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父亲,用真切的口述,让金晓宇被更多人看见。随后《“天才儿子”金晓宇,被看见之后》一文推出,文中金晓宇自述了自己的生活与从事翻译的经过。父与子不同角度的讲述,让我想走进一个躁狂抑郁者的内心,我翻看父亲金性勇提到的那本《躁狂抑郁多才俊》——一本深入探讨躁狂抑郁与创造力二者之间关系的著作。
照片里的金晓宇,有书生气,一脸平静。在他的自述中,也能感受到他的冷静与清醒。他总会考虑到家人的感受,选择妈妈建议的英语系、尝试让自己开朗一些、去书店里上班等等。其实,躁狂抑郁者的性格和个性通常处在公认的正常范围之内,或者,最坏的情况下,其行为不过是有些古怪而已。大多数躁狂抑郁者都拥有正常时期,而在正常时期以外,他们中的有些人会约束自己,以便尽可能少地与他人接触。大多数的躁狂抑郁者都没有表现得特别古怪,而他们所遭受的痛苦,以及他们带给周围人的麻烦,都尚不至于达到需要住院治疗的地步。《躁狂抑郁多才俊》中讲到:“对一个躁狂抑郁者来说,不足为奇的是,如果他听说自己被诊断为患有躁狂抑郁症,他也许会感到震惊不已,而当他听说要用锂剂疗法时,他也许会感到忿忿不平。”顿时,我理解了金晓宇描述的“医院很可怕”这件事。
《躁狂抑郁多才俊》列举了牛顿、贝多芬、狄更斯、梵高的躁狂抑郁史。其中,牛顿的某些经历让人有所启发。
少年时期的牛顿就有躁狂抑郁者的表现,暴怒、沉默,于是他将自己躁狂性的活力花在了建造各种小磨房、小马车、小机器以及小发明上。他把每一便士都用来买各种各样的工具,不上课的时候,他的房间里就会充满锯东西和敲敲打打的噪声。他的建造活动为他提供了开发巧手灵心、使用各种工具和将概念转化成实体的早期训练,而这些能力对于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来说,是最基本而又必不可少的能力。尽管他内心会感到困惑不安,他却无法停止做这些事情。在寄宿学校,他无歇无止的活动被引向了绘画,他在自己房间的墙壁上画鸟和其他动物,他还画各种植物,画人,画船只,涂画各种算式的片断。牛顿的父母并没有觉察到他的天赋,反而为牛顿制定了与其天赋格格不入的人生计划。母亲希望牛顿经营家族的农场,对于他读了太多的书感到非常生气。反而是牛顿的老师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坚持说服牛顿的母亲,要她同意牛顿师从自己,备考大学。
1665年1月,23岁的牛顿被剑桥大学授予了学士学位。由于黑死病那时正在伦敦传播,大学关闭了,牛顿就回到了家里。他在家里待了两年,直到那场瘟疫平息下来。其间,那个苹果掉了下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毫无疑问,那两年是他一生中最富创造力的时期。他构思了引力和光的基本理论,这样的贡献已足以使他成为爱因斯坦之前最伟大的科学天才了。在70岁的时候,牛顿回顾自己的一生说:“我的成就完全是在大疫横行的1665年和1666年取得的,那段时间是我创造力生命的精华所在,我那时对数学和哲学比在此后任何一段时期都更专注热心,创造力也更为勃发。”
物理是牛顿的一剂解药,相比而言,与亲人的互为支撑,更加具体、细微,让牛顿可从绝望中脱身,并完成自己的创造。金晓宇也一样,与翻译为伴,有可信赖的、有见识的母亲,有耐心容忍、温文尔雅的父亲,他才能长时间将全部精力用于艰苦的工作。
另外,阅读本书,对“天才”一词也有了新的认识。书中提到,天才不是一种属性,而是天才潜力拥有者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历史上许多人有非凡的才能而没有作出卓越的成就,也有一些人的成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才能、成就加上社会认可,才是称呼某人为天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希望所有的“天才”都能闪烁出自己的光芒。 (余 菡)
标签: 躁狂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