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排位赛#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青云计划#
名医简介:刘惠民,原名成恩、德惠。著名中医。沂水县黄山铺乡胡家庄人。自幼酷爱医学。1916年,拜本村中医李步鳌为师,听讲、辨药、随诊等,深得其传。几年后,边行医边刻苦深研中医医学。20年代赴奉天(今沈阳市),在名医张锡纯创办的“奉天立达中医院”学习和工作,两年后,考入“上海中西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回故里继续行医,医术日精。新中国成立后,他竭力为发展祖国的中医事业奔波,经他倡导、筹备,先后建立了济南中医诊疗所(后改为济南市中医院)和山东省中医医院。历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兼山东省中医医院院长、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擅长诊治神经衰弱、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不孕症等内科、妇科疾病。1956年,毛主席在青岛视察期间患重感冒,多次治疗不愈,经他诊治后很快痊愈。毛主席称赞说:“近30年没吃中药了,这药很好。”1957年,随同毛主席去苏联,负责保健工作。后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及其他中央和省市领导同志治病。晚年患病,在家休息和治疗期间,登门求诊的病人仍络绎不绝,他不分尊卑贵贱,坚持接待一一予以认真诊治。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伤科学读本》《中西混合解剖生理学概要》《中西药物学概要》《中西诊断学概要》《战地临时医院组织概要》《麻疹和肺炎的防治》及《刘惠民医案》等。
【案例】清肝泻火,涤痰开窍法治躁狂抑郁型精神病
杨某,男,61岁。
1955年12月19日初诊。
病史:自幼性格刚强,早年用脑过度,生活不规律,精神过度紧张,多年来即患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时有焦虑多疑,有时精神错乱,不识亲疏,语无伦次。1955年2月始,严重失眠,有时彻夜不眠,烦躁易怒、敏感多疑等症明显加剧,有时出现幻听,意识不清,饮食减少,大便秘结,否认有病,不肯就医服药,医院确诊为躁狂抑郁型精神病(抑郁期)。
检查:表情呆滞,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滑。
辨证:痰火郁结,阻闭清窍。
治法:清肝泻火,涤痰开窍。
处方:大黄,枳实,橘红,胆南星,代赭石,当归,芦荟,淡豆豉,栀子,山药,清半夏,白龙齿,炒酸枣仁,钩藤,灯心草。水煎两遍,分早晚两次温服。沉香,琥珀,共研细粉,分两次冲服。
12月21日二诊:服药1剂,腹泻四五次,睡眠较前安静,说话较清楚。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滑。痰火渐清,宜加养心重镇安神药,继服。
处方:石斛,淡豆豉,栀子,香附,神曲,橘红,天麻,胆南星,白龙齿,菟丝子,石菖蒲,炒酸枣仁,钩藤,清半夏。水煎。煎服法同前。沉香,羚羊角,牛黄,琥珀,共研细粉,分两次冲服。
12月22日三诊:服药后大便4次,为黏液状便,睡眠酣熟,能睡5小时,神志已清晰,表情仍较呆板,思维较迟钝。
处方:石斛,淡豆豉,栀子,香附,神曲,橘红,清半夏,胆南星,白龙齿,天麻,菟丝子,石菖蒲,炒酸枣仁,钩藤,水煎服。煎服法同前。沉香,羚羊角,牛黄,琥珀,共研细粉,分两次冲服。
1956年1月6日四诊:症状继绥好转,每天可睡五六小时,梦仍较多,偶有烦躁,短时即消失,表情神志已近正常,食欲好,大便每日1次,吐痰甚多。舌苔薄白,脉象弦。痰火近清,继服汤药巩固。另以补肾养心、化痰药配膏剂常服。
处方:石斛,淡豆豉,栀子,香附,神曲,橘红,清半夏,胆南星,白龙齿,菟丝子,海藻,石菖蒲,天麻,珍珠母,炒酸枣仁,钩藤,槐实,水煎服。煎服法同前。沉香,羚羊角,琥珀,朱砂,共为细粉,分两次冲服。服药6剂后,改用药膏常服。
药膏方:枸杞子,酸枣仁(生炒各半),覆盆子,菟丝子,生地,千年健,巴戟天,山药,炒槐实,海藻,陈皮,清半夏,淡豆豉,栀子,橘络,石菖蒲,远志,天麻,杜仲,何首乌,天门冬,泽泻,桂圆肉,当归,共捣为粗末,净水漫泡1天,用文火熬成浓汁,过滤去渣,再加蜂蜜冰糖,阿胶溶化,以文火徐徐熬成流膏,装瓶。毎次服1茶匙,每日服3次。
1950年5月21日五诊:已服药膏半料多,睡眠每天6小时。精神较好,头脑清晰,唯记忆力仍较差,食欲、二便如常,体重较好,体重增加十多斤,舌苔薄白,脉弦细。嘱药膏继服,并间断服用汤药。
处方:炒酸枣仁,炒槐实,菟丝子,淡豆豉,枸杞子,橘络,灯心草,钩藤,水煎服。
1958年7月21日随访:一直服用药膏,并间断服汤药24剂,精神好,记忆力也恢复,睡眠好,每天可睡7小时左右,已恢复工作两年多,能坚持8小时工作,有时工作较紧张,但未发病。
本案引自(《刘惠民医案》)
【评析】本案患者自幼性格刚强,用脑过度,思虑伤脾,导致津液凝滞,生痰化火,蒙闭心窍,神明失守,故语言颠倒,昏昏蒙蒙,躁扰不宁,妄见、妄闻。治疗初以清泻肝火涤痰开窍之法泻之,待痰火渐清,复配以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之法,寓补于泻,补泻兼施易收满意效果。临床诊治,重在辨证论治,贵在攻补得当。
躁狂抑郁症简介:系情感性精神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病之一。躁狂和抑郁恰好是相反的两组不同的情感障碍。临床主要特征是情感的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不导致人格缺损。在两次发作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此时的精神状态可完全正常。本病具有反复发作、自行缓解、无残留症状的特点,少数病人可迁延不愈,成为慢性过程。我国躁郁症的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为低,此种差异可能与民族特征、社会文化背景及诊断标准不同有关。其治疗可以选择单用或合用以下项目:①药物治疗(即情感稳定抗痉剂如锂盘、丙成酸、卡马西平或抗抑郁剂如百优解或赛乐特等;②心理治疗;③电休克治疗(ECT);④中医中药辨证治疗等。躁郁症在传统医学中属于不同的病证。躁狂型相当于中医学的“狂证”,抑郁型则属于“郁证”、“癫证”范畴。
【作者寄语】如仍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古今医案研读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如需问诊,可点击主页快问中医。
标签: 躁狂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