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有规律的:揭开爱情的面纱(七)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12

    爱是有规律的:揭开爱情的面纱(七)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表面上看起来,符合她征婚要求的人应该不少。中国有13亿人,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符合,那绝对数量也有10多万。从这10多万人中找一个人,还不容易吗?

  这种思维是很多单身朋友在征婚时常有的。现实情况是:收入达到5000元月,人很多;年龄2630岁,人也很多;身高在178182米,这样的人也不少。可是同时符合三个条件的人能有多少呢?把身高限定得那么精确,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不在征婚条件中多提对一个人的品质要求?另外,如果收入4500元月的人就一定不是理想的伴侣吗?考大学的时候,差一分都不行。但是寻找伴侣的话,则没有必要对对方的"硬件"做过于苛刻可的要求。

  说到底,这些人的征婚要求往往是根据自己头脑中的想象确定的。他(她)们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自己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那么征婚的要求怎么可能低呢?这些人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恋爱失败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婚恋市场"对他(她)们如此冷淡,难道不值得好好反思吗?

  2寻找最优解

  一位优秀的北京单身男士,29岁,频繁地出现在各大交友活动中。到底参加了多少场交友会,交了多少入场费,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可他仍然未能找到自己的"最优解"。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位婚恋专家,通过交谈他才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他本来是有一个女朋友的。女孩刚毕业,收入不高,工作在外地,对他很好。但他的家里人不同意。因为父母刚帮他买了一套100多万的新房,首付款是父母替他交的,月供需要他自己来付。他核算了一下,每个月仅房屋月供一项就达到了3000多元,再加上自己的交通费、餐饮费、交际费、通信费等,每个月的固定消费至少需要七八千元;而他现在每个月的收入只有6000多元,生活压力很大,他希望找一个能帮他分担经济压力的人。因此他跟女朋友分了手,想在交友活动中找到合适的人选。但是他接触了几个女孩都没有感觉。

  他很矛盾:爱我的人没有能力和我一起还贷,能帮我还贷的人又对我爱得不够深。怎么办呢?他的解决方案就是继续参加各大交友活动。他坚信,只要坚持找下去,一定可以找到满意的另一半。

  这位男士的心态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相信,问题总有一个最优解,他就是要找那个最优解。更何况周围的确有人找到了,他相信自己也一定能行。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既爱他,又能帮他还月供的人呢?一定有的!那这种人出现的概率有多大呢?有能力帮他还月供的人,为什么不去找赚钱更多的人呢?既然这位男士那么理性地去找一个爱他的人,那么别人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想呢?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最优解,这是当今婚恋领域中大龄单身青年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做其实是把自己推进了一个死循环。这种人常常把感性和理性的东西平等对待,这是一种完美主义的死结。什么都想得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得不到。当我们用很势利的眼光看别人时,我们能找到不势利的人吗?当我们给爱情掺杂了过多的物质条件时,奢谈真爱在哪里有什么意义呢?

  3爱情快餐化

  快餐很好吃,又快捷又实惠。快餐业的发达说明社会效率提高了。那么,爱情呢?可不可以快餐化?人们能不能将谈恋爱的效率提高?闪婚一族、8分钟交友会的火爆是不是证明爱情快餐化的时代到来了?

  某报纸曾刊登过一篇题为"男博士首次相亲就求婚,吓跑6人,声称注重效率"的报道。

  一天时间就能做好的事情,为什么要花两天呢?在找女朋友的问题上,自命为闪婚坚持者的经济学男博士张亮(化名)坚持效率优先的观点。"在一瞬间就可以爱上一个人,然后就登记,这就是闪婚。"虽然这样的"见面理论"不乏新意,但是先后与之见面的6位女孩却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放弃。"我不会放弃我的观点,先结婚再恋爱,这样节省成本。"面对挫折,张亮选择了屡败屡战。

  张亮即将毕业于北京某大学,博士学位,已经与一个大型外企签约。29岁的他鼻梁上架着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张亮说自己的经历很单一,从小学一直读到博士,现在毕业了,眼看着周围的同学陆续找到了女朋友,也有人计划毕业之后立刻结婚,自己却一直形单影只,非常渴望在毕业之前把终身大事定下来。

  两个月前,经过朋友介绍,张亮与一位女孩见了面,"我们在一起说话很轻松,我感觉她对待事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很幽默,我在一刹那觉得,以后和她在一起生活是很不错的。"当天吃饭后,张亮向介绍人问了一下女孩对他的看法,介绍人表示印象不错,可以进一步发展。于是张亮给女孩发了一条信息:美女,咱们俩闪婚吧。

  发出信息以后,女孩很长时间没有动静,半天回了一条信息询问"为什么""她接到信息显然很吃惊,我就很坦诚地回答她,因为我要毕业了,习惯了群居生活,不想面对一个人的生活,希望找个人结婚,家里能够温暖一些。"女孩随即回复称:"不能因为想要人陪就结婚,这不负责任,我更习惯由爱情慢慢发展到婚姻。"就这样,女孩很快回绝了张亮继续交往的要求。

  第一次被拒绝后,张亮并没有放弃闪婚的想法。后来经朋友介绍,张亮陆续又认识了5位女孩。张亮说,自己和每个女孩见面的时候感觉都不错,但自己一提出闪婚的想法,对方纷纷逃离了。"我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么拒绝这种形式,我只不过是希望大家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现在的生活工作已经很累了,如果早点把事情定下来,大家可以节省很多精力。"

   当别人问起张亮,闪婚是否风险太大,张亮理直气壮地称:"婚姻本来就是有风险的,任何事情都有风险,我运用经济学知识来分析,闪婚不过是增添一点风险,但可以节约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成本,何乐而不为?"谈话间,张亮显得很沉稳,他说,自己闪婚的要求很正常。

  但为什么一定要闪婚呢?张亮觉得,可以花一天做好的事情,为什么要花两天呢?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都需要有成本的意识。他也不觉得闪婚就一定好,只是认为闪婚更加适合他目前的状态。

 

  经济学非常讲究效率,以效率为王,以边际效应递减为其基本规律之一。按照这个逻辑,与其谈来谈去,情感的边际效用递减,还不如一次搞定。反正一见钟情也是存在的。

  中国社科院研究婚姻家庭的某位专家指出,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情感上容易出现真空,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都渴望婚姻,渴望有个家,一旦遭遇激情,很容易草率地做出结婚的决定。而与传统社会相比,现在是一个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广泛的人际交往空间使情感火花碰撞的空间变得无限,但外在诱惑对情感的威胁也加大了。闪婚一族追求的大多是瞬间爆发的激情,婚姻是现实的,当尘埃落定后这些缺点就会暴露无遗。

  4恋爱格式化

  恋爱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浪漫,要沟通,要吃饭,要看电影,要牵手,要吵架,要分分合合。而最终只有两个结果:要么结婚,要么分手。既然结果早就注定了,那为什么要搞得那么复杂呢?这让我们想起一则笑话:辛弃疾幼时聪慧顽皮。某冬,天下雨雪,私塾的先生闲暇目眺窗外,自言自语:"老天下雪不下雨,雪到地上变成雨,变成雨来多麻烦,不若当初就下雨。"辛弃疾驳先生说此言差矣,遂以示纠偏而谓之曰:"人人吃饭不吃屎,饭到肚里变成屎,变成屎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吃屎。"师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