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疗师:催眠术入门教程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20

  心理导读:人类对催眠原理的原始应用包括土着人的“出神舞蹈”、巫毒教和妖术等,宗教上的应用包括神迹、信仰疗法和修行过程中的出神状态等,心理学上的应用则包括身心关联疗法、催眠疗法等。这些应用方式尽管形式上大不相同,但根源都是一样的:用各种方式人为诱发梦游状态,也就是非常容易受到特定方式暗示影响的精神状态。    ---www.xinlile.com

 



催眠治疗师:催眠术入门教程

 

  令人着迷—这就是催眠术的特色。自古以来,人类尽管曾经给催眠术冠以不同的名称,却一直为它而着迷。催眠术充满了魔法般的神秘色彩,因为它本来就是思想的魔法--世上最令人惊讶的魔法。这魔法能够影响每一个人。舞台催眠术是最精彩的娱乐项目之一,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本书将告诉你,如何才能变成舞台表演的行家里手。

 

  任何旅行都需要迈出第一步,舞台催眠术也不例外。这本书为你提供了一张详尽的路线图,可以在学习之旅中为你指明方向,帮助你成为一名专业的舞台催眠师。前面的内容以基本知识为主,包括催眠术与暗示的背景知识,培养催眠能力的方法,以及具体的催眠手段。要想把这些知识变成你自己的能力,必须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因为经验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后面的内容则会告诉你,如何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舞台表演中去。

 

  要想熟练掌握催眠术,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练习的作用十分重要,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即使你在捧起这本书之前从未接触过催眠术,只要能按书上的指示去做,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舞台催眠师。

 

  这本书既包括抽象的科学理论,也包括具体的实用技巧。它会引导你从清醒催眠练习开始,逐渐过渡到深度催眠的境界。这种循序渐进的练习方式非常有效,因为清醒催眠比深度催眠更容易操作。练习过程一方面可以让你掌握催眠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的催眠对象掌握接受催眠的技巧<=

 

  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你将学会如何同时对多人进行催眠,因为练习可以增加你的自信,同时也可以增加催眠对象对你的信心。

 

  一、催眠术入门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1、充分的了解

 

  在开始尝试催眠术之前,一定要对你打算尝试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同时也让催眠对象觉得你很有把握。

 

  2、坚持不懈

 

  成功的催眠需要经验。作为一名新手,不要期待着每次催眠都能取得成功。或许你第一次尝试就能成功,但也有可能失败。如果你没有立即成功的话,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你迟早会遇到适合接受催眠的目标对象,从而取得成功。不必担心失败,因为只要坚持下去,成功是迟早的事,而只要你进行过一两次成功的催眠练习,就会发现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你的催眠。

 

  3、最初的成功

 

  第一次的成功催眠是你在初学阶段所要追求的核心目标。记住,即使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催眠师,在尝试同时对10个人进行催眠时,可能在所有人身上都会失败,因为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可能会有许多原因导致催眠失败。如果换一种情况,目标对象还是同样的10个人,催眠师可能一次就会取得成功。你必须认识到,不同人对催眠暗示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并且客观情况的影响也很大。总有一天,你会学会把失败的概率降至最低。

 

  练习过程中,一定要熟练掌握每一项催眠方法的具体步骤,然后就可以在不同人身上进行练习了。只要你经常练习,迟早能取得成功。取得最初几次成功之后,你就会建立起足够的自信,这份自信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成功。

 

  4、暗示的力量

 

  对暗示的娴熟应用是催眠成功的关键,因为暗示是诱导目标对象进人催眠状态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维持催眠状态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催眠状态本身就是一种特别容易接受暗示的精神状态。所以,在对目标对象说话时,内容一定要清晰明确,并且遣词造句要恰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暗示的影响力。

 

  5、你不可能失败

 

  只要练习过程正确,你就不可能失败。认真学习,经常练习,你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催眠师。

 

  学习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必须要对其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二、什么是催眠术?

