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性教育不能没有爱的教育
16岁中学生周岩提出与交往的男友分手,而遭该男友毁容事件一经报导,引发了社会的哗然,大家在惊讶于这名男学生的所作所为,并为两个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对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等众多方面发起思考。对此,笔者作为性教育研究者对该事件进行如下评析。
说起学生的性教育,实在有些老生常谈的意味,但往往值得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就是那些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所以无论怎样说,性教育在中国的缺失是不可否认的现状,而这种缺失所直接带来的很多恶性事件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性教育也不止是一些生理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很多心理上的指导。
首先,性教育其中也包括了情感教育,但其在学校可谓是明令禁止的项目,甚至还可以说是一种歪曲。中学时期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的状态,相对于对性的探索,我想更多的是有了与异性间感情上的发展。而对于校园的学生恋爱很多学校都是不允许的。即便有一些学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指导部门,但大多还是解决学生焦虑的问题,宗旨即排除一切万难,只为成绩。现今的家长也是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孩子成长中感情上的微妙的变化,像该事件中女孩的父母一样,大多数父母在面临这种问题时的态度都是逃避,而不是教孩子如何面对、处理。因此,堵不如疏,作为孩子情感教育的两方——学校和家长,应该在这方面予以正确的对待。
其次,性的主体性强调了每个人自身对性、对自己情感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每个人也有拒绝的权利。如该事件中的男孩儿有追求女孩的权利,也有知道分手后挽回的权利。我们常说在行使自己权利时不要伤害到其他人的权力。但它却过分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而忽略了别人的拒绝的权利。在整场事件中,过于看重自己的位置与利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再有,性别教育的忽视导致本就是男权社会中的两性关系男性的主导地位似乎更加合理化,认为对于女性有一定的支配权,而很多女性也习惯于在被支配的位置。因此当女性提出终结一段关系的时候,经常处于强势的男方就不能适应这种转换以及接受这种现实,从而采取一些伤害他人的方式“保护自己”。但是如果学校开展性别教育,提倡男女平等、尊重性别多元化、客观看待社会、历史给性别强加上的符号等,都有助于青少年男女正确看待和处理这种感情关系。
下一篇青少年不敢与异性交往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