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知法犯法?从犯罪心理学看吴亦凡事件背后的动机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95

为什么总有人知法犯法?从犯罪心理学看吴亦凡事件背后的动机

随着吴亦凡被抓捕,这位曾经娱乐圈的顶流明星,等待他的或不只是法律的制裁,更有背负终生的道德污点。

知乎上有网友提问:

“为什么吴亦凡这类艺人总是在法律边缘试探,单纯是因为法律意识薄弱吗?还有其他因素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并不是法律意识薄弱,他拥有一个律师团,一次次违法行为得逞后也不会落网。这是他敢屡屡犯事的前提。

为什么总有人知法犯法?从犯罪心理学看吴亦凡事件背后的动机

那么,为什么还要知法犯法?

在犯罪心理学中,多数犯罪尤其是性犯罪,除了一时冲动起的心,更多是因为长期无法合理释放的情绪和性格使然。

犯罪动机大体分为四种,权力型,愤怒型,补偿型和虐待型。结合吴亦凡的情况,不难看出他是权力型和补偿型两者皆有。

特权心理

为什么总有人知法犯法?从犯罪心理学看吴亦凡事件背后的动机

首先,我们来了解第一种情况权力型,也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利得到想要的资源。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当人们践踏或者逾越规则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快感。

拿吴亦凡来说,上年少成名,跻身娱乐圈顶流,年赚数亿,地位身家都远远高于普通人,他拥有很多普通人不曾拥有的特权,从而产生特权心理。

久而久之,私欲过度,特权之心不断膨胀,进而就是他从试探到触犯法律,并最终自食恶果。

为什么总有人知法犯法?从犯罪心理学看吴亦凡事件背后的动机

人类起初只是一种动物,大多数情况下被欲望控制,靠本能生存,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才逐渐确立的规则,带来了文明的秩序。

这就是规则,也是法律的意义,用来约束人类的行为。而吴亦凡所犯之罪,就是任由自己的私欲凌驾于法律之上。

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两性关系中,这种特权和控制模式会更加明显,那些受害的小女生,可以保证他在这种两性关系里是绝对主控的。

为什么总有人知法犯法?从犯罪心理学看吴亦凡事件背后的动机

“一个人,为什么成为顶流后,就变成了这样?是变成顶流的人都这样,还是这样的人才能变成顶流?”

这个疑惑由都美竹发出,却值得全社会的反省,尤其是娱乐圈。

很难说,时代的畸形,粉丝的狂热,还有资本的加码,没有加速明星们的私欲的膨胀。

娱乐圈的不正之风,亟待整顿,但漠视规则的人,终将被规则反噬。

正如《周易》中所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补偿心理

为什么总有人知法犯法?从犯罪心理学看吴亦凡事件背后的动机

弗洛伊德曾说:童年经历作为潜意识,是成年人一切行为的操控者。

吴亦凡年幼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才10岁的他跟妈妈移民加拿大温哥华生活,15岁时又返回广州读初三,之后又回到加拿大学校就读,童年时的吴亦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缺乏父爱的关心引导。

同时,吴亦凡的妈妈强势且控制欲很强,她切断儿子与父亲的连接,带着儿子移民,不许儿子接触脏东西、“不好”的人等……

吴亦凡在母亲刻意打造的精神洁癖的环境之中长大,在这样一个母子过于粘连的关系里,吴亦凡是弱势的,母亲是绝对主控的。

为什么总有人知法犯法?从犯罪心理学看吴亦凡事件背后的动机

这一切导致了吴亦凡从小自卑又缺乏安全感,他是一个极度依赖母亲的“妈宝男”,却又想要摆脱控制,父亲的缺失又让他对难以建立正常亲密关系……

于是在吴亦凡成年后,尤其是在事业成功后,他就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弥补童年时候的空缺。

而补偿心理是个体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超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这种心理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个体拥有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的“涡轮增压”,同时却也会成为他们成功之后遭受惨败的“滑铁卢”。

为什么总有人知法犯法?从犯罪心理学看吴亦凡事件背后的动机

吴亦凡因为自卑,自知通过自身魅力无法维持长久的关系,所以他通过这种畸形的方式,既能让他快速“征服”大量年轻漂亮的女性,让他的男性魅力与自尊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从而还能弥补母亲对自己的控制,弥补年幼时母爱父爱的缺失。

但这一切,并不是他触犯法律的借口。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家庭和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如此,就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外因。

虽然我们一开始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设定,但在长大后我们都拥有重新改写它的权力。

作为成年人,要有自我改变的觉醒。最起码,能够从过去家庭环境的影响中解脱出来,并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要轻易给别人带来伤害。

如何重建你的幸福人生剧本?一切问题的解决答案,其实都在我们自己身上。

标签: 犯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