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性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
性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性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只能偷偷地做,不能大声地说”等谈性色变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由于缺乏科学、正规、系统的性教育,一些人对性一知半解。近年来随着互联互通的不断深入,全球信息一体化已经形成,各种资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观念和行为混杂在一起,给处于困惑中的人们产生巨大冲击。一些片面、夸大、歪曲的性信息特别是一些网络“性乱象”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他们无法区分善恶美丑,全盘吸收,盲目效仿,导致许多性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艾滋病传播也进入快速增长期,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迅速增加;我国每年至少有1300万女性流产,非意愿妊娠流产率、重复流产率不断上升,这些都突显中国性教育的缺失。因此,开展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笔者结合国际社会对性与生殖健康的重视与教育,根据自身多年开展性健康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国内同行性教育的实施情况,对我国学校,特别是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原则与措施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为更深入、持久、健康开展性教育提供参考与启发。
1 学校性健康教育在“四位一体”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性教育应从广义上来理解,即性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还包括家庭、社会和同伴的教育,四者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性教育体系,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性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家庭性教育是启蒙教育,对小孩今后一生的性态度、性观念等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每人孩子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了解更为全面,也就能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然而,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家长“羞于说”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性教育“先天”不足。近年来,许多家长也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性知识的匮乏,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谈性,结果错过了绝佳的教育机会。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不可避免会对人们产生各种影响。社会环境中科学的、向上的信息会给人以正能量,促使人们不断进步;而社会环境中的不良信息则会妨碍人们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经济利益,或是媒体的观念、个人喜好等原因,对一些性信息进行片面、夸大、扭曲报道或传播,这种偏面的信息可能起到误导作用,这些网络“性乱象”导致社会性氛围的混乱,对当代大学生性道德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这对开展性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同龄人往往有共同关注的话题,他们之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若能先提升部分同龄人的性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同伴之间起到传播性科学的作用,这对性教育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校教育是性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起来辐射教育作用。他们也有朋友,也将成为人之父母,可能成为未来的教师或者媒体人,那么,我们的性教育就可以通过受教育者来继续传播性科学,起到同伴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这样“四位一体”的性教育体系就构建完成,性教育就能健康、持续开展下去。因此,我们目前要以学校性教育为突破口,重视并加强学校性教育,特别是在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
2 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2.1 社会阻力和压力较小,易于开展
2.1.1 社会、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极其敏感 受到“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长大后自然就知道”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性问题极其敏感,一些社会媒体对中小学开展性教育往往当成重大新闻事件竞相报道,但往往为了轰动效应而断章取义片面报道,导致产生中国性教育太开放的假象,给学校性教育造成巨大的压力,许多中小学迫于媒体的这种压力而不敢开展性教育,甚至已经开始的性教育不得不放弃。小学生性教育教材——《珍爱生命》在杭州某小学被暂时收回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而对于大学生,社会或是家长都认为他们长大了,应该知道一些事了。与其到社会上“乱来”,不如学校正规教育,因而对高校开展性教育相对较为宽容。
2.1.2 中小学性教育不缺政策,缺理念和监督 我国已经下发了许多关于中小学开展相关性教育的政策,但很多政策未能得到贯彻实施,这与各级领导的教育理念、教育服务意识等有关。一些学校领导认为隔断男女的交往就不会出现性问题了,“以前不都这么过来了,没必要开展性教育”,从而导致重视不足,“安于现状”的固化思想致使他们面对性教育的未知世界时裹足不前,对希望开展性教育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支持。同时,更缺乏对学校是否开展性教育的有效监督机制,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现象也普遍存在。而在大学,整个环境较为宽松,学校或教师能以较包容、平等、理性的态度对待性问题,开设性教育课程相对也较为简单。
2.1.3 学业成绩指挥棒妨碍中小学性教育的开展 在目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下,学业成绩成为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小孩看得见的学业成绩而不是摸不着的综合素质,学校为了扩大影响力也往往投其所好,大力加强与升学和成绩直接相关的教育,从而冷落或忽视性教育的实施。而在大学,基本不存在学业问题,人们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性教育课程也顺应时代的要求。
