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孩子应注意哪些问题?
家中只有爸爸或只有妈妈的家庭,称为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是指父母离异或其中一方已故,由父亲或母亲单方监护的子女。
每个孩子都渴望有一个稳定、完整、温暖的家庭,渴望能得到父母双方的呵护和关爱。但家庭的选择不是由我们子女所决定的。作为老师和同学不能歧视班里的单亲家庭子女,对他们应更多一些爱心和同情心,鼓励和支持他(她)们多参与集体活动,让他(她)们在温暖的集体怀抱中享受真情,体验关爱。而作为单亲家庭(主要是离异家庭)子女本身,也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①坦然面对,不自卑不怨恨。要知道,不管父母是由于什么原因离异,都不是你的过错。你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地接受现实,并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逐渐去了解父母、理解父母,而不是一味地怨恨父母。相信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相信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爱不会因他们的离婚而改变,。相反,应该看到,因失去家长另一方的呵护,而可能得到监护人家长的更加珍惜和重视。同时,要消除自卑、被遗弃以及怨恨等消极情感,增强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
②理解和尊重父母的需要。通常,在父母离异子女的内心深处,仍存在着家庭恢复原状的希望,希望父母再度复婚,自己再有一个完整的、和别的孩子无异的家庭生活。由于自己的幼稚,仍未能了解父母真正的需要,不懂得父亲或母亲失去了原来的配偶后,在“感情”和“性”方面却仍有需要,只是觉得父亲或母亲不应再与另外的人谈情说爱、论婚论嫁,因而对于父亲或母亲新的异性朋友产生对抗情绪,大都会采取不友善甚至敌对的态度。所以,单亲孩子还要理解和尊重父亲或母亲的需要,多与父母进行感情交流,明白离异父母重新找伴侣,再组家庭,是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种正常需要,是没有错的,是受法律保护的。
③积极向上,克服性格弱点。父母的离异,可能会使单亲家庭的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缺乏与亲人正常的情感交流。当看到同学或朋友生活在幸福的家庭时,心里会有说不出的苦楚,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使他们长期处在悲伤、抑郁、冷漠、孤独的心理状态中,导致感情脆弱性格孤僻,甚至自暴自弃。表现为情绪低落、爱哭、好怒,沉默寡言、怕交往、疑心重,固执、自卑和缺乏正常的交际能力等。另外,作为单亲子女有时也很难得到正常、及时而有效的关怀和教育,容易受到周围不良因素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在行为、学习和品德方面也较易出现问题和偏差。因此,单亲家庭的孩子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多与老师、同学、朋友交流、谈心,多参加班级、学校、社会(社区)的一些有益和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释放情感,锻炼自我,培养能力,体验快乐。
④培养双性气质,充分发展自我。孩子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有同性家长的榜样示范,也需要异性家长提供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儿童时期的模仿可塑性很强,他们会以各种形式和场合,寻求自己所应仿同的性角色模式。缺乏父亲的家庭,难以使孩子体验到勇敢、果断、刚毅、坚强的品性和粗犷深沉的父亲之爱,容易自卑、懦弱和多愁善感。相反,缺乏母亲跟着父亲长大的孩子,却难以体会到博大、仁慈、勤劳、善良的品性和温柔细腻、体贴入微的母亲之爱。所以,假如你是单亲家庭子女,应注意定期与父亲或母亲相处,生活一段时间,既耳濡父亲的阳刚之气,又目染母亲的阴柔之美,使心灵上的父母之爱不致残缺不全,从而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应有的气质。还可以经常与父母家的异性家人、同事以及异性老师接触,从而有效地弥补自己在性别认同、异性交往方面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