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择偶观竟然有这种差别?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41

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对于如何选择伴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择偶观那些事。

择偶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组成家庭时相互选择的主观评价标准。人将会以什么样的择偶观来选择配偶,取决于它是否最有利于人的繁衍,是否最有利于家庭的生存与发展。

择偶心理模式主要有三大类,来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生活型

外倾型:侧重于外形特征。

内倾型:侧重于内在修养。

精神型:以精神满足为主,对对方的敬爱和报恩之情。

情感型:即爱情至。长相、经济、父母态度等条件都置之脑后。

忘年交型:配偶比自己年长很多,有安全感。

实用型

事业型:以追求事业目标为己任,决不会为爱情而放弃事业。

经济型:以物质享受为重,把对方收入作为重要筹码。

政治型:青睐对方拥有的权利、地位。

理想主义型(你懂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从古至今择偶观的变迁和当代大学生们的择偶观

择偶观的变迁与传承主要表现为:

门第观念的逐渐消失。

自由观念的逐渐兴起。

不同时代对外貌才学等条件的共同追求。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主要表现为:

配偶素质品行成为被调查者最关注的条件。

外形、家庭背景,以及稳定的收入也得到较大的重视。

不同地域、年龄、性别间的择偶观差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

     

古代中国传统择偶观——古人是如何谈婚论嫁的?

不见探花终误身,一见探花误终身。” “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才子配佳人是中国传统小说中典型的配对方式。

除才貌外,古人也十分注重门第。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姻为家族而缔结,择偶标准自然受其左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常以联姻方式来巩固联盟,后世诸如昭君远嫁塞外和亲,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与门第对应的是钱财。魏晋时期门阀观念盛行,富户豪门争相与士族联姻,引发了卖婚陋俗:庶族富贵人家求取名门之女,要多纳钱财赔偿人家的门第损失;而潦倒的士族则借以获取钱财,称陪门财

近代中国择偶观——民国的才子佳人们对配偶有着怎样的期待?

 到了近代,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青年争取个性解放,以恋爱为基础缔结婚姻家庭的新观念逐渐为知识青年男女所熟知。《民呼日报》将当时男女各自心目中最佳配偶的标准整理成各十二条,因篇幅所限,这里只提供关键词~大家自行脑补。

男子之望女子者

一、姿容绝美

二、受高等教育

三、通达事理

四、有相当资产

五、耐辛苦,热心职分

六、不惮烦冗

七、身体强健

八、巧于交际

九、明治家之道

十、言语及动作富于高尚之美术心

十一、优良之气质

十二、于其夫互相扶助

新中国成立后的择偶观——社会环境对择偶观的影响

择偶标准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择偶标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上世纪5060年代偏重于身份与出身,在70年代偏重于职业和城市户口,在80年初期偏重于文凭与学历,在90年代偏重于金钱与财产。

那现在的大学生们又有着怎样的择偶标准?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素质(受教育程度、兴趣、修养等)和品行(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是最重要的,其余几项的排序依次为:外形、配偶的年龄、对方家庭条件、个人收入、地域。

在外形方面46%的被调查者更偏向于颜值,34%的被调查者偏向于合适的身材,15%的被调查者偏向于穿衣品位。

在个人收入方面,3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资稳定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高工资和事业心。

在地域方面,20%可接受异地。

在性格方面:体贴、责任感、忠诚、安全感、温柔为配偶的重要特点。

在年龄方面,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相差几岁都是可以接受的。16%的男生和33%的女生认同男生应比女生大,而只有4%的男生和1%的女生希望婚姻中女生比男生年龄稍长。

在家庭条件方面40%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基本生活水平线以上即可,另40%的被调查者则希望对方家庭属于一般富裕,长期内足以支付房、车的贷款。

这些择偶观的形成,受家庭、社会风向、同龄人、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较多。在这方面,性别并无很大影响。

 现代大学生的择偶观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少,也更加趋于多元化,择偶观的地域差别很小。由于世界越来越趋向于融合、人口迁移愈加频繁、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同地域文化观念之间相互交流碰撞等多方面因素,再加上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对外来事物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择偶观的差异性也愈加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