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心理学与生活》,态度、态度改变与行动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76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沟通中,我们的态度很重要,所谓态度便是对人、客体或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解释社会现实的方式。

读后感:《心理学与生活》,态度、态度改变与行动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态度,态度改变与行动。研究表明,当态度是基于直接经验的时候,他们就比较容易获得。当态度比较经常地反复听到,那么态度也会比较容易获得。正如所期望的,我们越是经常地形成对某种事物地态度,就越容易获得这种态度。当态度和行为地测量处于同样的特异性水平时,态度就是行为的良好预测指标。当我们的态度是基于若干不同类型的信息时,我们的态度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急剧变化。只有当表明我们态度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不变的时候,我们才能指望在评价思想和我们的举止行动之间找到密切的关联性。

我们很多人都偏爱说服,刻意努力来改变我们的态度。研究结果指出,当广告商将基于认知的论据与基于认知的态度匹配,基于情感的论据与基于情感的态度匹配,那么态度改变的可能性比较高。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只有当人们具有独立的自我概念时,他们才会体验到认知失调,人们只是在他们的自我概念中维持一致性。根据自我知觉理论,要推测我们内在的状态如何或者应该如何,要感知现在正在怎么做,要回忆过去在既定情境中是如何做的。利用那些自我知识反过来推测行为最可能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自我知觉理论缺乏失调理论所具有的动机成分,因为自我知觉取代了缺失的态度,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自我知觉过程主要出现在模糊的情境中,在处理着不熟悉的事情的时候。人们对于自己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情境力量的影响是不那么敏感的。人们讨厌他们得不到某种东西的感觉。

按照精细可能性模型,说服性讯息的效果取决于人们是采取中心说服路径还是外周说服路径。当人们受到诸如个人关联性这类因素的激发,对论据的合理性仔细加以考虑的时候,中心路径更容易出现。态度的基础与论据类型是否匹配,也会影响论据的效果。失调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因为他们自身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互惠、承诺、稀缺、示范,都是让人依照请求行事的心理力量。

在沟通中,拥有一个好的态度是建立良好沟通环境的基础,很多时候,沟通的态度比沟通的内容来的更加重要,保持良好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保持自身平和情绪的时候,带着尊重的表现,向对方做出合理的表达。如果一个人在沟通的时候,克制不住不良的情绪,那么不管谈话内容是什么,对方接受到的讯息便是不尊重、不友好,那么有很大的可能此次沟通会不欢而散。态度是我们思维意识的结果,你拥有积极正向的思维,那么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平和的,善意的,对方感觉到的也是友好。如果你带着消极负面的思维,那么你的情绪和你的态度也会随之改变,对方感觉到的很有可能是不尊重他,感受到的是一些负面能量。无论何时,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往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向去考虑问题,方法总比困难多,遇事先使自己冷静下来,寻找解决方法,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度过难关,那么情绪也就不会再变得那么烦躁,事情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标签: 心理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