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心理健康 抑郁症 57

前不久,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了学生体检,没想到立马就有地方教育局安排学生进行“自杀”问卷调查。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网传这周在上海长宁区,包含公私立名校在内的多所中小学要求学生做了一份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而问卷中的不少题目竟和自杀相关,比如问“为了自杀,你的准备行动完成的怎么样?”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甚至,还毫不避讳地向这些对自杀可能还好无概念的懵懂孩子,展示各种可能的自杀方式…甚至让他们选择其中之一……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在看到这份调查之后,家长震惊了!在各大社交平台掀起了各种讨论,以及如何就此事维权。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长宁区顶流私校包玉刚小学部的家委会家长们在看到这个调查之后,立刻以书面形式向长宁区教育投诉。

投诉内容针对问卷的合理性、隐私性和前续及后续跟进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写得有理有据有逻辑、克制,还表现出了专业性。

比如,关于问卷合理性的质疑: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由此可见,现在的家长们可不好糊弄,搞教育的没责任心、没水平、走形式主义,就会被掀翻在地。

固然事件的起因是落实上级部门关于抑郁症筛查的要求,但问题是具体落实的工作做得非常不专业,非常粗糙!

教育的一小步,关系到几亿家庭。教育部出台政策,出发点是为了早期发现抑郁症,从而进行早期干预,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维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筛查是心理评估的第一步,是重中之重,编制量表更是非常严肃的科学工作,万万不能直接把外国的量表翻译过来用,搞什么断章取义的摘抄。

这次“自杀问卷”事件中,有关部门不仅拿了错误年龄段的量表,并且其中问卷中很多题目都是拼凑了多个国外的心理调查问卷……这样缺乏科学性的做法,难怪会引起家长们大面积的不适。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真正有抑郁症或者有自杀倾向的小孩,能用调查筛查出来吗?

北大空心病出圈的精神科医生徐凯文说,调查数据本来就存在各种的问题,测评本来就是很难很科学的事情。

就算是成年人做调查问卷,也有很多模糊不清、理解不了、没有合理选项而导致随便选的问题发生。

所以,筛查并不是诊断,筛查结果的阳性也不代表给孩子戴上抑郁症的帽子。

这项工作的进行不是为了把孩子当成潜在的病人,而是怎么样从正面对孩子做心理保健,更积极更科学地引导孩子应对压力。

但是如何更好地进行人性化的帮助,而不是通过冷冰冰的量表给孩子贴上‘有病’、‘没病’的标签,如何保护孩子的隐私,这将会是这项工作在未来具体落实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全国其他省市来说,上海这次暴露出的问题也为之后的抑郁症筛查工作提了醒。建议在全国层面统一部署,比如编制科学合理的量表,与家长事先沟通,听取各方意见等等,之后再积极稳妥地推进。

为什么要这样高度重视?

政策的背后,是抑郁症患者中青少年群体愈发庞大的现实。

先来看看这些案例:

身体莫名疼痛

刘女士12岁的孩子今年在河北最好的中学读书。然而,孩子短短一个月就瘦了10多斤。并且,一到晚上就会胃疼肚子疼,没有精神也不愿意和同学说话,连吃饭也受到了影响。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检查后,刘女士的孩子被确诊为轻度抑郁,是典型的“心理疼痛”。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嗜睡、对一切丧失兴趣

小彭是个非常普通的中学生,她记不清自己是从什么时候患病的,没有突发事件,也没有明显征兆。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唯一相关的猜测,是初一那个暑假妈妈把她的手机没收了,只许晚饭后玩一个小时。

这一个小时根本不够她和同学联系,说不到三五句话时间就到了。

与朋友失去联系的不安笼罩着她,她开始怀疑自己被大家排挤。

她跟妈妈吼:“别的同学暑假都有手机,不信你去问!”

而妈妈的回答是:“期末考你排名降了13名,别的同学呢?”

