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ar
导读:乐观的人儿更长寿——我们都是想吃蟠桃的猴子本期《心理学简报》将继续连载Bear的原创心理学哲理小说《猴子心理学: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还记得《猴子心理学: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美猴王那篇文章吗?里面的主角孙悟空为了实现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偷吃蟠桃,还把太上老君的仙丹吃了,被老君放在炼丹炉里烤着,烤成了火眼金睛金刚不坏之身的孙悟空。所以可见复原力的可怕效力。话说回来,为什么孙悟空会做这么多冒险的事情呢?因为孙悟空想永远地活着。其实人类在历史长河之中也做出了很多为了长生不老的荒诞事,也就是说其实大家都很想活得更久。人类的寿命极限依旧未知,猴子妈妈的我也只能从心理学或者相关学科方面给一点长寿的建议。那这个法宝或者仙丹是什么呢?就是乐观,或者说积极向上。
本期,《猴子心理学: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原创作者Bear将从心理学角度为读者们介绍乐观可以延长生命减少疾病,并通过对比现代积极心理学之父和消极心理学之父两人的生平来从现实意义上给出乐观比悲观更适应生存的结论并给出乐观的核心在于相信美好而不是逃避苦难。
孙悟空应该是个乐天派,否则可能坚持不到最后一只没爸没妈还一天到晚带着头箍的猴子,不是被五指山压,就是被炼丹炉烧,要么就是被发任务带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和一群前怕狼后怕虎的猪队友们西天取经。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着比孙同学更惨的猴子了。当然,也找不到比孙大圣更神奇的猴子。猴子妈妈的我特别喜欢孙悟空,原因在于孙悟空在故事中的形象是一个勇敢坚强,并且一生都在寻找真善美,抵抗假丑恶的这么一个形象,所谓火眼金睛,说的是发现妖怪,实际上是寻求真正美好而东西,所谓七十二变,说的是武功高强,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能力的不断突破和对社会的不断适应。
看似不羁而且有点那么不着调的孙悟空在大事面前永远都是有主意,在危难到来之际永远不慌不忙想办法,就算一路取经多艰险,依旧嘴皮子利索和队友闹来闹去一路开开心心地西行,最后守护了正义,获得了圆满。这其实就是乐观主义下的一个相信终究成就美好的过程。
乐观主义或积极心理让人更长寿乐观主义或者积极心理究竟对我们人类有多大的好处?让我们先从延年益寿说起。
乐观主义更长寿
研究证实:乐观主义的寿命更易超过85岁。
这项研究的受试者分别来自一个女性健康研究和一个男性健康研究,共69,744名女性和1,429名男性。两组受试者都完成了调查问卷包括共涉及263个正确或错误的、人生经历和态度愿望相关的选项表述,以对他们的乐观进行估值。女性跟踪10年,而男性则跟踪了30年。研究发现那些乐观评估值高的人,寿命更易超过85岁。
积极心理降低死亡率欧洲呼吸学会2020年国际大会上公布一项哈佛大学关于乐观有助于长寿的研究,该研究在八年中对7万名女性进行了调查,发现心态最好的女性的死于心脏病、卒中、癌症、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几率分别降低38%、39%、16%、52%、38%。
哈佛健康The power of positive psychology首页截图。
哈佛健康博客The power of positive psychology: finding happiness in a cold ocean swim《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在寒冷的海洋中寻找快乐》中,编辑卡希尔则结合自身在大西洋的游泳体验说明了乐观是一种持久的可以超越时间忘记疼痛的奇妙感受。而这种感受又称为心流(flow)。
因此也能说明乐观或者积极的心态可以让人忘记生理的疼痛,减缓疾病的恶化,起到延年益寿的好处。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当前新的发展分支,而积极心理学之父的经历也是幸福的真实反映。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1942-)。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1942-),这位当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其实也能证明积极心理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心理学从过去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病人或者缺陷的研究转化到健康个体的进步和对社会的帮助,提出科学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也是非常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而在疫情当前也有了更多的指导价值。
我们今天不去深入讨论积极心理学本身,我们就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生平和他的相反面消极心理学之父克尔凯郭尔来说明为什么积极更有利于健康长寿和社会生存,因为再没有比心理学家的人生更能说明心理学的指导作用了。之前我们在前面的章节提到了自证预言的作用,大家应该还记得。所以意识其实很大程度上也造就了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之父的人生经历先说一下积极心理学家的人生经历吧。马丁·塞利格曼 “积极心理学之父”,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APA)终身成就奖,是国际积极心理学会(IPPA)终身荣誉主席。1998年,塞利格曼成功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作为一个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一辈子都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特别痛苦或者为什么有些人会特别幸福。而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有一个很独特的观点,幸福不一定会带来成功,但是幸福的人都特别注重自己和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会帮助关心他人,而这种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会给幸福的人群有更持久的喜悦,而塞利格曼更加关注人的美德,智慧、节制、正义、人道、超越、勇气(有没有觉得这些词语很熟悉,没错,我们在伟人猴子那一节写过人的能量层级可以翻回去看一下正能量那一端的所有优良品质这里又一次出现了!!!)你的能量决定了你的成就,而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
