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只告诉孩子“身体不能让人碰”,这是敷衍!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15

性教育只告诉孩子“身体不能让人碰”,这是敷衍!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的性教育启蒙是缺失的,当了妈妈后我特别不希望小D同样也缺失这块的教育。但一开始,我有点主观和武断的,觉得学龄前的性教育不就是那些大家都知道的,身体是自己的不能让其他人碰;可以学会回答我是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吗?

  直到我系统地看完了美国教育局(SIECUS)关于全美性教育要求和教学大纲时,不得不说,我是被震撼到了。正所谓画皮容易画心难,我才深深地意识到,孩子的性教育,不该停留在这样浅层的招数上,而该从我们家长自己思维改变开始。

 

 

 

从出生开始就要进行性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都会问,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性教育?这就是第一个需要转变的观念性教育和语言、认知启蒙一样,是从出生后就要开始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某个阶段的功课。

  很多家长也许会有疑问,学龄前孩子真的有必要进行性教育吗?有的,姑且不说现在幼童性侵的比率有多高,防范于未然有多重要。最关键的是性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我们和孩子互相信任、彼此愿意分享这个话题的过程。

  我是很难想象,从小对孩子说,不许问这个的父母,会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突然说,来,我们谈论一下性。这时,即使你想说,孩子未必愿意听你说了,因为长久以来你的禁止,已经让孩子自己关闭了和你进行这方面沟通的频道了。

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传递给孩子的是,有任何疑问,父母永远是你靠得住的求助资源。

私密部位和鼻子、眼睛一样,都是身体的一部分

  当我们开始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身体时,私密部位也是需要帮助孩子认识的,这就是性教育。 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要直接地去告诉小D这是你的鼻子,这是你的手,这是你的阴部。是的,美国性教育里是不建议给私密处一些所谓的昵称的。

  我和小D的认知老师聊过这个话题,我说有些私密部位的词汇对我来说像是骂人的话,实在说不出口,有时更习惯用一些像小鸡鸡这样的昵称来表示。我到现在还记得老师当时的原话,为什么我们可以直接叫出身体大部分器官的名称,唯独对于性器官我们就支支吾吾了呢?这些名词都是科学名称,它和鼻子眼睛是一样性质的。

  后来我仔细想想还是有道理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从我们的语言来接收我们的态度,从而形成自己对于身体的态度。我自己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每次和我说到私密处,都是眼神闪烁,然后支支吾吾后说,是那个,是下面,这就是为什么我到现在也是羞于启齿的。而这个年龄段,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身体,喜欢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很重要。

这些都是是科学名词,并不是脏话。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态度,而让孩子觉得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是羞耻的。

 

隐私和界限是孩子性教育启蒙的根基

  在美国的性教育启蒙大纲里,除了上面提到的树立正确的对身体的认识外,隐私界限这两个词是反复被提及。这是触动我很深的一点,传统的性教育,要么没有,要有也是流于表面,告诉我们的都是一些应付的招数,但却从未真正想过如何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的对性的认知。当孩子从小可以有这两个意识,他们的地基就打稳了,以后也许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大方向就不容易偏了。

隐私

这里的隐私有两个层面,保护自己的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

告诉孩子身体的某些部分是个人的,不是随便可以给其他人看的,这是第一步,也是很容易进行教育的,绘本也好,洗澡时的谈话也好,让孩子明白哪些关键部位是自己的隐私。

  当我们开始灌输这样的概念后,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自己也会形成保护隐私的概念。比如,小D现在大便时,就会有点不好意思,想在一个角落里进行,这时,我就会说,哦,小D想要一点自己的时间,我的这个举动也是在告诉小D她是值得拥有隐私的。

  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家,不要再进行一些不恰当的逗孩子,比如说,哎呦,这么小的人还知道不好意思啦/怎么啦,我不可以看啊,我就要看。这会让孩子对于刚刚形成的隐私概念感到疑惑。

 

 

 

当孩子开始感受到我们在尊重她的隐私后,我们就要开始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隐私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小D从爬开始,我上厕所她都可以跟进来,我有时连门都不关的。但现在逐渐地,我会关上厕所门,告诉她,妈妈上厕所也要有自己的时间,如果小D看到门是关着的,需要敲门询问是否可以进来。

 

界限

  和隐私一样重要的就是树立自己的界限,告诉孩子,她的身体是她自己的,她是有权利决定谁可以碰她的身体,包括自己的父母。我在和小D说的时候就会特别强调即使爸爸妈妈,也是需要得到你的允许,才能碰你,这样的强调是真正在给予孩子身体的归属感。

  每次这样说完,我就会举个经典例子,比如,昨天小D在电梯里遇到邻居,她觉得小D好可爱,想抱抱你,但小D不肯,把头扭过去了。因为小D知道,自己才是身体的主人。下次你可以不用扭头,而是直接说,No, thanks. ”而这里,又要提醒大家了,不要为了面子硬是把孩子塞给亲戚朋友,这个是在伤害孩子界限的建立。

 

繁殖话题,化被动为主动

  这个问题是绕不过的,当孩子开始说话了,每个孩子都会问,我从哪里来?这里又有一个我被洗脑的知识,就是化被动为主动

  小D过了两岁后,我们每次去动物园、植物园,我就开始引进繁殖这个概念了,我会告诉她,你看,那是棕熊宝宝,棕熊妈妈会有自己的宝宝。你看,这是蒲公英的种子,我们吹一下,种子就会落地发芽,长出新的蒲公英,也是蒲公英的宝宝。就是这样,抓住日常的机会,开始和孩子谈论这个概念,让她明白,任何生物都是繁殖的,不仅仅是人类。

  等到孩子真的开始问,我从哪里来时,其实她的小脑瓜里已经有了繁殖的初步概念垫底。这时,我们利用这样一些类比就很容易帮助他们理解了,还记得蒲公英是需要种子才会有她的宝宝的吗?小D也是这样的,爸爸提供一颗种子,放在妈妈子宫里,那里离肚子很近,然后种子就发芽长出了小D。小D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

这里又有一个小贴士,就是不用一次给予孩子全部的答案。我记得最开始我回答小D的就是很简单的一句,D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她也就满足了。还是回到文章一开始的观点,性教育是个过程,不需要每次都是正襟危坐的长篇大论,但是需要把这些教育贯穿在日常的对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