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
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来源:科普中国词条】
Brainnews 精选了近期12篇帕金森病的最新研究/科普文章。
1,深度综述:全面解读帕金森病治疗最新进展
来源:药明康德
改变PD疾病进程的新治疗策略
P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大脑黑质(substantia nigra)中的多巴胺神经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死亡。近日《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期刊上发表的一篇综述对这些治疗PD的新策略进行了盘点,本文将跟各位读者分享这些治疗PD的新策略。
2,囊获2期临床基因疗法,这家公司欲革新帕金森病治疗
来源:药明康德
日前,基因疗法公司MeiraGTx宣布收购Vector Neurosciences。通过此次收购,MeiraGTx将扩大其临床阶段候选产品,包括编码谷氨酸脱羧酶的腺相关病毒(AAV-GAD),用于治疗帕金森病。AAV-GAD已经完成2期临床试验,是首个成功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用于脑部疾病的基因疗法候选产品。
详情链接:
3,帕金森抑郁研究进展及展望
来源:心灵神汇
帕金森抑郁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随着药物对运动症状控制的改善,人们开始需求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本文重点阐述帕金森抑郁在帕金森病程中产生的机制,对帕金森病的影响,帕金森抑郁是否需要进行干预,以提高帕金森患者的生活质量,树立帕金森患者长期综合的管理理念,并展望未来帕金森抑郁的研究方向。
详情链接:
4,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的重大进展!
来源:脑计划与脑科学俱乐部
在对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斗争中取得了突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靶向破坏健康脑细胞的有毒颗粒的新方法。这项研究是由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的,该小组包括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Christopher Dobson教授、克里斯托弗爵士共同创立的错误折叠疾病中心(CMD)。他们的研究论文已经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
拉什大学的研究员Jeffrey Kordower博士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经向开发一种清除脑细胞中引起帕金森病的一种蛋白质的方法迈进了一步,并在8月22日的《自然帕金森氏病》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5,王福俤团队JAMA子刊发表报道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可有效预防帕金森病
来源:BioArt
总体(左)与中高强度(右)体力活动变化影响帕金森病风险的拟合曲线
9月21日,美国医学学会杂志JAMA旗下的子刊JAMA Network Open在线发表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王福俤教授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闵军霞教授团队题为“Association of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论文。该成果通过2192例帕金森病患者与54余万健康对照Meta分析,从预防医学和人群流行病学角度全面揭示了体力活动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发病的积极预防效应。
6,Nature亮点丨线粒体自噬减轻帕金森病的新模型
来源:BioArt
SED和EE对WT和Pink1-/-小鼠的影响
近日,Nature杂志在线了美国国立卫生院Richard J. Youle课题组一篇题为Parkin and PINK1 mitigate STING-induced inflammation的研究论文,报导了Parkin和PINK1可以减缓STING诱导的炎症反应的机制,为parkin、线粒体自噬和炎症反应架起了联通的桥梁。
7,帕金森综合征的结构与功能成像
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
标签: 帕金森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