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如同患了精神的瘫痪,难以靠自已的力量重新站起来。
在现今这个世代,抑郁症变得非常流行,就像感冒一样。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抑郁症的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大学生、白领等人群患病率持续升高。
抑郁症没有特定的年龄,只有特定的人生经历。在以下生活特定的场景中更易引发:
1.遭遇逆境、失败、如遇到失去家人、孩子悖逆、失业这样的挫折时;
2.,人际关系的持续紧张,如愤怒、苦毒、妒忌、怨恨或不道德;
3.当设定的标准和目标超出自己的能力时,失败导致的抑郁;
因此,严重的患者90%的时间都处在失眠状态。每天都受着恐惧、焦虑的困扰。每天都像是大难来临、世界末日一样。整个人都像用绳子捆绑着的一样,这种痛苦无法用言语表述。
虽然很多人完成了大学和研究生学业,但是就像残疾人爬山一样,付出的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们羡慕街上的每一个行人,包括清洁工,赶马车的小贩,甚至乞丐。因为他们不失眠,他们没有抑郁症的痛苦。
因为抑郁症的折磨,无可名状的紧张、焦虑每天都在吞噬着他们,整个人看起来很憔悴,极其自卑,人看起来也很恍惚。很少拍照片,也很少照镜子,自己一直不接纳自己。
看心理医生,但实际是没有任何果效。因为中国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度很低,很少有人懂得心理学。所有能得到的治疗方案都有些果效,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是暂时缓解痛苦,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有压力时,抑郁的痛苦又会回来。心理学也许能帮我们找到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知道,电器坏了,要到原来制造它的工厂里维修,才能修得更彻底,原厂的配件总是最好的。人也一样,人出了问题要到造我们的本质那里去解决问题,这样问题才能彻底解决。这是为什么心理学不能彻底医治我的抑郁症的原因。
对于无助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外界的支持非常重要。这里我主要提四点。
一、“如果你不会扎绷带,就不要去碰别人的伤口。”
也就是说,首先,不要成为伤害抑郁症患者的人。作者引用一个给医生的劝勉:DONO HARM(不伤害他人)。为此,作者提出了7个“请不要”。
1、请不要认为他们没有那么痛苦,因为我们无法感觉到他们的痛苦。
2、请不要说“我完全知道你心里的感受”。因为就算曾经有过同样的经历的人也仍然无法真正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感受。
3、请不要在他们身边说个不停,这并不会让他们振奋起来。“请你振作起来!” “想开一点!”“你将来一定会很好!”“你应该多读《圣经》,更真诚的祷告”……此类话往往让患者更沮丧,是抑郁症患者最不想听到的话。因为如果他们可以自己振作或想开一点,就不会得忧郁症了。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者,根本无法自我控制。
4、请不要期待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你一样,也不要期望他们和其他正常人一样。
5、请不要对他们作任何评价、批评或指责;他们已经足够自我批评,其他哪怕一点点的评价都会让他们更加抑郁。
6、请不要过于同情或大惊小怪,那样只会加深他们的内疚感和失败感。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简单的同情。
7、请不要疏忽他们自杀的可能性。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为精神疾患,主要是忧郁症(或称:抑郁症)和酒精使用障碍。如果不得已提到了这个话题,并了解到他们有这个想法,那么,切记对他们要真诚,同时向专家寻求帮助。当抑郁症开始严重化,这种自杀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一旦忽视了这种可能性,无疑会让他们有机会做出这种决定。
二、量力而行。
首先,帮助一个抑郁症患者,需要极大的爱心、耐心与精力;其次,抑郁症到了一定程度,专业的医生尤为重要,寻找医疗救助的时候有必要陪同他们;最后,还需要照顾并且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比如为他们烹制营养可口的饭菜,和他们一起享用等等。帮助者可以帮助患者多做身体活动,对病情恢复很有帮助。
三、“坐在一边,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作者引用一位曾经患过抑郁症的牧者说:“忧郁症患者最痛苦的是没有人能了解与帮助他/她们。所以,如果有一个安全的心灵避风港和家人朋友真实的接纳,忧郁症患病的痛苦将大幅减轻。”
抑郁症患者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别人从内心对他们的全力的理解和接受。 “我明白你的感受,我们会陪你一起渡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会有困难和挑战,但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 “你昨天睡得好不好?”“你最近胃口怎么样?” 等话语对他们有帮助,能帮助对方宣泄情绪。
提醒,首先,在分享的过程中切记不要惊慌,不要大惊小怪,所以要了解抑郁症的症状、患者可能有的言行模式。第二,谨慎谈及消极的、与病情相关的话题,反之,要提醒他们这些想法和感觉只是暂时的,是对自己正常思维的扭曲,以关爱的语气试着培养他们更加积极的思维方式,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希望和信心。
当患者症状有所缓解时,帮助者要记得继续鼓励他们对自己有更大的责任心,并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有足够的信心。
标签: 群体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