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需要多少勇气,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39

「无助」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官方释义是“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界的援助。”,它充满着消极、低落、绝望的气息,没有人想拥有这种情绪。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叫做「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如果一个人将各种失败归因于自身原因而忽视了外界因素时,无助的低落情绪会充斥他的内心,对自我会产生怀疑,也因此而生出强烈的无助感。

不再为之努力,也不再期待改变。

由「习得性无助」产生的绝望、消沉和抑郁情绪,也许会产生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王菲唱过的歌词中有这样一句:“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这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典型心理表现。

在生活中,总归会有大大小小的挫折。也许我们为了一件事努力了很久,但却发现始终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预期,于是不再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是值得的,渐渐屈服于所谓的“命运”,丧失了乐观和积极的勇气。

放弃尝试才是更大悲剧的开始。

根据研究表明,原生家庭的管教方式对「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与否有着重大影响,过度管教和溺爱的家庭会大大提高孩子习得性无助的概率青少年性心理障碍。

如果孩子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出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父母在孩子人生中长期扮演着过度干预的身份,孩子在脱离家庭环境步入校园和社会时,会更容易感到无助和孤独。

如果想要避免「习得性无助」带来的长期消极影响,我们需要对心理进行一些有效干预的策略。

例如,记录下别人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并放大这些评价对自己行为的激励作用,引导正确归因并寻找合理的方式锻炼内心,保持努力的延续并允许有差异的发展等。

不要轻易说不可能,多给自己一个重新尝试的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