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狂躁与抑郁之间,金晓宇走出一条不可复制的译者之路

心理健康 抑郁症 158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大家好,我是吃饱就犯困的小鹏。

幼年伤残 生活坎坷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浙江的金晓宇,金晓宇生于1972年,六岁以前他也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过着开朗快乐的童年。直到6岁那年他被玩具枪射出的针伤及左眼,自此他和父母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徘徊于狂躁与抑郁之间,金晓宇走出一条不可复制的译者之路

金晓宇受采访照片

接受采访时金晓宇谈到:小时候不懂事,到北京治病还很开心的。可是治病也没能救回他的左眼,晶体被摘除,从此他只能用右眼看世界。

起初金晓宇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照旧读书上学。但随着异样的眼光越来越多地聚集在自己身上,原本开朗的金晓宇开始逐渐封闭自我,笑容越来越少,话语也越来越少。高三的某一天更是告诉父母自己不想上学了,请求父母帮他找个工作。

父母也理解晓宇的苦,小心翼翼地帮金晓宇找了几份工作,但多数因为晓宇和其他人起冲突而被辞退。

徘徊于狂躁与抑郁之间,金晓宇走出一条不可复制的译者之路

金晓宇一家

后来金晓宇重新回到大学,但因为和同学打架被送进医院,检查出双向人格障碍,也就是常说的躁郁症,患者的精神状态会游走于暴躁和抑郁两个极端。

正因如此,金晓宇还曾前往精神病院治疗,金晓宇的父亲金性勇表示:那个时候还是电疗,电刺激,我在旁边看,很伤心,哇哇叫。

不忍看儿子受苦的晓宇父母把他接回家中,自那之后,家里的锅碗瓢盆都被金晓宇砸过,甚至还曾用父亲的皮带上吊。自那之后,晓宇父亲便退休在家照顾金晓宇,这一养就是二十多年。好在父母虽然绝望、崩溃,却依然陪在金晓宇身边,一次次安抚他。

否极泰来 “天才”译者徘徊于狂躁与抑郁之间,金晓宇走出一条不可复制的译者之路

金晓宇安静的时候会把大多数精力放在读书上,金晓宇曾和父亲说道:浙江图书馆每一本英文原版书我都看过,爸爸你不信可以去查,每一本书的卡片上都有我金晓宇的名字。父亲没想到外语成了晓宇的精神支柱,也没想到晓宇自学考取了浙江大学英语专业的函授文凭。

后来父母用本就不多的退休金给金晓宇买了一台电脑,这是金晓宇看到外界的窗户,金晓宇通过电脑自学了英语、德语、日语等语言。金晓宇发病时几乎摔过家里所有的东西,但这台电脑他从未动过。

徘徊于狂躁与抑郁之间,金晓宇走出一条不可复制的译者之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晓宇母亲给晓宇带来了几篇文章的翻译,本来只是想让晓宇试一试,谁知出版社看后非常满意。自此,金晓宇正式踏上了他的译者之路。

十多年来,金晓宇共翻译了十七本外文书籍,包含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共计六百多万字。

21年10月份,金晓宇因母亲离世再受打击,他的父亲联系到当地报社,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的天才儿子》的文章,这之后,金晓宇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徘徊于狂躁与抑郁之间,金晓宇走出一条不可复制的译者之路

网友评论

金晓宇的故事传开后,晓宇家庭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接受了一些帮助,但也婉拒了更多援手。网上有不少人赞扬金晓宇的精神、赞扬晓宇父母的陪伴也送来了祝福。不少报道也冠以金晓宇“天才译者”之名。金晓宇的家庭也能平稳下来了。

放眼看生活其实,大家看到的金晓宇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因为身体缺陷而受到异样眼光,因而精神脆弱的群体。生活中还有多少个金晓宇在我们身边,他们可能只是没有一个契机,没能被我们看到。他们可能没想过冠以“天才”之名,他们想要的,也许不过是安稳的生活、平等的对待。祝福金晓宇的同时,希望更多的人也能关注到身边的金晓宇。

小鹏眯眼看生活,喜欢请关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徘徊于狂躁与抑郁之间,金晓宇走出一条不可复制的译者之路

标签: 抑郁狂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