源:微博《今天我有病》主题插画
根据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社交焦虑障碍的具体诊断标准为:
A.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
例如,社交互动(对话、会见陌生人),被观看(吃、喝的时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讲时)。
注:儿童的这种焦虑必须出现在与同伴交往时,而不仅仅是与成年人互动时。
B.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即被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或冒犯他人)。
C.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依恋他人、畏缩或不敢在社交情况中讲话。
D.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图片来源:花瓣
E.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
F.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G.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H.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I.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
例如,惊恐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或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J.如果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肥胖症、烧伤或外伤造成的畸形)存在,则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则是明确与其不相关或过度。
图片:艺术家Annie Erskin作品
艺术家Annie Erskin曾在其作品中形象地表达了真实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心理状态。
社恐患者的内心独白通常是:
他们在看我
他们在讨论我
我是不是看起来很蠢
好尴尬
怎么办,我心跳好快
好紧张,我已经流汗了
拜托让他们把我当成透明人吧
社恐患者与人聊天也会小心翼翼。今年爆火的男明星王一博曾在某节目中表示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他说,就连打10086都要酝酿半天。
那么,要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呢?1.接纳自己。
牢记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接受自己的现状,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有哪些优点,同时也不扩大自己的缺点。
2.正视恐惧。
正视社交恐惧感,逃避只会让自己更紧张,更懦弱,所以必须勇敢去面对。尝试在进入社交场合之前先泡个热水澡,听听音乐,放松身心。
3.自我暗示。
当紧张和恐惧来临时,用言语自我暗示:我和别人一样都是这里的一员,他们也会紧张,他们也想交流,他们是不会专门盯着我的。
4.挑战自我。
不断将自己推出舒适圈,鼓励自己多参与社交活动,多与人交流。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熟悉的人交谈。培养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能力,然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和陌生人交谈。
5.寻求帮助。
如果症状实在无法缓解,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建议尽快去看心理医生,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 END -
标签: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