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发来几张孩子画画的图片,一边感叹别人家的孩子画得像模像样,自己家的孩子只会乱涂乱画。
正好最近在读《儿童恐惧心理学》,这本书正好讲的是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一听说孩子的画,我立马来了兴趣,按图索骥起来。
我看这张画,占满了整张纸,线条有力,说明孩子画的时候目标明确,很自信。线条多是圆形,圆润的弧形,没有明确的棱角,这说明孩子和周围的人相处很融洽,没有紧张和不适感。人和人挨在一起,很和谐,说明他没有分离焦虑。
我说根据书上所说,你的孩子乐观又自信,非常棒呀。
我又问朋友,孩子是不是容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急着把事情尽快做完,所以有时会虎头蛇尾?朋友大吃一惊,问我怎么会知道。我说画面上的人物都很高、很瘦,没有脖子,挂着大大的笑脸。这正是书上说的情绪化的类型。
接着,朋友又发来几张随意的涂鸦,更加贴合了书中的描述,“画面毫无规律地占满整张纸,高瘦的图形,不是孩子解释的话,完全看不懂画的是什么。”
这本书真是太神奇了!
这本书这么神奇,大概是因为它是由一名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合著的吧。作者埃维·克罗蒂是一名意大利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在米兰开办了一家笔迹学校,经常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和笔迹与心理学关系的文章。而另一名作者阿尔贝托·马格尼则是一名外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
原来字如其人真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在书中,作者说,“语言并不是一种全面的交流工具,因为它经常由于教育和情感因素而失真。”深以为然。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常常我们会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鼓励男孩子要勇敢,仿佛害怕、恐惧就是胆小的行为,因此,孩子也常常羞于表达自己的恐惧情绪。
而恐惧情绪与生俱来,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没有学会和恐惧和谐共处,那么这种情绪会伴随一生。
在绘画中,孩子没有经过任何观念和规则的束缚,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绪和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说,“涂鸦和绘画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游戏。”
那么作为家长,在孩子绘画时该如何观察呢?书中给出了一些建议:
不仅是涂鸦和绘画内容本身,还有孩子的操作方式。比如,孩子如何握笔(紧张的还是松弛的)、从哪里开始画、在纸上留下什么样的线条和用多大的力度、画面在纸张上所占的空间大小、涂鸦和绘画的形状、角度等等。
从这些细枝末节之中,我们可以探寻孩子的内心世界。
如作者所言,绘画总是映射出作画者的经历,但作画者在特定瞬间的绘画是基于过去和现在的结合,所以作为家长,解读时需要基于制定的解读规则,也要基于经验。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每一种类型孩子的作画特征,以及他们的恐惧情绪来源。了解了恐惧情绪的来源,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处理恐惧情绪。
在书本的最后,作者建议家长倾听孩子的恐惧,不要否定他。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爱、被需要,不要恐吓孩子。让孩子在健康、温暖的环境中成长。
对于想要从更深处了解孩子的家长们,可以一起来读一读这本神奇的《儿童恐惧心理学》哦。
标签: 儿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