2.2 高校师资力量较雄厚,易于实施
高校有与性教育相关的各方面专家,如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学者,他们愿意并有能力开展性学和性教育方面的研究。此外,高校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科研设备也为在高校实施性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2.3 大学生接纳宽容度高,易于接受
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性问题有更大的接纳度和宽容度。同时他们的性意识不断觉醒,社会中的一些性现象也不断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他们迫切渴望解决这些困惑,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正顺应着他们的需求。同时,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性困惑若能在课堂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他们就更愿意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形成良性循环。此外,通过他们也起到“广告效应”和同伴教育的作用。
2.4 高校性教育存在的不足
性教育是一终生教育,应该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贯穿整个人生。因此,高校开展性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高校性教育对现阶段的中小学性教育不能起到立杆见影的作用,它更像是“曲线救国”,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现其效果,但它是现阶段促进性教育“标本兼治”的可靠的、务实的方法。当然,现阶段更呼吁高校和中学有经验的教师以及社会有识之士加入到中小学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先行进行性教育的试点工作,如以讲座、校本课程等方式进行探索,进而不断积累经验并加以推广,加大步伐促进中小学性教育步入正轨。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文利教授的课题组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扎实的实践工作。
3 学校性教育的实施原则、措施与注意事项
3.1 树立性教育的正确理念——性教育的根本和保证
3.1.1 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形成负责任价值观 “性是需要教育的,而且越早越好”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何开展性教育却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关于性教育有许多模式(流派),比如“纯洁性教育(守贞性教育、禁欲性教育)”“综合性教育(安全性教育)”“整合型性教育(全面性教育、欧洲性教育)”和“赋权型性教育”等,每个模式有各自的特点,在不同历史时期或社会背景下也发挥着不同作用。就培养学生全面成长而言,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是“整合型性教育(全面性教育)”和“赋权型性教育”的性教育理念和观点。性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培养健全的人格。通过教育,培养他们自主作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选择,并提升他们作出这种选择的能力以及对自己选择负责任的能力。
3.1.2 提供全面客观信息,保障学生知情权利 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做出选择并为此负责的能力,就应该提供给他们全面客观的相关信息。而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获得的性信息往往是经过人为筛选的,或是片面错误的,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不符合本我的选择,对自己就无法完全负起责任。比如,关于婚前性行为,传统渠道的教育可能偏面夸大其危害,导致对性的恐惧、害怕;而社会媒体则往往强调性的自由、开放、愉悦,则往往导致产生尝试的冲动,但又缺乏保护意识,导致性行为混乱,性传播疾病感染率和流产现象明显上升。
3.1.3 包容开放尊重平等,促进大家顺畅交流 作为性教育教师,应该有宽广的胸襟、包容的心境、开放的心态,这样才能批判地吸取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不断提升教师性教育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更应该有尊重和平等意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条生命,都值得尊重。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很好地与各种类型学生进行顺畅沟通,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3.1.4 三维立体化性教育,全面普及性学知识 人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性教育也应该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这三个维度开展立体化教育,缺一不可。全面的性教育不是单纯的生理教育,也不是单纯的防性侵教育,没有价值观的性教育往往是不成功的。性生物学教育是性健康教育的基础,没有性生物学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通过性生物学的系统教育,有利于解开学生对性的神秘感,使学生初步掌握性基本知识,消除性愚昧和性无知,促进正常发育和卫生保健。性心理教育是性健康教育的关键。通过性心理引导教育,使人们正确认识自我,愉悦接纳自己,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性社会学教育是性健康教育的重点。通过教育,使他们懂得如何进行生育调节,如何预防性传播疾病,并使他们懂得遵守性道德和性法律的必要性,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和避免受到性伤害,进而促进个人素质全面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3.2坚持学校的正面性教育——性教育的基础、突破口学校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还有训练有素的教师,能保证全面、系统、科学地开展性健康教育。这也是目前开展性健康教育最可靠、最有效的渠道,是现阶段性教育的突破口。同时,接受学校性教育的学生就是以后开展家庭教育、同伴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师资力量”,这样就能逐步完善“四位一体”性教育体系,实现全方位性健康教育。此外,学校性教育也为各方面教育提供统一的教育导向和知识,使各方面的性教育形成一股合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3 扩大性教育的社会效应——性教育舆论导向和社会保障
3.3.1 走出传统课堂,走向社会舞台 课堂教学直观、互动性好,但受教育面较狭窄;传统网络课程受众面广,但互动性差;随着互联互通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性健康教育的途径也变得丰富多彩。目前社会上流行的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则兼具以上两者的优点,能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实现实时互动,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因此,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性教育较好的推广手段,能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有效传播。比如笔者开设的《走进性科学》MOOC课程,在短短的三个学期内就有超万人选修(指互认学分的高校学生),合格率高达80%以上。
