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 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 才可以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体育教学成为构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运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体力, 同时也会消除一些心理方面的压力。体育教学中, 学生在各种项目与活动中得到最有效的身体素质训练, 学生积极地情绪也会被一定程度的激发。这对于初中生来说, 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体的茁壮成长, 而且在塑造学生和谐的心理上也起到了作用。
2. 在丰富的体育活动中磨练学生的意志。
对于从小衣食无忧且生活在安逸的氛围中的现当代初中生来说, 心理素质差、性格软弱等是他们的特点。而通常在激烈而又紧张的体育项目中, 更能磨练初中生拼搏、勇敢、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竞技项目会激发学生的斗志, 很多时候赢得比赛的关键并不在于运动员所掌握的技能有多么精妙, 而是与运动员的意识有关系, 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 时时想着放弃和妥协, 那么不光在竞技比赛中会一败涂地,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也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项目的竞技性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理念, 学生依靠自身力量取得胜利或是名次,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信心, 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在思想上也充分给学生灌输了“我能行”的心态, 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和不断地练习, 逐渐培养学生的勇气以及坚强的心理素质。
二、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 通过改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 反之紧张且压抑的氛围会扼制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对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科目的特殊性, 教师会与学生又更直接的接触和互动, 所以尊重学生是重中之重, 使学生在友善、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发展。实现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 以朋友的姿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举例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在代替课前准备活动, 既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 又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 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式来促使学生完成体育项目。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 教师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尽量避免责备和批评, 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欠缺,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 从而对教师更加信赖, 确保教学顺利的开展。
2. 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如今的课堂, 即便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维持课堂的纪律, 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枯燥的教学有着抵触心理, 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之又段, 所以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模式, 建立创新性教学模式, 正确把握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既要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又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用创新性教学模式打消学生的抵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 选择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作为初中生最喜欢的方式, 游戏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绝不只是愉悦身心, 学生的体力在活动中得以提高, 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得到升华。
3. 完善心理教育体系。
学校要积极开展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拓展活动, 为心理健康问题造成困扰的学生及时的排忧解难, 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当前的心理压力。体育教学在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 要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使学生充分感受交际中所带来的正能量, 心理品质逐渐成熟。另一方面, 要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培养心理咨询教师, 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沟通平台, 学生可以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楚, 释放各方面的压力, 通过这种方式来排解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同时, 学校要定期开展健康心理讲座等活动。
标签: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