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爱的分寸”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
为人妻、为人母的我,已人到中年,经历了许多事后,已明白了一些处事之道,但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后,才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是要有一定分寸的。
正如于丹所说“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在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都能把握好这种爱的分寸么?
我们常常看到,单位的同事之间,有的两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好的象一个人一样,喜欢同一类型的服装,喜欢谈论同一话题,往往还有相同的观点,甚至说话走路都很相似,两者简直形影不离。可这样的情景会长久么?往往结局是两人形同陌路,有的还反目成仇。这就是爱的分寸没有掌握好的结果。这也是书中所说的“非爱行为”,即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的结果。
我们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何况人?更不可能有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是相同的!这种“非爱行为”表现在亲子之间最为明显。
现在的孩子,每一个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名珠”、家中的“小皇帝”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恨不得把孩子含在嘴里,深怕孩子受一点委屈,甚至为了孩子放弃工作,失去自我,整天围着孩子转,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倾注了满腔热血,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这种爱,从某个角度看,是最伟大的、也是最无私的!但真正从发展的角度、心理学角度来看,却是一种误区。在孩子很小不懂事的时候,这种爱不会有太多的负作用,因为孩子还没有自己的观点,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看起来很和谐,孩子很乖,大人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可孩子一旦大一点了,情况就不那么理想了,孩子常常不听话了,开始反驳家长了,甚至将你对他的爱当作一种累赘、一种负担,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多数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甚至与父母顶撞。于是,天下的父母们在一起相互诉苦“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气死我了!”父母们怨声载道,暗自伤心,白费心血了!
上述现象在国内笔笔皆是。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将来,给孩子安排了各式各样的特长班、补习班,他们为孩子确定好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本不尊重孩子的意见。有些家长能给孩子讲讲道理,而有些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更有甚者,家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能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成长,简直成了孩子的奴隶,真是鞍前马后,谨小慎微,伺候得周到至极。可孩子呢?就象一只可怜的小鸟,在用爱纺织的笼子里,想飞也飞不高,时间久了,也就不想飞了,干脆在笼子里坐想其成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那!
于丹在书中引用了一位英国女心理学博士的话,我觉得很受启发,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真正成功的爱,就是尽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不知道那些可怜的父母们,是否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呢?我们对孩子的爱更要掌握分寸!不要让我们的爱成为捆绑孩子的绳索!他们也是人!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让我们爱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使他们能更加自主、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挥、创造性得以发展。敢于挑战父母的人,将来才能挑战社会!
其实,这种观点,同样也可以适用于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从关爱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畅快的学习,而不是在爱的高压下压抑的学习。我们的爱心可能只是一桶水,但却可以引导给学生一条河流!
现实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优秀的教师绝不是整天跟学生声严厉色、冷言冷语的管教,也不是完全任由学生发展。我觉得,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把握好了师生之间爱的分寸,运用了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一些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他也不会是整天让学生听他讲,整天磨豆腐似的让学生钻进题海的!而是他教会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奉劝那些整天因学生而苦恼的教师、整天为孩子而伤心的家长、怕失去爱人的爱朋友的关心、同事围护的人们!给彼此留有一些空间、保持一点距离、把握好爱的分寸!快乐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