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来临的阶段
卢梭在《忏悔录》中写道,他还是15岁的中学生时,热恋上了德·维耳松小姐,却被无情地抛弃了,曾经十分痛苦。普希金14岁时写下了“一颗火热的心被征服了,我承认,我也坠入情网”这样一句奇妙的爱情体验。这种奇妙感情的出现,男女青年会忽然听见在他心底响起的一种最甜蜜、最温柔的音乐,这是青春苏醒了,这是存在的庄严召唤。“少年的爱情需要的是爱护、体谅、同情,需要温和的、适宜的气候。当羞怯的初恋的红晕开始出现在脸上的时候,对周围的人是一个信号,应该要求真心真意地关怀未成年人的预警信号:注意,爱情萌芽了!”少年的爱情是纯洁的、感性的、精神的,但又不是柏拉图式的,他是在延续世代的本能基础之上的,它要导致性的接近。
爱情来临至少有几个阶段:一是爱情产生的第一个表现是迷醉,它明净的光辉甚至照入梦中,一个人如果没有体验到由于迷醉而产生的战憷,他就不会堕入情网。性学家说,没有病人,只有医生,没有爱情,只有恋人。初恋的感情中包含着对美的感知,当一个人着了迷时,他是在恋爱,情人眼里看到的心上人的秀丽、完美、无与伦比的人品,爱情许诺的是幸福与快乐。二是激情与热恋阶段。男性开始占有理想的情人,他的激情燃烧得更加旺盛,更加明亮,因为隐约模糊的性的欲望如今被鲜明的、令人忐忑不安的爱情感所代替,而女性也表现出前所未见的光彩。爱情要求所爱的人品质恒久不变,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具有可塑性,不断翻新,它崇敬传统、习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渴望双方关系文明化。
到底是什么产生了两性的相互吸引?荣格认为:这两个人把他们的女性原始意向与男性原始意向投射到恋人身上,使他们相互吸引。这种原始意向紧紧地吸引着对方走入自己的心中。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恋爱选择。年轻男女在选择自己的恋人时,女性倾向于选择与其理想父亲相一致的男性,而男性倾向于选择与其理想母亲心中意向相一致的女性,这归因于人类最初的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
生物学流派认为:男性喜欢更年轻、在生理上更有吸引力的女性,因为正是这些女性,能够引起男性的生理与心理唤醒水平;而女性也着重寻找能为她们的孩子提供物质来源的男性。这些男性的特征是身体强健,能引起女性的关注与关爱,这些研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爱分D型与B型爱两种:D型爱以缺失为基础的,我们需要这种爱满足缺乏他们时产生的空虚,这是一种自私的爱,关注的是获得而不是给予,但它又是B型爱发展的基础。B型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以成长需要为基础,B型爱永远不可能因为有了新的爱而满足。它是一种丰富的、愉快的和其他人一起成长的。D型爱的特征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B型爱的特征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两性吸引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是社会角色的定位与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学习包括榜样学习、替代学习与自我学习。儿童时期,父母是学习的榜样;而少年时期朋辈群体是重要的学习榜样,青少年时期积累的学习形成的经验会影响到青年时期恋爱对象的选择。比如,一个在缺乏爱的学习榜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恋爱时往往缺乏正常的经验与引导。一个缺乏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易较早恋爱。
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发展还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一个人会爱上另一个人,爱便以其特殊的魅力感染年轻的校园学子。
上一篇恋爱注意事项 初恋者必看
下一篇什么不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