3.3.2 加强媒体合作,营造良好氛围 在全球信息一体化和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关起门来开展性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还会有反作用。而“敞开门引进来”是现代性教育的必经之路。教师不应惧怕媒体,而应与媒体合作,利用媒体的传播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挤压社会媒体中不良性信息的生存空间,这将对性教育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3.3 主动参与媒体,引领传媒导向 高校及其性教育教师更应该变被动与媒体合作为主动参与媒体,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主动发声,去占领传媒至高阵地,引领媒体沿正确的导向上发展。比如,“美好青春我作主”活动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开展,许多名人(如白岩松、濮存昕等)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对防艾抗艾宣传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又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彭晓辉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的方刚博士等,经常在全国性会议主动通过媒体倡导性健康教育,对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3.4 利用现代媒体,实现无缝沟通 “互联互通”和“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单一渠道已经不能满足性教育的需要。学习碎片化和学习随意性也促使性教育要跟上时代潮流。因此,性教育者更应该占领各种新媒体的至高阵地,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很容易学习到性知识,使普通大众受益。比如彭晓辉教授的晓辉“性元谈”微博,方刚教授的“学者方刚”,李银河教授的“李银河”,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爱与生命”“保护豆豆”“不羞学堂”和“玛丽斯特普”等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种学习APP(如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学习通等)等在这方面实践已经取得良好示范效果。
3.3.5 运用经济杠杆,保证教育持久 社会性教育大多是公益的,但性教育需要成本,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亏本的生意注定是不会持久的。如果能运用经济杠杆来开展性教育,将会使性教育更持久、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目前,有学者开设的分答、性文化交流平台以及各种性培训和性咨询等就是一个很好的有益尝试。同时,也可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到性教育的队伍中来,如深圳大学UOOC平台的运营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例子。
3.4 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全面成长
前面我们提到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培养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性教育中,就应该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3.4.1 课堂上,教师只是组织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教师应该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成长和需求开展教育,而非自己想法。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在讲授性少数内容时,我们就联系已出柜的性少数群体及其他们的家长来到课堂,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这是减少对性少数群体歧视的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在讲授艾滋病的性接触传播时,组织学生开展艾滋病传播的模拟实验——换水实验,能很直观让学生理解从外表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艾滋病以及艾滋病传播的隐蔽性,理解无保护多性伴侣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大,理解专一性伴侣和洁身自爱对防控艾滋病的有效性,让学生充分认识预防艾滋病的ABC原则(即Abstinence节制,Be faithful忠诚,Condom安全套)的重要性。
3.4.2 讨论中,教师只是启发者 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并尊重他们的声音,然后进行充分讨论,让学生自我判断,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启发引导作用,而不应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否则可能会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会扼杀一些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比如,最近媒体非常关注“高校为什么成为艾滋病的重灾区?”的问题,那么,在讲到艾滋病时,我们就抛出此问题让学生深入讨论。首先我们提出为什么在高校会出现这种现象?各种声音出现:“现在大学生观念很开放”“现在学生行为太冲动”“现在学生行为太不检点”“学生太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进而,我们再次提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观念开放、行为冲动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呢?引发学生向更深层次的讨论:“这都是西方性自由观念惹的祸”、“现在网络上各种毛片、AV片给大家带来的诱惑太大了”、“我们自身的性教育太缺乏,没有自己的性价值观和导向,导致别人趁虚而入”、“很多学生自认为自己很干净,学生之间性行为不会有什么问题”……充分讨论后,学生自己总结出“还是应该进行正规的引导教育,自从我选了《走进性科学》妈妈再也不用当心我变坏了”、“理智看待媒体,不能轻信媒体中的性信息”、“AV片不是性教育片,更不能盲目效仿哦”、“艾滋有风险,行动须谨慎”、“洁身自爱,安全第一”等等。也有学生提出“报道说高校艾滋病感染者中有八成是基友,是男男同性性行为造成的”,有学生就顺着说“是啊,同性恋是艾滋病高发人群”。此时,我们马上启发说“男男同性性行为是否就是同性恋?”“同性恋是否就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有的学生马上就提出“那可不一定,有的人性取向正常,但是由于好奇,想玩玩同性性行为而已”,有的同学开始从直肠的解剖结构等分析为什么男男性行为容易感染艾滋病,有的同学就提出“男男同性行为危险性大,但女女同性行为的危险性却很低”。通过讨论后,学生明白了男男性行为不等于同性恋、同性恋不等于高危人群、高危行为才是感染艾滋病的关键。