 

  催眠术就像“电”一样,没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进行应用。它毫无疑问具有很大的力量。一般来说,“催眠状态”可以定义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特点是潜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像平时那样,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催眠术则是人为触发这种精神状态的过程。这样看来,催眠术就可以理解为改变被催眠者的思想,使之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而非交感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

 

  对催眠术理论的了解和认识不仅可以让你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催眠师,也可以给你提供向观众进行讲解的素材。你的表演越具备知识性,就越能提升娱乐价值。

 

  三、催眠状态的特点

 

  1、注意力的绝对集中

 

  按照《美国心理学月刊》发布的实验结果,人在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中,注意力的分布范围会逐渐缩小,直至集中到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之内。人在清醒状态下的注意力分布可以用图A来表示,注意力的集中方向就是曲线的峰值部位,同时也会注意到周边其他一些刺激内容。而图B描述的则是催眠状态下的情况,注意力集中于单一的刺激类型,对其他刺激则毫无知觉。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是注意力分布范围收缩的过程,而收缩的焦点则是催眠师的暗示内容。

 

  2、注意力集中方向上的感官超敏现象

 

  处于催眠状态下的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方向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直觉都会比平时灵敏得多,这一现象称为“感官超敏”。与此同时,思想的逻辑性也会得到大大增强,可以进行极为准确的推理分析。人的思想在清醒状态与催眠状态之间的差异,就如同霰弹枪和狙击步枪在威力上的差异一般。

 

  3、对潜意识神经活动和生理状态的人为控制

 

  暗示可以改变被催眠者的脉搏、月经周期和产期,甚至可以使部分肢体进入僵直状态。

 

  4、意识控制力的削弱和自主性的丧失

 

  处于催眠状态下的人放弃了大部分自主性,行为不再受自己的意识控制,而是受催眠师的暗示控制,前提是暗示内容不能与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倾向发生强烈的抵触。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被催眠者通常会抗拒暗示内容,或是直接从催眠状态下“惊醒”。

 

  5、延迟暗示反应

 

  对处于催眠状态下的人发出的暗示,可以在他们脱离催眠状态之后再发挥作用,前提是暗示内容不能与被催眠者的思想和道德倾向发生强烈抵触。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催眠方法,都需要提升被催眠者的感官知觉,控制他们的潜意识神经活动,从而让他们自动对暗示内容做出反应,包括脱离催眠状态之后的延迟反应。

 

  四、一些与催眠术相关的理论

 

  在过去,催眠术曾被神化,人们相信催眠师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彻底控制催眠对象。后来,人们的认识又偏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催眠作用完全是被催眠者自己引发的,催眠师起到的只不过是“工具”的作用而已。

 

  今天,大多数人对催眠术的认识介于两者之间:要达到催眠效果,催眠师与催眠对象的作用都十分重要。只有两者彼此配合,才能使催眠成功。

 

  换句话说,催眠过程就是催眠师与目标对象彼此配合、彼此信任的过程,只有两者分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让催眠现象得以发生。

 

  从舞台催眠术的角度看来,催眠状态可分为两类:清醒催眠和深度催眠a两者都需要目标对象的思想由潜意识所主导,但在清醒催眠状态下,目标对象的意识尚存,而在深度催眠状态下,目标对象的意识完全被潜意i只所取代。两种状态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潜意识的浮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舞台催眠师先会引导目标对象进入清醒催眠状态,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深度催眠,这样可以让目标对象逐渐学会对暗示做出反应,所以更容易成功。

 

  前面已经说过,催眠过程就是意识层次转移的过程,是精神活动的中心从交感神经系统过渡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过程。深度催眠状态则是潜意识代替意识主导行为的状态。

 

  自发的深度催眠状态通常被称为“梦游”或“说梦话”。这两种状态和人为诱导的深度催眠状态非常相似,有经验的催眠师很容易通过简单的几句暗示吸引梦游者的注意力,从而操控他们的行为。

 

  在这一意义上,催眠过程可以视为人为触发梦游状态的过程,或者说是人为引导目标对象进人梦游状态的过程。

 

  催眠师与目标对象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十分关键,因为只有两者能够彼此信任、彼此协调,才能让目标对象的意识层次发生转移,使潜意识代替意识。而自我催眠的过程,则是自己诱导自己的意识层次发生转移的过程。

 

  尽管催眠术是一门十分独特的艺术,却并不是孤立的。事实上,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许多活动中都有催眠作用的踪迹。人类对催眠原理的原始应用包括土着人的“出神舞蹈”、巫毒教和妖术等,宗教上的应用包括神迹、信仰疗法和修行过程中的出神状态等,心理学上的应用则包括身心关联疗法、催眠疗法等。这些应用方式尽管形式上大不相同,但根源都是一样的:用各种方式人为诱发梦游状态,也就是非常容易受到特定方式暗示影响的精神状态。

 

  对催眠术的研究可以为一些病态心理现象提供解释,例如幻觉、幻象、肌肉僵硬、双重人格等。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病态心理是精神活动失调的产物,而催眠状态则是人为引导和控制的结果,不会影响到目标对象的人格。对催眠术的研究,.是人类认识自身精神世界的必经之路。

 

  (文/奥蒙德·麦吉尔 | 来源/心灵花园