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实力科普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113

精神疾病,实力科普

看到“精神病”三个字,你的大脑里会出现什么?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文化特色中的“忍”字品质:吃苦耐劳等。放在疾病的发现,治疗上,可能有待商榷。

大众对相关知识匮乏了解,国内外影视剧的夸张演绎等因素,致使国内需要相关治疗的人群的家属与患者本人,内心上有很强的排斥感,或者说"病耻感",很大程度上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心理问题亦如此)。文章的目的,在于以通俗的方式,科普精神障碍相关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让大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正确对待精神障碍患者,减轻对于精神障碍及治疗的误解。让身边需要的患者,接受及时有效的专业诊断与治疗。

------前言

精神疾病,实力科普

小编作为一名心理健康工作者,曾经在几家精神卫生中心学习半年多,和精神障碍患者有过长期的接触,对他们的很多情况都有相对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下面,从我个人角度,以表浅的观点,给大众介绍一下关于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让大家重新认识精神障碍,正视精神障碍;其实,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和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一样,可能需要长期用药,某种程度上讲,区别并不大。你觉得呢?

精神疾病,实力科普

国内大众对“精神病”的常见误解

误解一:精神病=疯子,傻子

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是一类多种病因引起的疾病,关于病因,下文有介绍。精神障碍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精神类疾病: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躁狂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等。通常,常见的典型症状表现:幻觉,妄想等。

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走在马路上,忽然看到一个人,光着身体在大街上奔跑,呐喊;你经常听到,隔壁邻居家的孩子,长时间的一会大哭一会大笑,父母却经常哭泣;新闻上,经常会报道,某某乡村孩子或妻子被铁链一锁几十年,因为,家属说如果不锁着,不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情……

上面这些情景中的主人公,精神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当你看到过听到类似的情况,你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呢?你可能心里想着:疯子?傻子?精神病!?躲的远远的…… 我相信,这并不是少数人的内心体验。

误解二:精神疾病无法治愈

关于精神障碍的治疗,目前,在国内主要还是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配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等相关仪器治疗,后期配合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如果积极配合治疗,回归正常生活,还是很有希望的。

对于任何一个有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而言,都存在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很多家庭,对于精神障碍认识不足,多数情况下,一经发现,患者疾病已经发展到中后期;很多家属碍于面子,自行在家中管教,终于有一天,家属不堪重负,一部分,送到精神卫生中心;一部分可能锁在家中……我接触的患者家属,主要是前者。

精神疾病,实力科普

精神障碍产生的部分原因:

1,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有研究显示,部分精神障碍,在家族中具有遗传性,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成年夫妇,在他们的子一代,出现精神障碍的概率与无精神病家族史夫妇的孩子出现精神障碍的概率,可能要高一些。(不再提供具体数据)

大脑器质性损伤:大脑的先后天损伤,可能是某种精神障碍的发病基础。

2,社会心理因素

重大创伤事件如,亲人突然离世;亲身经历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情感创伤等。

精神疾病的日常判别:

1.性格突变原本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突然变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孤僻不合群,生活懒散,不守纪律。

2.情感紊乱,情感变得冷漠起来,对亲人漠不关心,经常莫名其妙的大笑或嚎哭,自我对话,自己和某人对骂。

3.敏感多疑对任何事都敏感起来,把周围的一切都附加在自己身上。以为别人都在议论指责他,认为有人想要加害于他,有时出现常人看不见的东西,而他能看到,甚至可以对话。

4.睡眠障碍逐渐或突然变得入睡困难,即使入睡也易惊醒或睡眠不深,醒后自言自语,大哭等。

如果出现前三条中任何一条持续一周,可以考虑带着当事人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进行进一步诊断评估。

精神疾病,实力科普

精神疾病,实力科普

精神卫生中心的日常生活

常规看病流程:(专科医院级别越高,流程越完善)

挂号——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问诊——问诊患者及家属——若初步诊断某种精神问题成立——服药治疗或住院观察治疗(中间可能会有专家共同会诊)

关于住院:

主要介绍被动住院的情况:

精神障碍患者,通常病情越严重,越是坚信自己没有病,顺理成章,很排斥住院。(自知力往往严重受损)

一般情况:

如果家属同意患者住院,办理相关住院手续后,需要签订知情同意书,从患者入院开始,就分配好主管医生,主管医生会向家属收集关于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治疗史,详细的症状等,写入患者入院病历中。

如果患者不愿意住院,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会由医生或保安把患者带入病房(病房可以是单间,多人间,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安排),如果患者有强烈攻击行为,激烈的情绪,需要将患者束缚在床上,保证患者安全,同时可能注射抗精神病性药物,稳定患者病情和情绪。

患者病情稳定后,取消束缚,患者可以在病区内活动,固定时间,医护人员统一安排服药,就餐;每天都有不同菜谱。餐后,在活的大厅观看影视剧,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和护工,护士,医生进行交流。家属定期过来看望患者,带一些患者喜欢的食品等。主管医生会定期联系家属,告知患者近期情况。

患者住院期间,每天至少两次查房,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处方和药量。每位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会定期有相关的机器治疗,比如前面MECT。

关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不是大家想象的或者影视剧镜头呈现的电击治疗。患者是在麻醉情况下,用极小的电流,刺激大脑,激活大脑(类似电脑主机重启的功效)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双向情感障碍,疗效比较明显。

康复期患者,医生会安排一些体育运动,手工活动等,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同时,根据治疗方案,每周安排团体心理治疗或个体心理治疗,处理患者的相关情绪困扰。

精神疾病,实力科普

家属部分常见困扰

1.是否需要长期用药?

由于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复发率高,所以需要按时服药,定期回医院复诊,调整用药。通常,患者病情稳定后,需要继续服药,根据病情调整用量,如果病情恢复良好,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减药治疗,直至康复。

2.我的孩子才20岁,就得了精神病,以后她改怎么生活?

首先,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家属配合医生,协助患者康复,比如:家庭成员的个人成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等。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慢慢恢复社会功能,逐步回归社会

精神疾病,实力科普

精神疾病,实力科普

个人呼吁:

我了解的与众网友反馈基本一致,当前精神科的医生,更偏重精神类药物的使用,患者情绪体验,困扰的解决,主要是住院前期和康复期。期待治疗更加人性化,制度更加完善。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家庭成员患有精神障碍,对于患者家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危机;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家属的病耻感可能更加严重,他们亟须科普和危机干预的群体。(其他群体,亦是如此)

患者接受治疗的必要性:换一个角度,无论是躯体还是精神上的疾病,没有人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为什么我们心肝脾肺肾生病了,我们着急或者更愿意去医院及时治疗?到了精神上的问题,却让我们犹豫不决?

慢性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最坏的情况是需要终身服药;精神障碍,亦是如此。 说到底,无论哪一种疾病,还是在一个人的身体上产生,没有本质区别;说到区别,我想,更多的是我们那放错位置的自尊!

最后,如果你的困扰没有得到解答,欢迎关注我们,给小编留言;欢迎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指正,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共同学习。

标签: 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