这是诱因吗?只能说也许。

好像就是突然之间,小彭对身边的一切丧失了兴趣,整日整夜睡不醒,对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又特别容易暴躁,不受控制。

初二开学时换了新同桌,小彭开始接连几天上课打瞌睡,被老师叫起回答不出问题。

青春期的自尊、敏感、孤独……各种小情绪混杂在一起,压在她的心头。

她开始尝试自残,用刀尖划开皮肤,血流出来的时候“觉得舒服很多”。

女儿的情绪异常,妈妈注意到了,曾经试图开点中药给她“去去火”。

女儿手臂上的伤口,妈妈也注意到了,但是妈妈觉得那是女儿在威胁她,跟她要手机,所以选择视若无睹。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直到一天,小彭情绪完全崩溃,大喊大叫,用脚踢门,最后瘫坐在地上抽泣着央求妈妈带她去看医生。她想被确诊为抑郁症,“想让妈妈重视我”,“也不用再害怕别人说我是装的”。

最终,当诊断结果为“重度抑郁症”,伴有双相情感障碍,这个14岁女孩拿着诊断书泪如雨下。

之后是休学、反复尝试回校、多次住院,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妈妈面对女儿一次次自残和自杀冲动,拼尽全力学习“接住情绪”。

家庭发生变故、自残博取关注

乐乐原本拿的应该是“别人家孩子”的剧本,从小学习成绩很好,身为班长,每次都考“第一名”。

然而从去年开始,原本幸福的家庭出现了危机,乐乐总是听到父母争吵谈到离婚,她虽然年纪小,不知道父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是她隐隐感觉害怕,但是她发现只要自己大哭,父母就不吵架不谈离婚了!于是,从那时开始,乐乐每到傍晚时分,就浑身难受,要大哭一场,只要哭过就好了。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这是她本能想要获得父母关注的一种方式。

但是渐渐地乐乐情况开始变得糟糕,情绪低落、成绩下降、厌学,“我以前背古诗念几遍就记住了,但是现在就是记不住,我觉得自己怎么学都不行!”乐乐状态陷入恶性循环。

再后来,乐乐开始拿刀片划伤自己,有时找不到刀,甚至自己用牙齿咬自己。

那天晚上,和往常一样,乐乐在家里吃过晚饭,说上楼休息一下,爸爸妈妈都没多想,等到再晚些时候,爸爸上楼去房间看乐乐,就发现她吃了很多安眠药,边上放着她写的遗书。当时吓得爸爸妈妈赶紧打电话送到医院抢救。

虽然命救回来了,但是乐乐的情况仍然每况愈下,被诊断为抑郁症,需要长期接受治疗。

“积郁成疾”,压垮孩子

小小米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就读于全省排名第一的重点高中,距离梦寐以求的重点大学仅仅一步之遥。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了。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每一次妈妈都让她自己反省,因为“跟每个同学都搞不好关系,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

而每一次接到班主任电话投诉后的访校,都以妈妈对小小米的责骂和对班主任的道歉而终结。

此后小小米的状态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她的父母被迫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陪读之后,妈妈惊恐地发现,女儿像变了个人一样。

无心学习、谈起恋爱、嗜睡畏光、深夜哭泣、拒绝沟通,还常常无意识地抠自己的手指,抠得指尖遍布伤口……

直到有一天小小米哭着回到家,说自己在学校好可怜,站在教学楼上就想往下跳时,妈妈才慌了神,决定带她去看医生。

诊断结果为中度抑郁,轻度焦虑。

而此时小小米的妈妈最关心的是:

既然有药可吃,那么女儿什么时候病能好,什么时候可以恢复正常?

即使小小米苦苦央求休学,妈妈也不甘心就此中断学业,只是给她请了几天假就强行要求她继续上学。

抑郁症、药物副作用,再加上繁重的课业,这个柔弱的女孩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一天下午,她把自己反锁在房间,吞下了所有的药片……

在医院洗胃时,小小米的妈妈听到别的病房传来的家属的嚎哭声,彻底崩溃了,也彻底清醒了。

此后,是长达两年的休学、治疗、陪伴、和反思,直到现在。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这是一个难以简单回答的复杂问题。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创伤以及环境压力等,可能都与之相关。