“绝望”之父——消极心理学代表人物有了鲜花无数的积极心理学之父的对比,那位研究绝望的哲学家人生就更绝望了。
那么在积极的背面,我们的消极心理学代表人物,人为什么会绝望的主题研究者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和积极心理学之父的人生迥然不同,而且这位两人的思考角度完全不一样。同样是哲学家,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履历造成了克尔凯郭尔和塞利格曼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呢。我们仔细来看一下,因为很多人对他不了解,我就多说一点吧。
“绝望”之父的人生经历
克尔凯郭尔。
1813年,克尔凯郭尔出生在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暴发户的羊毛商人家庭。由于担心上帝的惩罚,一家人笼罩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也造就了克尔凯郭尔忧郁的性格。他在哥本哈根大学学神学和哲学,立志成为神学家。但他从小身体不太好,性格孤僻。第一份工作是神父,在得到遗产之后,觉得还是要寻找自我,于是开始研究哲学。27岁他完成学位考试、同年和别人订婚,第二年完成哲学硕士学位;同年解除婚约,原因是他觉得他的孤独与抑郁不应该结婚。后来专注于消极心理的研究等。业余活动就是步行几条街和陌生人说话或者去乡下看一看。他在42岁在哥本哈根一家医院病逝。也就是说,他抑郁,他孤独,所以一生都在感受抑郁和孤独,并且把绝望一词分析得淋漓尽致。
他的一生塞利格曼刚好相反,尽管他孤独,但他的代表思想确实主张现代性的主要运动是向群体社会漂移,因为受神学的影响,他否定了个人主义,因而被人诟病,不受世人接受。他提出的绝望理论以矛盾的角度承认了绝望其实是放大的希望。核心思想就是绝望并非生理缺陷环境使然,而是我自己就是不喜欢我自己,无论我是否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还是保留原来的自己,我都感到绝望。所以,克尔凯郭尔其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哲学家,尽管自己的角度确实非常与众不同,但他最后的人生感悟是人应该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的本性和生存的价值,这也就是存在主义的开端。
为什么会感到绝望?很多人只是知道绝望,但却只是单纯的绝望,或者说陷入绝望的沼泽,也就造成了当今社会的“内卷化”或者是其他困境。因为无论是什么选择,结果都是不开心。而不开心的根源,跟金钱跟其他物质没有关系,本质在于都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并没有弄清楚怎么活,所以才绝望。这也从另外一面证明了自己想要活明白。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成为美猴王,你就要接受五指山或者炼丹炉,或者猪队友或者一路上妖魔鬼怪还有时不时的紧箍咒的折磨并自己找乐子争取活到最后(悲观确实容易短命,所以你想实现崇高的目标必须乐观)。当然你自己觉得美猴王责任太大,你只想成为一个在花果山跟着起哄每天啃啃香蕉的群众猴子,那也就没必要那么辛苦地活着,甚至羡慕美猴王,因为就算给你走美猴王的路,即便成功了,你也不会快乐。
写在最后:不是非得成为某类人,而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我们不是鼓励大家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只是说如果你想受欢迎,请乐观;如果你想长寿,请乐观。其实存在主义说的就是你自己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而活着,快乐甚至高级的、长久的快乐幸福来自于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总和。乐观的人更能够满足社会价值,因为乐观的人和社会中的其他人会有良好的互动,所以容易实现价值。
积极面对人生,学会认真和宽恕文章的最后,我还是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做建议,主要是从学习这个角度,也就是说无论你之前的性情或是习惯如何,你还是可以让自己变得更积极一些。塞利格曼认为幸福由情绪、投入、关系、意义和成就5个成分组成,结合当下大环境,我就重点说两项建议:认真和宽恕。
认真也就是投入,你有没有沉浸式地去享受你的工作和生活,之前的那个哈佛编辑游泳的例子也说明了沉浸的好处。而投入是指你会不会真正认真地去做一件事情,不管这件事是大是小。宽恕指的是你在疫情当前,剧烈的变革之下对疾病,对高科技能不能适应,接受,对周围人的思想价值观可不可以容忍,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也不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状况,这种为只会导致更多样性的发展,于是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带来不适应,甚至恐慌或者加剧矛盾,你可不可以接受这一切决定了你能不能适应这一切,并且不被影响活出你自己。
话说回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开心呢?既然乐观有那么多好处,而且也没有那么难实现,为什么试一下变得乐观一些呢?无论是想做一只伟大的猴子或者平凡的猴子,每天找找香蕉桃子之类的该多好。
《心理学简报》原创|禁止转载
文章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审稿|心上田 (《心理学简报》审稿人)
获取更多专业的心理学科普知识,欢迎关注@心理学简报
标签: 积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