3.4.3 科研中,教师只是引导者 在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中,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研究方向相对不明确,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经验,引导学生行走在正确的研究方向上。比如引导对他们感兴趣或社会关注的性话题展开科研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较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和理解。如通过教师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独立完成了对大学生的性观念、一夜情、包养、同性恋和中学性教育等的研究活动。
3.4.4 项目中,教师只是指导者 当学生对一些项目感兴趣时,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鼓励他们勇于接受挑战承担项目,并主动承担起指导工作,与他们共同探讨最佳方案,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我们申请或指导学生申请多个省、校级与性教育相关的项目,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研实践活动。比如,当近年来社会性侵案件频发时,学生希望能开展防性侵教育的公益机构时,我们主动承担起指导任务,最终以防性侵教育为主的“青芽教育有限公司”获得第二届福建省大学生公益创业竞赛金奖和国赛铜奖。
3.5 多交流学习,增强教师综合素质
由于性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多个专业的知识、掌握多种教育技能。教师为了更好胜任性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扩大视野范围、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自己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善于吸收、反省和总结。怀着一颗包容开放的心,你就能接触到不同的理念和信息,通过批判吸收,提高自己的境界和素质;多走、多听、多交流和多向专家学习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途径;同时,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反省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为性教育服务。
4 学校性教育的反思
4.1 性教育政策需完善,性教育开展重执行
建国以来,国家领导和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性教育问题,也陆续出台了许多开展性教育的谈话和相关政策。但随着社会发展,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或完善细化相关政策。此外,更要加强监督力度,促进各级学校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相关政策法规。比如把高校开展健康教育、防控艾滋工作、推进家庭教育五年规划、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等政策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受教育的权利。
4.2 性科学学术可争鸣,性教育开展有底线
学术上的争议是很正常的事,它可促进学科发展和科学进步,性科学也是如此。但在开展性教育时,一定要守住底线,不碰红线。性教育不仅仅是生理卫生教育,更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也是性法律道德的普及教育。因此,在性健康教育中,要在遵守我国现有法律道德的前提下来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性健康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国外的性教育观念和行为。
4.3 师资力量急需提升,教育资源有待整合
在我国,性教育刚刚起步,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教师原先往往从事其他专业,如有医生、生物学教师、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和教育学教师等,他们各有各的专长和特点,但也都存在某此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因此,提升师资力量,融合教育资源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一是开办线下或线下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二是教师强强联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完成性教育;三是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这是现阶段较为容易做到的、能起到立杆见影作用的途径。可以建立一个平台,把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教师集中起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也可在平台上探讨性教育问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目前国内有许多与性教育有关的微信群和QQ群在性教育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如高校防艾群、高校保健群、中国性教育讨论群、性/别群等。
4.4 借鉴商业市场运作,拓展性教育影响力
由于受到体制和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却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的作用,守着金饭碗哭穷,这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大浪费。现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这为高校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性健康教育解除后顾之忧,也必将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性教育的队伍当中,为性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从事性教育的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借鉴商业市场动作,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推动性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
4.5 标本兼治性教育,免疫预防促健康
社会上有许多性治疗、性培训机构,他们更多的只是为经济效益来“治病”,而很少解决性问题的根源。而性教育应该是“治病除根”的教育,除了“治病”(人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还要去除“发病的根源”(人们出现问题的结症)。但这也只是性教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性健康教育普及性科学,提高广大群众的免疫力,自觉抵制不良性信息的诱惑,促进性健康,构建性和谐,提升整个社会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