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大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在艾滋病预防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效,表现在以下方面:
(1)“健康教育处方”充分发挥了向大学生提供艾滋病预防宣教知识的积极作用。教育部早在1997年就将人学体检时向新生发放“预防AIDS健康教育处方”作为高校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坚持至今。分析表明,该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尽管“处方”只有一页纸,但阅读过“处方”的大学生在认识艾滋病及其传播途径、危害性等知识水平上显著高于未收到者。
(2)以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办公室颁布的8项知识要点为依据的评价结果表明,尽管该标准要求很高(回答正确者须超过8条中的6条),且允许大学生有第三种回答(“不知对或错”),全国平均合格率超过75%。受调查的28个省区市中,16个超过了国家预期目标;河南、上海大学生合格率超过90%,另有14个省市区达80%以上。
(3)尽管现代大学生们身处性观念愈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但在包括艾滋病预防等教育、引导和影响下,其性相关态度和行为整体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例如,通过问卷回答发现,大学生们对那些明确以婚姻为最终目标的“性关系”,多数持宽容、认可态度;分别有70.2%和64.4%的人认可“准备马上结婚者可发生性行为”和“大学生可发生婚前性行为”;67.5%对同龄人中的同居现象表示接受。但是,对那些“商业性性行为”、“为获得好处而发生性行为”、“寝室同居”等现象,大多数学生持强烈的反对、抵制态度。从艾滋病预防层面看,这些行为和行为倾向有积极意义。
主要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如下:
(1)“健康教育处方”未充分发挥作用。例如,调查结果表明,收到处方者中仅有57%认真阅读过内容;仅有1.9%的人将从中学到的知识向家人、朋友传播;不足5%的人做到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学习其他艾滋病相关知识。而且,收到者年级越高遗忘率越高。说明,一方面应继续坚持该简便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大学人学教育的起点。另一方面,负责发送该处方的校医院应采取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尤其在抗御艾滋病侵袭已成为全社会行动的今天,单靠“处方”的宣教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要。今后应采取措施切实加强高校艾滋病的教育力度,尤其应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抗击艾滋病的社会实践,发挥社会栋梁作用。
(2)部分地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达标率较低。例如,在西北、西南各省区,达标率分别仅为72.0%和77.8%;青海、新疆合格率分别仅为52.1%和68.3%。国家应尽快采取倾斜、扶植政策,帮助这些地区的高校提高艾滋病预防教育水平。
(3)大学生在艾滋病知识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例如,理工科和文科专业学生在一些和医学专业关联度高,难度相对大的知识点上,正确应答率较低。例如,“得性病者更易罹患艾滋病”知晓率仅45.3%;分别有21.6%和23.0%对“可通过打艾滋病疫苗来预防”(——其实目前还没有此类疫苗)持错误的“肯定”和“将信将疑”态度。反过来,和人们的预期相反,各医科大学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开展率反而相对最低。医科学生们尽管预防知识的达标率较高,但在一些正确态度持有率(尤其和“接触意愿”有关的态度)方面,普遍较其他专业(尤其文科专业)更差。今后高校开展艾滋病预防宣教应重点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提高教育实效性,加强参与力度、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应是重中之重。
(4)必须清醒看到,大学生对性行为的谨慎态度不等同于安全行为;也不能依据多数的行为表现而抹杀人群中的差异。今后既要通过支持和引导,使大学生们建立负责任的性观念,不因放任自流甚至放纵,导致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应加强针对大学生的科学性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安全性行为,使用那些方法(如安全套,避免多性伴)可预防意外妊娠和性传播性行为的发生。
本次全国性调研还发现,我国的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若不抓紧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将对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问题可集中归纳于以下四个方面:
(1)少数地区教育行政领导依然存在侥幸心理,对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投人力度不足,不真抓实干,甚至走过场。该问题在那些迄今仍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水平的地区尤其明显。宜采取开发领导、社会动员、行政通报等综合措施加以克服。各级政府既要不断增加资源投人,而且应采取倾斜政策,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扶植力度。更重要的,则是发挥各地的自身潜力。有些省份对本省艾滋病防治经费进行统一管理,明确规定每年应提取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学校艾滋病教育。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推广。
(2)切实解决学校艾滋病教育课程不落实问题。本调查发现,除教育部-儿基会项目点外,其他不少地区的教育时间得不到保障,课程断断续续,缺乏系统性。为此,根本改善措施是落实中央素质教育精神,保障每周0.5学时的健康教育课时。以此为基础,做好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教学的衔接、不同知识点的衔接;加强艾滋病预防教学和学校其他课程的整合,真正提高学校预防教育覆盖面。
(3)提高师资培训力度。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为促进我国的学校艾滋病教育多年的密切合作中,历来将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教育部体卫艺司创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TOT (Teacher to Teacher,即“教师逐级培训”)模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限于财力,培训重点只能放在省级和项目点,而省-地市-县区-学校的培训效果,呈逐层递减现象。许多基层学校的师资水平依然较低,成为提高我国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效果的瓶颈制约。问题突出表现于以下方面:①教学方式死板,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②系统知识水平低,尤其在医学相关知识方面。连诸如“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生活和一般接触传播”、“避免不安全注射或输血,预防艾滋病经血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外表上看不出来,但具有传染性”等一些最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乡村学校也明显低于城市,而非项目点地区显著低于项目点地区。③没有实现参与式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前者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后者则着重于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两者缺一,都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防治知识。④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的弱点。许多教师单纯满足于提高知识水平,对引导学生如何从掌握知识到态度/信念转变直至最后落实到行为的过程相对忽视。今后应充分发挥TOT模式成熟经验,将培训重点逐步向基层学校(尤其乡村学校)转移,同时扩大教师的培训覆盖面。
(4)更新、开发教材。尽管社会上五花八门的艾滋病预防“教材”、“读本”很多,但真正符合学校教育特点者很少。以往各级教育部门自编的教材,在新形势下已略显陈旧,亟待更新。如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出现,对反歧视、提供关爱的强调等,都应是补充、更新的重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统筹安排,建立规范的发送、配置系统,使开发出来的教材、读本、教师参考教程、参考资料等都得到充分运用。
上一篇披露现大学生贞操观淡薄化
下一篇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