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 Science说中国大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20

生命科学 | Science说中国大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

 

 

据“界面新闻”近日报道,《科学》(Science)杂志日前发表了一篇专家撰写的评论文章称,大学生中感染人数增加令人担忧,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数据,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新感染HIV()病毒人数正以每年30%50%的增长率上升。

文章建议,教育和医疗保健部门需要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群体制定预防和护理政策。学院管理者必须营造一个开放的教育和意识,在保护学生的前提下,为其提供咨询和检测服务。学生组织可以与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合作,通过互联网、电话和社交媒体,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传播有关毒/的基本信息。

就大学生问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联合国规划署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尊友教授曾在20181接受了搜狐健康独家专访,他告诉搜狐健康:“很多人说大学生感染病例是暴增,我认为这个词用得不恰当。”

十年数据看高校真成重灾区了吗?

“没有筛查就不会发现。”在我们的防控体系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在2007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筛查得到广泛推广,因此2007年后有一个阶段这个数据是陡然上升的。这能说明什么?说明暴增吗?需要看具体数据。

2007年到2015年,每年报告学生感染者人数分别是:234482658 7941074138716072552 3236例,确实是增长的,由于基数小,增长幅度确实很大。而2016年、2017年分别是 3052例和 3077例,未见上升。

近五年学生病例数占报告总数的比例,在2.1%-3.1%,比较稳定。但吴尊友也强调,虽然不能说校园是疫情重灾区,虽然近两年未见学生疫情持续上升,但每年新诊断3000多例学生感染人数,仍然是不能接受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吴尊友提醒记者,有人说,数据上升这么多,你们防控怎么做的?

基层的防控人员委屈的说,我们不作筛查了,数据自然就下降了。

对于新发现HIV/AIDS病例数据的解读,吴尊友认为,专业防控人员是有发言权的。据疾控系统掌握的数据而言,2015年至2017年,15-24岁青年学生感染这个数据是趋于平稳的,且还略微有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15-24岁的青年中,过去十年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从2008年的8354例上升到2017年的16307例,其中,青年学生占比从2008年的5.8%上升到2017年的18.9%

   如何解读这个上升?吴尊友谈到,这组数据说明大学生感染率/患病率确实有上升。这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学生感染者人数,在前些年时基数较小。同时,我们还有一组总体检测和发现感染者数据,需要与这组数据一起来配合着看,再作解读。那就是筛查数、筛查出来的阳性率。

   我们看到,随着筛查总人数的大幅度攀升,我们的阳性发现数量虽然也看似上升,但用阳性人数除以检测人数得到的检测阳性比例却是在下降的。比如说,2008年我国报告感染者5.6万人,2017年报告13.5万人,看上去感染者人数增加很多。再看检测人数,2008年检测4503万人次,而2017年检测20000万人次。用发现的感染者人数除以检测人次数,则有检测阳性比例200812.5/万,20176.8/万。所以结合这个数据,我们分析认为,大学生感染率/发病率还处于控制范围、且平稳。

   而且数据中,我们看到,青年人,不包括青年学生的数据,一直是很大的病例基础数。“猛地一看数据,觉得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被感染了,其实你看,大学生和青年人的数据是分开的。学校以外的年轻人病例则是青年中感染的最主要受害者。在2008-2015年期间,学生感染人数上升是伴随校外青年疫情上升而上升。2015-2017年,校外青年学生疫情不再上升,学生疫情也就出现相对稳定。”

2015年波峰时,校外青年感染13750例,学生感染者3236;2016年校外青年13657例,学生3053;2017年校外青年13230例,学生3077例。

女生感染人数稳定,男同是主要防控对象

    对于大学生,更该关心的防艾问题是,近年来感染人群主要是男大学生,吴尊友指出,女大学生感染人数从2010年至今的数据,一直都比较稳定,波动在每年5060例之间。男大学生主要因为男男同性性行为导致感染,因此男同是我们关注的大学生防控的重点。

“而且行为的改变是一个传播学难题,我们需要更多去分析行为形成的原因,在什么阶段可以正确干预,以及有效干预,才可能去改变一个人的性行为习惯。”吴尊友强调。

   预防,干预性行为,不能等到一个人的世界观已经成熟、个人生活方式形成,或可能要从娃娃抓起了!在最近一次CDC的防控策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呼吁,性传播已经成为大学生感染的主要渠道,进入大学后再做性行为干预已经晚啦。

“女同不会造成传播,但男同非常危险。”吴尊友谈到目前的干预手段时说,我们主要在大学校园中,做同伴教育,事实上,相当比例的所谓“男男同性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而是一种“时尚观念”在作祟,有的实际上仅仅是为了欲望发泄。同伴影响就是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危险、远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