儿童精神疾病的高发有其普遍的生理基础。成年人受困于自己的烦恼,常有种草率的想法,认为儿童的世界无忧无虑。但实际上,未成年人正处在情绪和精神上格外脆弱的时期。人类大脑的前额皮质主要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包括做出决定、计划,抑制冲动,同时也和社交活动、理解他人和自我认知有关。它是大脑中发育最晚的区域,一直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与此同时,由海马和杏仁核构成的大脑边缘系统,用于管理记忆、情绪和感受奖励,一般在15岁以前就发育成熟。这意味着,孩子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但却没有成年人那种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再来看看一组数据:

根据世卫组织今年发布的数据,世界上大约有2.8亿人患有抑郁症。

据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6.8%。《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我国抑郁症低龄化趋势已经触目惊心,中小学生自杀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青少年俨然成为了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家长们一定要格外关注。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家长们必须正视,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是普通的心情不好,不是到外面散散心、想开一点就能解决的,很多人可能还认识不到这一点。然而事实上,孩子患病虽然令人难过,但至少发现得早,只要及早治疗干预,就是一个转机。并且,只要通过专业治疗,大多数抑郁症可以治好。

防患于未然,多关注孩子

因为气候寒冷日照少等多方面原因,德国是一个抑郁症多发国家,抑郁症甚至有“国民疾病”之称。

也正因为如此,德国对抑郁症的研究和治疗都更为成熟先进。

德国人对抑郁症的预防,是从婴儿时期开始的。

在托儿所和幼儿园每年对孩子的成长评估中,有一部分就是对社交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评估。

如果孩子出现过于孤僻或者攻击性行为,老师会建议家长求助于心理治疗。

从孩子六岁以后的U10体检开始,每年儿科医生都要求家长填写一份表格,以便于对心理异常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对于大多数对心理疾病没有经验的普通家长来说,这份表格具有非常实用的参考,强烈建议收藏!

您的孩子在最近六个月中有无出现以下情况(如正在服药,请排除药物影响):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以上这份表格可以在孩子6到13岁期间每年拿出来自测一次。

不过,有一点要记住,如果孩子出现表格中的某些行为表现,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患上了抑郁症或者某种心理疾病。其中有些是婴儿期的行为滞后,有些是青春期的行为超前,不排除随着年龄增长自然消失的可能性。

但家长们可以把这66条看作孩子的66种求助信号,当信号出现时,家长们的第一反应不该是对孩子进行训斥或责骂,而是要意识到,孩子正在承受着某种精神压力,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以及更多的心理空间。

比如啃手和尿床,是很多孩子都经历过的问题,只要大人不过度反应,适当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问题自然就会解决。

上文案例中,中学生小彭和优等生小小米的患病经历如果回过头再去看,有很多的细节都是可以修补的,如果不是积重难返,也许悲剧就可以避免。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事实上,目前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最大的阻力之一来自家长的病耻感,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孩子生病了。

临床上小彭和小小米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当孩子诊断出青少年抑郁症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不愿相信,甚至质疑医师的诊断,要求去其他医院再诊断,对治疗也不配合,认为孩子要上课,不能够因为治疗而耽误读书等等,严重干扰了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

很多家长都习惯于用发泄愤怒的方式,来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寄希望于孩子自动觉悟、自动改正。

但他们的父母不明白,孩子并没有这个能力。

愤怒只会令孩子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令问题更加严重化和复杂化。

理解他们的无助,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孩子们得救,往往就在得到父母理解的那一刻。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有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身体逐渐成熟,但思想并未完全成熟,想要独立,但暂时又不具备独立的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情绪动荡、三观逐渐形成、充满矛盾和叛逆的阶段。

面对来自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些孩子往往没有成熟的应对机制来化解压力,应对方式相对单一,向朋友求倾诉,但朋友也只是青少年,很难提供有力的支持,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容易积压负面情绪,最终就会出现抑郁。

另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情感的交流减少了,这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增加患病风险。

让孩子做“自杀”问卷!这是筛查抑郁症,还是教孩子“自杀”?

这一次,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正是向社会释放了鲜明信号:抑郁症是疾病,需要重视、及早治疗。

除了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也要注意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摇篮,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等都会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形成多方协作,才能共同破解青少年抑郁问题。

版权归家长口袋所有

家长口袋作为家长教育路上的必备智囊,帮助您缓解升学焦虑,坐览全球领先教育理念与方法。欢迎关注家长口袋(ID:jiazhangkoudai)

标签: 抑郁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