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前段时间热搜一个话题“抑郁症成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持续了很长时间。一时间,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抑郁症患者,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
据估计,截至2019年,中国泛抑郁人数超过9500万人。
一时间“西方的月亮更圆”的说法越来越多,但是在美国,每年接受治疗的精神忧郁症病人的人数超过200万人,是中国的近10倍。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称,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有17%的高中生认真考虑自杀。
美国药物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对2008年至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梳理,发现8.4%的全日制大学生(年龄18-22岁之间),8.2%的其他年轻人或者根本没有上过大学的同年龄段人在过去一年经历抑郁症。
作为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居然是世界上抑郁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发病率高达16.1%。也就是差不多每6个美国人里,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
最近几个月我接了一个从小在美国成长的华人抑郁案例,我们进行了大概十次咨询。其实我做心理咨询工作目前已经五年,在这五年当中,由于网络的发达,我接触到很多美国成长的华人。
很好奇的是美国人在做心理治疗过程中特别害怕对关系上瘾,尤其是害怕自己依赖他人。
而中国人在做心理治疗过程中特别害怕对药物成瘾,尤其在痛苦时期特别担心自己只能通过药物来对抗情绪问题。
就好像在美国这边“是关系都有三分毒”;而中国那边则是“是药三分毒”。
中国人的抑郁
根据我这么久的观察来看,我认为大部分中国来访者的抑郁状态,有很明显的关系属性——似乎大都是来自于愤怒、委屈等情绪的累积和内转。
我们的文化教导我们“坚强和隐忍”是一种好的品质,我们总是对隐忍的感情情有独钟,故事也罢,电影也罢,主人公的心结,要一直憋着,憋到最后一刻,释放,而我们,也会如期地,潸然泪下。
小时候,哭的时候,父母不让哭,慢慢地学会,把委屈,把怯懦,深深地藏在心里;长大后,谈情说爱的时候,也很难尽情表达爱意,遮遮掩掩的,充其量,用实际行动来代替那三个字:我爱你。
从小的这种特点让我们长大之后也越来越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得前段时间“大连研究生自杀遗书”事情在网上被讨论的沸沸扬扬。
遗书最后,他说:“谢谢你看到这里,这是我第一次跟人倾吐这么多”。
他的倾诉之难,不仅难在自己太过“独立”,不愿麻烦别人,也难在他是个男孩。
温柔内敛,感触纤细,这样的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得不到多少倾吐机会的。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评价标准极其单一,四个字:成王败寇。
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
龙是什么?怪兽。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东西。
就是要成怪兽,要成木头,要成东西,就是不要成人。
我们换句话来说,就像这个世界有太多人要求我们要坚强,却唯独没人教会我们表达情绪的重要。
一个习惯性压抑自己感受和情绪的人,要踏出主动表达的一步,极其艰难,因为Ta内心有着牢固的核心信念:表达负面情绪=破坏关系连接。
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离不开情绪的沟通,这其中包括了快乐、满足等正面情绪,也包括了悲伤、愤怒、嫉妒等负面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维持关系的和睦会选择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只表露正面情绪。却不知道,这反而会破坏彼此的连接。因为当我们在否定自己情绪的时候,其实也是在隔绝自己的内在感受。
以愤怒为代表的情绪,长期无法对外表达,最终这种情绪就会开始转向自己——难怪早期精神分析把抑郁症(当时叫忧郁症),称为“对自己的愤怒”。
一个人如果连痛苦时都不能发表真实的感受,还需要维持“老好人的形象”,这个人必然会出现攻击向内,这也就是最初弗洛伊德发现抑郁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相反中国人希望找到一个人可以拯救自己,我在咨询中会发现很多来访者初期特别依赖我,他们害怕对药物,宁愿自己特别痛苦也不愿意吃药,但他们不害怕对我产生依赖,对心理治疗产生依赖。
美国人的抑郁
根据我和很多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咨询过程中,一旦我们的关系进展很顺利,他们很容易出现特别怪异的“自卑”。
后来我们继续讨论后,这些人无疑指向一种“对自己肤色的自卑”。在美国种族歧视问题是导致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遭受对亚裔,对华人的一些隐性的,抑或显性(在加州较少)的种族歧视以后——产生的羞耻、无力、愤怒感——积累一段时间后,内转为抑郁。
这些华人和我说,很多亚裔和非裔的美国人虽然坚定的反对种族主义,可是内心还是担心自己在遇到利益问题时不占优势而畏畏缩缩,总有一种“在别人地盘上不要惹事”的心态。
所以他们也是压抑了自己很多感受,最后攻击性转向内部形成抑郁。
在美国另一种抑郁也很普遍,就是“内源性抑郁”。
内源性抑郁(endogenousdepression)一般指在体质基础上产生的抑郁状态,不能证实与器质性病因或与心理应激的因果联系。
所以很多美国人你问他也没有经历什么特殊经历,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就抑郁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美国人的产后抑郁特别多,大概原因也和文化有关。美国产妇在生完孩子后得到的关注与照顾远比中国产妇少很多。
美国人在抑郁的治疗过程中特别害怕对咨询师依赖,这个可能也和他们的文化有很大关系,因为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依赖一个人是极其羞耻的事情。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但他们不害怕吃药,之前我在学习中,老师经常说美国的来访者是带药咨询的。
最后我想说,上述观察是我大部分的经验,并不一定代表大数据,大家仅供参考。
⭐️更多心理疗愈文,可以参考我的学习经验:
标签: 忧郁症和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