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性观念为何急需引导
广西南宁一高校,数百名正在上课的学生亲眼目睹了3号楼六楼一间教室里,一对男女疑似在“偷欢”,时间持续近两节课时。整个过程被不少同学用手机拍摄图片,并上传至微博。不少微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转发了500余次。(4月20日广西新闻网)
谈到大学生恋爱,不免让人想到“性”这个话题。随着经济发展及文化全球化,不少国人总喜欢将中外性文化拿来比较,认为认为本国性文化与西方国家较之太过于保守。近年来“性开放”的声音越来越大,神州大地掀起了阵阵“性革命”,而大学生则成了首当其冲的“试金石”。
在2011年的一次性观念调查中,南京市87%的大学男生认为只要谈恋爱就可以成为性伴侣,我国大学生性观念日渐开放可见一斑。笔者认为,作为成年男女,大学生恋爱,有性关系不等于不纯洁,但性开放绝不等于性放荡。
含蓄矜持一度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今似乎已成了过往云烟。在大学校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栋宿舍楼下站了十几对情侣,他们接吻缠绵,似乎将公共场所当成了自己的隐私场所,完全不顾及路过的同学们的目光。爱情如胶似膝没有错,错的是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却失去了基本的羞耻之心。将过度亲昵的私人行为当成炫耀品展示众人的举止并不是开放,而是放荡,和“暴露狂”没什么区别。
诚然,男欢女爱人皆有之,大学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部分,大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日渐成熟期。据调查,23%的大学生在发生性行为时不懂得采取保护措施,甚至有三成大学生仍相信“人流可避孕”。因此从这些方面看来,大学生对于性的认识还是不够成熟。看不清性的本质,抱着好奇心及欲望去恋爱,一度追求性的解放,却不明白其中的意味,以致责任感缺失、性观念偏差也不足为奇。
由此说来,大学生性观念急需引导,而不是放任其“自由恋爱,自生自灭”。家庭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摇篮,从小让孩子树立良好的婚恋观是每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之地,亦是跨越在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一道坎,恋爱是大学的一堂必修课,学校除了传授一些学业知识外,应适当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社会则是低俗文化的净化器,净化程度与否,关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良好的社会风气能给大学生高雅、健康地恋爱提供良好的环境。只有多方努力,才能给大学生在认识性这条道路上保驾护航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