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近年来,未成年人遭遇侵害的消息频繁见诸媒体,虐童,这本不该有的词语,一次又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里。什么是虐童?虐童涉嫌何罪?遇到虐童,家长可以怎么办? ---www.xinlile.com
心理学堂:为什么有人会虐待儿童?
一、为何虐童事件频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4月的虐童事件还没淡出记忆,刚刚在美国上市的红黄蓝教育集团(下称“红黄蓝”),又被卷入“虐童”风波。媒体报道,多名家长反映,北京管庄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的孩子,惨遭扎针、喂药。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社会聚焦讨伐,警方介入调查,教育部门工作组进驻,国务院紧急发声,开展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专项督导检查,红黄蓝(RYB)美股股价开盘暴跌,新华社发文正声。
“幼儿园”和“虐童”这两个词,并非首次被连系在一起。有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已经接连被曝出近20起幼儿园虐童事件。单单是这个月,就发生了数起。
这些虐童事件被曝光,大抵都是相同的轨迹:家长发现孩子身体或心理异样,去幼儿园对质,调取监控录像发现问题,报警求助。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监控视频可以还原孩子被虐待的全过程,但无法起到预防、制止的作用,无法弥补对幼小心灵造成的伤害。如此来看,让人们咬牙切齿的,不仅仅是涉事园长、幼师的所作所为,还有那些关键时刻不给力的安全监控。
很多人在愤怒之余也产生的很多疑问:为什么有人忍心对可爱的孩子施暴?虐童者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二、虐童者的童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 虐童不仅会发生在幼儿园,也可能会发生在每个家庭中
其实,除了在幼儿园,“虐童事件”也可能发生在一些家庭养育的环境中,也就是对孩子的“家暴”。
我们最早对“家暴”的印象,可能是从《蜡笔小新》里,小新的好朋友妮妮的妈妈身上得到的。
动画片里,施暴的过程被美化,被虐的对象变成一只玩具兔,但现实世界里的情况却没有那么简单,这一拳拳的重量打在了孩子的身上,更打在了他们心里。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养育者忍心对这些可爱的孩子下手,虐待这些本该被小心呵护的小小生命呢?
这些虐童者的童年是不是也经历了什么才让他们的内心如此扭曲?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发展心理学家怎么说。
(二)虐童者的特点
——孤独、焦虑、依赖、不成熟、没有安全感
尽管很多人认为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虐待孩子的情况可能更为普遍,但该情况也存在于中产家庭之中(Syinetta & Rigler,1972)。
从表面上看,施虐者冷酷、刻板、强迫、挑剔、消极、不快乐、混乱。
但从情感上看,他们却有如下特点:
►极度焦虑,这种焦虑会因愤怒的爆发而得到缓解。
►十分冲动和“不成熟”
►“依赖需求”极为强烈
►极度不信任,最终不能或不愿意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而且从社交方面看,他们很孤独。正因为求助不了任何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自己的孩子那里寻求照料和安慰,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像孩子比自己还要年长很多一样(Morris & Gould,1963)。
(三)为什么会虐童?
——自己的童年在被“虐待”中度过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虐童者都有着悲惨的童年,他们“被剥夺了基本的养育”(Steele & Pollock,1968),相当多的人在还是孩子时被殴打过。
根据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我们可以得知,这些养育者发展出了相当程度的焦虑型依恋(长期或反复与自己的父母分离、经常面临被抛弃的威胁)。
1、与父母分离:
有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一些曾施暴过的养育者观看一些孩子离开父母或者父母离开孩子的图片,大多数施暴者对这些场景很敏感,表现出高度的焦虑和愤怒。
而且,他们的反应表明,当他们渴望得到照料时,他们都提前假设自己会被拒绝。他们还显示出对父母幸福的担忧。(Delozier,1982)
2、被父母威胁:
►威胁抛弃: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公共场合看见父母威胁不听话的孩子:“再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威胁孩子父母会抛弃他)
习惯使用这种语句“管教”孩子的父母要注意了,有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那些在成人后施虐的养育者在童年经常遭受被父母抛弃的威胁。
很多父母会借口说,我只是和孩子开玩笑,又不会真的抛弃自己的孩子,哪有那么夸张。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被父母抛弃的威胁如真正的被迫分离一样,同样是致病源(Bowlby,1973)。
►威胁施暴:
类似地,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些施暴的养育者童年有可能并没有被父母打过,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却遭受了被自己父母殴打、杀死的威胁。
不相信父母或没有能让他依赖的父母
这些施暴者不相信当感觉痛苦时可以向自己母亲寻求帮助。
因此,不同于那些在一个讲理的、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养育者,这些施暴者中的大多数人从来都不能在危机情况下依赖母亲。对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母女关系是颠倒过来的,他们才是父母希望依赖的对象。
(四)希望成为孩子的“孩子”——虐童者的悲哀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施暴者的童年,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成长为这样。
被父母抛弃的威胁让他们对任何分离都感到十分焦虑,不论这种分离对别人而言是多么平常。
同时,他们对父母如此威胁自己感到十分愤怒。
此外,处于困境中却没有获得父母的回应,再加上被父母反复拒绝,会令他们对其他人产生深深的怀疑。
因此,尽管他们渴望得到他们从未得到的爱和照顾,但是仍然没有信心可以得到。他们对任何接收到的帮助表示怀疑。
不难想象,如果这类人成了养育者,有时他们会期望孩子像母亲一样关怀自己,希望做孩子的“孩子”,而不是做孩子的母亲。
而当他们的孩子没能遵从他们,开始哭泣,要求照顾和关注时,就会变得非常不耐烦并感到愤怒,随即,暴力可能就这样产生了。
(责任编辑:沐沐 | 专家观点:约翰·鲍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