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那个辍学、戒不掉网瘾的自己和解,“网瘾少年”的孤单心事你了解吗?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38

现代快报讯“为什么会迷上网络?”

“太无聊了,网上能建好看的房子,买好看的衣服、首饰,还能交男朋友……”

“爸爸妈妈平时对你怎么样?”

“他们没空陪我,就知道让我学习。”

近几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读博士蓝心都能碰到不少这样的“网瘾少年”,而几乎每次,她都能从和少年的对话中提取到类似的关键词——无聊的生活、孤独的内心以及父母的高期待。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9.89亿,其中学生占比最多,达21%。在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资讯、学习知识、互动交往重要平台的同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也有所增长。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该如何让青少年远离网瘾?近日,江苏省公安厅聚焦这个问题,开展了预防青少年网瘾专题网络访谈,倾听网瘾少年们的孤单心事,也为网瘾少年的家庭支招。

和那个辍学、戒不掉网瘾的自己和解,“网瘾少年”的孤单心事你了解吗?

△访谈现场

简单粗暴的沟通

若是你家孩子是个“网瘾少年”,你会怎么办?会不会也是严厉呵斥、大发雷霆?

1年多前,蓝心接触了这样一个“网瘾少年”的家庭。当时,少年高高已经半年没有去学校上课了,谈到自家孩子,高高的父母很是头疼。“每天在家玩游戏能玩10个小时,黑白颠倒,我们家为了这个没少吵架。”每次一吵架,父母的声嘶力竭,会让高高变得更加沉默。

询问和交谈,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孩子,你为什么不喜欢去学校?”面对蓝心的提问,高高拒绝给出回应,微微低着头。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耐心沟通,蓝心终于打开高高的心结,原来他遭受过校园霸凌,而本该是孩子坚强后盾的父母,却没有在这关键的时候支持孩子。周而复始的粗暴沟通,更是寒了高高的心。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因素非常复杂,从实践中来看,至少有三方面因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网络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我个人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因素。”蓝心告诉记者,很多家长说起孩子的情况,只认为他们是爱玩手机、不想上学,但家长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我见过很多孩子,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比较严厉,要求高、控制多,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敢向父母求助。”但他们内心的挫败感无法自我消化,只能通过玩游戏让自己开心一点。

没有想到是自己的“粗暴”害了孩子,高高的父母愧疚极了。在接下来1年的时间里,父母学会了稳定情绪,和高高进行有效沟通。一次16公里的徒步,也成了高高人生的“转折点”。蓝心称,高高经历过校园霸凌,所以害怕与人接触,在这次课程中,高高却必须学会和大家在一起,完成一系列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一点点建立自信,对于人际交往也变得更有自信。”

让大家欣慰的是,高高已经回到学校学习,还为自己制定了学习成长计划和手机管理表。

聪明的“坏小孩”

家里有个聪明的孩子,但这份聪明没用在学习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大宝的爸爸汪先生最有发言权。在大宝的整个少年时期,没少和汪先生“斗智斗勇”。

记得那是大宝小学时,为了考验大宝,汪先生就把手机没收,放在一个不上锁的抽屉里。“我还时不时去看看,手机没被动过。我当时还沾沾自喜,手机就原封不动放在抽屉里,儿子看都没看。”结果过了大半年,大宝又被汪先生逮到在偷玩手机。

“我就纳闷了,手机不是在抽屉里吗?”汪先生赶紧打开抽屉一看,才发现是自己“太傻太天真了”,抽屉里的手机早已被儿子调包,现在只是一个手机模型!

就这样过了好几年,打也好骂也罢,汪先生什么招都用过了,可大宝压根学不进去,到了高中直接休学。大宝觉得,“在游戏里打赢的感觉特过瘾,有一种成就感。比起无聊的学生生活,有意思多了。”

“有一次,我在街上转,看到一个网吧,我就走进去。”汪先生想看看,现在的小孩都在打什么游戏,有什么好玩的?突然一道灵光闪过,汪先生找来几名“游戏大神”。“我拜托他们在游戏里,加我儿子好友,只要我儿子上线,就和他去PK。结果,这个臭小子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就这样打了十来天,大宝自己受不了了,主动找到汪先生,“游戏没意思,老是被打败,我要回去上学。”

在大宝自己的努力下,他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20多分,顺利考上了南京中医药大学。

蓝心分析,很多父母不会鼓励、夸奖孩子,孩子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导致孩子陷入自我否定中。而在游戏中都有登录奖励,通关也有小奖励,这些设置很容易让人有即刻得到的价值感。因此,当孩子上网成瘾时,家长要暂时放下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执念,通过有效方法化解孩子的心理疙瘩,转移孩子对网瘾的关注。像汪先生这样的“剑走偏锋”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特殊的尝试。

高质量陪伴,你能做到吗?

现在,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的心理,就像是豆腐掉进了灰堆里——吹不得打不得。既不可能把孩子和信息社会分隔开,禁止使用网络,又担心过分沉迷网络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如何处理好这里面的关系,在预防青少年网瘾专题网络访谈上,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全省青少年德育专家张恒柱也给出了建议,他认为高质量陪伴才是“王道”。

“孩子将视线迁移到手机上,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情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因此增加高质量陪伴或许能缓解孩子的手机成瘾。”张恒柱认为,家长要做好示范,自己一回家就抱着手机不离手,却让孩子远离手机,这是“只许自己放火,不准孩子点灯”的行为。

蓝心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当前孩子的学业压力很重,每天生活的90%都围绕学习,面对无数的考试,做不完的习题,孩子内心压力得不到纾解。“孩子在上学的年龄,父母需要在这个阶段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在内心形成自我认可。”同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给孩子支持和帮助,少一些批评指责和说教。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逃避到网络虚拟世界的情况发生。(文中网瘾少年及家长为化名)(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季雨)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标签: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